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中的这些精神财富|要格外珍惜

来源:职场范文网 时间:2019-07-22 17:45:21

脱贫攻坚中的这些精神财富|要格外珍惜

 

                                                                                              




         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不仅解决了广大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显著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攻坚中全社会动员、千百万人直接参与,攻坚过程形成良好工作机制,建立起一批制度规则,营造出良好政治和社会环境,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制度财富和精神财富,值得认真总结、格外珍惜。

  脱贫攻坚使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更加巩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但过去的一个时期,这个法宝在一些地方没有很好利用。一些地方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一度疏远。群众讲,有的干部眼睛只盯着上级、盯着城市、盯着GDP,无暇也不愿到农村走走、到农民家里看看、真心实意听群众说说;群众见到乡村干部绕着走,不敢、不愿、不屑跟干部打招呼、交交心。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从中央到地方大批干部深入贫困地区,开展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全国县以上机关单位派到贫困村的第一书记有20多万人,驻村扶贫工作队有70多万人。干部大规模深入乡村、驻村包村,拉近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距离。特别是驻村干部,长期吃住贫困村,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过去的一些农村政策,受益最多的是农村能人。贫困户往往由于不了解政策、缺乏用好政策的能力,难以充分分享政策红利。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入驻贫困村,直接成为政策的宣传员,使各项扶贫政策直通到村、到户,促进了各项政策精准落地,贫困户在产业帮扶、低保、医疗报销和救助等方面得到实惠,一大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开始改善,很多贫困户的具体困难得到解决。干部和群众面对面的接触多了,一起奋斗的日子多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近了,互尊互谅的感情也深了。“鱼水情深”的故事多了,干群关系显著改善,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脱贫攻坚使大批年轻干部得到锻炼。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关系到党中央各项政策有效落地。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1950、1960年代出生的干部,基本上都有农村生活或工作的经历;1970年代出生的干部,也大都来自农村;1980、1990年代出生的年轻干部来自城市的较多,即使来自农村的干部,对农业和农村的情况了解也不多。脱贫攻坚战中,大量80后、90后年轻干部来到了贫困村驻村帮扶或担任第一书记,面对中央要求、地方考核和群众期盼,他们勇担压力、带领群众艰苦奋斗,从一个个只会取送文件、编写报表的机关“小年轻”,逐渐成长为懂农业、知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发展领路人。在艰苦工作生活环境中磨砺,在复杂具体繁重工作任务中锻炼,他们对农村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有了更深的感情,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了更多的领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显著提高。大批年轻干部快速成长,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脱贫攻坚强化了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缺乏内生动力,是一些贫困群众致贫的根本原因。这些群众可能因为“怕风险”而不敢干,可能因为长期看不到生活改善的希望而“得过且过”,可能因为对外面的美好生活缺乏认知而“安于现状”,可能因为染上不良习惯、自控力差而成为“日光族”。脱贫攻坚不仅仅是生产生活上的帮扶,更带来思想观念上的深刻革命。很多地方坚持项目帮扶与精神帮扶同时抓,坚持既要帮口袋又要帮脑袋,坚持扶贫贵扶志、帮人先帮心,坚持精神引领、文明教化,努力把贫困乡亲的志气“扶”起来,把文明习惯“养”起来,把良好乡风“树”起来。有的地方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学习,有的组织劳务输出,使群众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向往现代文明。有的以周围的典型示范,让群众看到了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的希望。有的从培养洗脸刷牙习惯开始,推进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有的通过评选“最美家庭”“孝心儿媳”“最美致富带头人”等,树立良好的乡村风气。越来越多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我会脱贫”“我能脱贫”。

  脱贫攻坚推进了贫困地区与现代市场体系的对接。贫困地区相对封闭,缺乏现代产业,特别是贫困群众的生产远离市场,这是发展滞后、群众贫困的重要原因。脱贫攻坚以来,大批帮扶干部深入农村,大量资金流入贫困地区,众多的项目落地,基础设施条件快速改善,现代经济要素快速增加,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快速推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从种植、养殖到加工、流通,从扶贫车间到旅游服务等,大批扶贫产业的引进和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品种、新的技术,还带来了新的产业、新的经营方式。过去只会种玉米、红薯的农民,现在尝试着从事全新的种植养殖;过去的生产主要为自吃自用,现在直接面向大市场甚至国际市场;过去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现在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平台、龙头企业、合作社参与社会化的大生产;过去农民生产的产品摆摊出售或坐等收购,现在开始电商直销、拓展与加工旅游等结合。脱贫攻坚短短几年,贫困地区大规模引进了现代要素,扩大了产品输出,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市场经济理念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使落后偏远的农村地区快速改变了落后的自然经济状态。脱贫攻坚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推进是跨越式的,对贫困地区市场理念、思维模式的提升也是跨越式的。贫困地区产业快速发展,对补齐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短板,对于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薄弱环节,具有特别重要的全局意义。

  脱贫攻坚完善了乡村治理格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乡村人才流失、村庄空心化、基层组织动员能力弱化,乡村治理面临干部队伍老化、村委选举宗族化等突出问题。脱贫攻坚中,各地对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为农村治理带来新鲜力量,原有的均衡被打破,治理中的惰性开始改变。各地普遍加强了村党支部的建设,完善了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一些地方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促进村级事务公开、公平、公正。很多地方村组年轻党员增加,一些大学生、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进入农村“两委”班子。很多地方通过清理村级财务、清理惠农项目、清理不合格党员、深化党务政务村务公开等活动,惩治基层微腐败,净化了农村政治环境,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不少贫困村还制定新的村规民约,乡风文明大力推进,乡村治理大为改善。脱贫攻坚不仅解决了很多长期存在的农村治理难题,更重要的是夯实了基层基础,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综上,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消除绝对贫困,我们要充分认识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脱贫攻坚在众多领域带来的正能量,格外珍惜脱贫攻坚中积累的丰富制度和精神财富,努力将这些制度与精神财富化作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不竭动能。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