【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有

来源:职场范文网 时间:2019-04-20 04:22:07

  为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升学校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水平,2011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主张[1]。学校是制度化的产物。制度之于学校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那里得到了鲜明体现:“学校的长处全在于制度,它包括了学校发生的一切事。因为制度是一切的灵魂。通过它,一切产生、生长和发展,并达到完善的程度。哪里制度稳定,哪里便一切稳定;哪里制度动摇,哪里便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哪里便一切松垮和陷入混乱;而制度恢复之时,一切也就恢复。”[2]明晰地把握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基本类型以及制约因素,既是研究学校教育制度的起点,亦是提升学校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界定教育制度是理解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前提。究竟何为教育制度?研究者给出的定义也是丰富多彩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教育制度作出了两种阐释。一种解释是“根据国家的性质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另一种解释是“各种教育机构系统”[3]。《教育大辞典》对教育制度的界定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学校制度(即学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教育制度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有的国家把教育制度看作按国家性质确立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4]也有的研究者将教育制度厘定为协调教育矛盾、解决教育冲突的教育立法或教育契约。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教育制度是教育规章的集合体等,为我们深入理解学校教育制度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素材。
  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亚层次概念,是制度在学校教育关系中的层次化和具体化。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它规定了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就业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它包括有关学校性质的制度、招生制度、学位认证制度、专业设置制度、就业制度、考核制度等。学校教育制度是制度化程度最高的教育形式。班级授课制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5]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创新的过程。关于学校教育制度变迁的理论,是理解学校教育制度内涵不可回避的问题。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动态的现实过程,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那么,是什么力量导致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变迁,其原因何在?动力何如?我们认为,引发学校教育制度变迁的路径主要有两种: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有两种类型的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和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与此相反,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然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纯粹因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时发生。”[6]学校教育制度的诱致性变迁,是教育工作者为了获取教育收益而发起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制度安排,以自发性为基本特征,表现为通过制度创新,对旧有教育制度的更改或废止。学校教育制度的强制性变迁,是国家、政府及其相关的教育行政机关主导和干预下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变革,以强制性为基本特征,以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和控制,确保政府或上级教育行政机构的意志得以贯彻落实为旨归。学校教育制度的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影响和制约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表现形式
  按照学校系统的纵向、横向与二者相结合的划分维度,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双轨型学制、单轨型学制和中间型学制。
  1.双轨型学制
  双轨型学制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以二战前的英、法、德等西欧国家为代表,因而这种学校系统又被称为“西欧型”或“欧洲型”学制。双轨学制是在18~19世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了保障资产阶级子弟的教育特权,同时满足广大劳动人民子女对教育文化需求的条件下而产生的学校系统。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双轨制是指把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面向社会上层阶级,为社会上层阶级的子女服务,教育目的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级官吏及其他高级人才。这一学校系统由大学和中学组成,其发展轨迹是自上而下的,即先有大学,而后才有中学。这类学校收取高昂的学费,提供优质的教育,将劳动人民的子女拒之学校大门之外。另一轨面向平民大众,以满足广大民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而设立的带有普及教育性质的学校。这一学校系统由小学和职业学校组成,其发展模式是自下而上的,起点是小学,终点是职业技术学校。这两个学校系统自成体系,既不相通,也不关联,就像两条平行的轨道,因而被称为双轨制。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学校教育的双轨制由于违背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普遍性而遭到了激烈的批判和否定。科技革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工人阶级争取教育权利的斗争,迫使资产阶级在学制上作出了让步,其结果是双轨制学校体系得到了部分改变,逐渐向单轨型学制和中间型学制过渡。
  2.单轨型学制
  单轨型学制是横向划分的学校系统,是从双轨型学制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最早产生于美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沿用。单轨型学制以美国为代表,又被称为“美国型学制”。19世纪后半叶之前,美国大部分学校都仿效欧洲各国的双轨型学制。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双轨型学制中的面向平民大众的一轨发展迅速,尤其是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在短期内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而面向资产阶级和有产阶级的另一轨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反而呈现出颓废的态势,最后逐渐被取代,由此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型学制。单轨型学制之所以能够在美国产生,主要是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没有特权文化的羁绊,加之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受封建思想影响较少,民主、平等、自由观念深入人心,因而随着美国各州强迫义务教育法令的相继颁布以及美国公立中学运动的开展,使为社会上层阶级子女服务的一轨逐渐失去应有的优势和地位,直至被另一轨所湮没。单轨型学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结构体系,即一个国家的学制是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的相互联接的直线型系统。它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起来。其特点是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一个体系、多种分段,即六三三、五三四、八四、四四四、六六等多种分段。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