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人骅 将军简介 [沈钧儒的重庆往事]

来源:职场范文网 时间:2018-12-27 04:45:34

  1938年10月下旬,一架小型飞机降落在重庆机场,机上下来几个人,其中一位长脸高额、银髯飘逸、身材不高但凛然威严的老者,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
  是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山城重庆成为战时陪都。达官贵人、鸿贾巨商、文人骚客、流亡学生、爱国志士……全都云集于此,国民党的中央机关、各种抗日团体、救亡组织,也都遍布在这弹丸之地。起伏如聚的山峦,奔腾不息的长江,常年弥漫的大雾下,掩盖着种种血雨腥风的复杂斗争;不时响起的警报,以及日机轰炸的巨响,则成为当时重庆司空见惯的生活点缀。
  沈钧儒便是在这样一个阴霾密布、危机重重的地方,开始了他继续为国事奔走的生涯。此时,沈钧儒已年近七旬,在此之前,作为救国会的领袖人物,“沈钧儒”三个字对许多人来说早已如雷贯耳。为了抗战,为了国内团结,为了建立民主的国家,沈钧儒在重庆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重庆的良庄、特园等地,处处留有他瘦小的身影和不凡的足迹,而他那忧国忧民的胸怀、威武不屈的勇气,更使得他成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成为“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用石头“装饰”自己的屋子
  沈钧儒初到重庆,住在青年会家庭宿舍17 号。后来因为日机轰炸,宿舍的玻璃震碎,他才搬到了枣子岚垭马鞍山83号的良庄。
  今天,站在三峡博物馆平台往人民大礼堂西侧远眺,便能看到那个树荫浓密形似马鞍的山头,它曾是枇杷山到曾家岩之间一处兀立四瞰的制高点。按照中国风水协会主席陈帅佛对重庆风水的讲法:枇杷山为祖宗山,而马鞍山便是祖宗山沿山势而下,又蜿蜒盘旋而起的第三高峰――风水学上,被称为父母山。民国时期,这片风水宝地集中了不少官贾商宦的公馆楼房。良庄就是其中一幢一楼一底呈曲尺型的砖木结构小楼,黑瓦、黄墙、绛红的门窗,搭配出和谐统一、简朴大方的风格。
  沈钧儒与王炳南夫妇合租在该楼的第二层和第三层,三层是一个很小的阁楼。当时的进步青年经常在阁楼上讨论时政,因为沈钧儒年纪较长,便自封为“房客合作者”的社长。沈钧儒生活十分简朴,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唯一的嗜好就是收藏石头。他对待石头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喜爱。每次得到一块新的石头,沈钧儒都会先细心地用清水来洗濯,去掉粘附在上面的污泥,直至露出石头的本来面目为止,然后再将石头养在水盆里,并坚持每天替它们换水。沈钧儒尤其喜爱书桌上那块长满青苔的大石头,工作之外,一有闲暇时间,他就拿一把水匙将清水慢慢地浇在石头上面,摩挲玩弄,乐此不倦。在良庄二楼的窗前、床头,到处都摆放着他搜集的石头,这倒使得他整个屋子的布局变得有格调起来。
  沈钧儒出生在一个七代藏石世家,曾祖父沈濂、祖父沈玮宝等都爱好收藏美石。他之所以爱石,除了受家风的熏陶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十分看重石头坚强的品质。他与石而居,以石会友,赏石砺志,共商国事。
  在离开重庆时,沈钧儒都没忘记这些收藏来的石头。同为“七君子”的史良曾在文章中回忆:沈老在重庆时,身后经常有“尾巴”(特务)跟踪,抗战胜利后,他离渝返沪,“尾巴”看沈老身边总有个大箱子,很沉重的样子,费尽心思打开审查,结果发现竟是一箱石头。
  
  为女儿操办婚礼
  沈钧儒一生与石为伴,清贫自得,即使嫁女也一切从简。先是在报上登了一则启事:“……所有新旧仪式,一概从删。是日下午三时至六时,在重庆枣子岚垭83号良庄敝寓举行茶会,欢迎本埠亲友光临……且民生日艰,无论何种馈赠,徒损物资,谨此声明辞谢。”
  尽管只是清茶相待,谢绝贺礼,但是在1940年12月10日女儿结婚这天,依然宾客盈门,热闹非凡。中外名人的题词、题诗和签名填满了预备的白绫。
  沈钧儒没有为女儿准备嫁妆,只在纪念册上写诗祝贺:“人生旅途长,伴侣良难得。……愿吾婿与女,善葆金石质。” 他的女儿沈谱和被称为“中国战地记者第一人”的女婿范长江,当天各自穿了一件洗得十分洁净的蓝布长衫,没有任何标志性的饰物。一些慕名而至的宾客,自己提了酒菜、带着酒杯,热情地来向新人祝贺,却不知道谁是新郎新娘。后来李公朴、冯玉祥二人从桌上花瓶中摘下两朵鲜花佩戴在新人胸前,才让大家不至于弄错贺喜的对象。
  第二天,重庆《新华日报》有如下报道:“……正如他们的结婚启事所说:‘新旧仪式,一概从删’,这没有仪式的婚礼,因此就不同凡俗。宾客们没有特别的馈赠,我们却看到冯玉祥先生和于右任院长的贺联,黄炎培先生、王昆仑、郭沫若、田汉先生的贺诗,周恩来同志也简要地祝贺新婚夫妇‘同心同德’……”
  这场简朴而不同凡俗的婚礼,在寒冷的冬日为良庄带来了融融春光,成为此地最热闹的回忆之一。
  
  誓言为“民主之国”出生入死
  位于上清寺的鲜特生公馆“特园”,很宽大,占地约七亩,包括达观楼、平楼和康庄三部分,据说是由鲜特生的夫人金竹生女士,以废弃煤渣打成煤砖售卖积得资本建房出租,积年发展而成的。其建筑典雅,居室宽敞,向北俯瞰嘉陵江,波光岚影,景色宜人。抗战时期,重庆的知名人士、社会贤达在特园频繁聚会,不少还寄宿此园。1945年下半年,这里也成了民主同盟的大本营,也因此成了沈钧儒常到之地。
  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沈钧儒和张澜、黄炎培等几位老人亲自去机场迎接。9月2日中午,沈钧儒与张澜等代表民盟在特园宴请毛泽东。毛泽东一进特园就高兴地说:“这是民主之家,我到家了哟!今天我们聚会在民主之家,今后我们要共同努力,争取生活在民主之国。”并题下“光明在望”四字相赠,表现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令在座诸公备受鼓舞。
  从1909年发起组织立宪国民社,到1912年加入同盟会参加倒袁、护法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再到后来的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沈钧儒为民主宪政已经奋斗了三十多年,毛泽东所提出的“民主之国”,让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和身体自由”,自然引起了他的极大共鸣。
  1946 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沈钧儒作为民主同盟救国会的代表出席会议,与中共密切合作,经过一番努力,使得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改组及和平建国等五项议案。只是没想到,2月10日,当重庆各界在较场口为政协商会举行成功大会时,突然闯入一群国民党特务暴徒,李公朴、郭沫若及新闻记者数十人被打伤,特务见到沈钧儒时也疯狂叫嚣要“打死他”。幸好,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朱学范的汽车经过,沈钧儒跳上汽车才得以脱离险境。然而,这一切都吓不倒铮铮铁骨的沈钧儒,他曾说过,他一定会为实现“民主之国”的理想出生入死、不懈奋斗,直至生命的终止。
  
  前往璧山一路与敌人周旋
  沈钧儒拥有多重身份,除了是救国会的领导人,他还是闻名中外的大律师,一生以清廉正直著称,在法律界不畏强暴,主持正义。抗战时期,他多次设法营救政治犯,被誉为刚正不阿的“政治律师”。
  1942年春,沈钧儒与沙千里、林亨元、崔国翰等人组建了“平正法律事务所”,并被选任为重庆律师公会常务理事,还受聘为中共抗日时期的重要报刊《新华日报》的常年法律顾问,用他的法律知识为广大民众服务。
  1944年,璧山县立中学的一位历史教员张理,因针砭时弊,抨击国民政府官员贪赃枉法,被以“危害民国罪”提起公诉。沈钧儒为张理担任辩护人,在开庭前一天,和林亨元律师一起从现在的渝中区凤凰台出发,乘车前往璧山。途经青木关时,公路上突然闪出一帮军警,一番盘查后,放行了其他乘客,唯独拦下了沈、林二人。原来,这是当局有意阻拦两位律师到璧山出庭,沈钧儒对此十分生气,马上乘车回到第一区(渝中区),直闯军统局,找局长戴笠理论。对这位德高望重的大律师,曾经的护法军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著名的“七君子”之一,戴笠也不敢怠慢,表面上还是毕恭毕敬地躬送沈、林二人走出了军统局大门。
  当沈、林二人再次搭乘汽车到达壁山时,天色已晚,他们便在“临安旅馆”留宿,两人彻夜研究、讨论案卷,直至凌晨2点才睡下。刚合上眼,便听见墙外“扑通”一声,片刻之后板壁传来几下叩击声,同时伴有低声的警示:“沈老师,前后左右和楼顶有便衣监视你们,要注意!”沈钧儒咳嗽一声,以示回应。
  虽然一路危机重重,但沈老毫无惧色,两人于第二天上午8点,准时赶到了璧山地方法院刑事审判厅。
  那天,旁听席上座无虚席,沈大律师在辩论中义正辞严,引得全场掌声雷动。最后张理被宣判无罪,当庭释放。
  沈钧儒先生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浙江古越国/勾践人中杰/卧胆则藏薪/我是浙江籍 苏州有胥门/炯炯悬双睛/怒视敌人入/我是苏州生 哀哉韬奋作/壮哉戈先生/死犹断续说/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
  他用一生的奋斗践行着“我是中国人”的庄严宣告。重庆的过去,因为有了这位坚强的老人而变得更加精彩;中国的未来,因为有无数像他这样的先驱者一往无前的开拓,必将变得更加光明!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