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乡村调研报告最新6篇

来源:职场范文网 时间:2024-03-29 09:04:19

调研报告可能包括定量数据、定性数据、图表、图表等信息的呈现,对于调研报告,每个人必须要遵循任务的需求,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调研计划,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2024乡村调研报告最新6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乡村调研报告最新6篇

2024乡村调研报告篇1

为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精神,_月__日,年轻干部班第四学习小组_人,赴__镇坳上村、__村、__村进行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主题,通过实地走访、现场座谈等方式,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概况

__镇地处边陲,富河下游南岸,东往、西接城关、南临、北靠,与__省__市五个乡镇接壤,属省际边界“口子镇”、东大门。__省道、铁路、__高速、__高速(在建)穿境而过,“高铁”专线站建成运营。是一个交通发达、区位优越、资源丰富的农业大镇。全镇版图面积__平方公里,下辖__个村,总人口_万人,拥有耕地__亩、山场__亩、水面__亩。是一个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农业大镇,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酒厂白酒生产基地。

__镇坳上村、__村及__村,都是__镇的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村,初期因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资金匮乏导致集体经济落后,且因居民外迁比重较高,造成农村无人劳作,发展资源大量浪费,因病、因残等多种致贫原因导致整个村贫困,但在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扶持下,在镇党委、政府大力发展扶贫产业的带动下,这些村已经分别整村脱贫出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产业精准脱贫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总体要求

__镇的当前的总体布局是以“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旅游活镇、商贸富镇”为总目标,以做大做强酒业和畅和竹业园区为着力点,精心打造新老两街品味,加快推进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功能集成、要素集约。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统筹推进镇域产业升级、空间优化、项目建设和体制创新,逐步实现全域基础设施一体化、产城发展集约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辐射效应的新型小城镇,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至年,城镇建成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人口达2万人,城镇化率达36%,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产业转型成效明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明显提升,城镇功能配套明显增强,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生态宜居、产城融合、享誉世界的劲酒之城、旅游之乡。

三、主要发现

调研过程中,通过与镇村相关领导的座谈以及实地走访查看,自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__镇党委政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并结合实际,全面规划了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秀美和谐新。

1、党建引领:坚持党建第一政绩,促进组织振兴。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选派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村当支部书记。创新抓好“党建引领、活力村庄”试点工作,以榜样力量激发党员干部学先进、争先进的热情。规范村庄理事会建设,支持和保障理事会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开展自治活动,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发挥其在维护村庄稳定、促进乡风文明、助推乡村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构建自治、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2、产业发展:始终把经济发展和产业扶贫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突破口,继续着力打造“三个产业示范带”,打造中药材基地“示范带”,大力发展以腊米为主导,多种类中药材种植结合,实现长短结合,长久收益,围绕腊米做好“文章”,腊米作为__镇的传统种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技术,且经市场调研,近期市场行情较为稳定,所以下一步继续扩大种植规模,确保到年达到2万亩规模;同时计划发展腊米种苗培育基地,成立培训中心,实现统防统治,推动发展腊米深加工,真正做到规模化,品牌化,把腊米打造成为__镇的地理性标志品牌;打造旅游产业“示范带”,依托工业旅游,石佛泉洞、石田古驿等旅游景点资源,借助交通优势,打造乡村旅游,结合“腊米”名片,真正把__镇打造成为“有氧健康特色小镇”;打造工业企业“示范带”,就是以酒厂为龙头,延伸产业链,建成有机肥厂,依托工业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工业企业,增加就业岗位。

3、生态环境:坚持生态第一位置,促进环境振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挺在最优先的位置上。按照“整洁是基础、美丽是特色、和谐是根本、宜居是目的”的要求,大力实施“治山治水治土治气”工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工程。加大绿色保护力度,组织开展集中整治行动,重点解决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占道路问题。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建设鸟语花香、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4、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摆在压倒性位置,稳扎稳打,做足绣花功夫,确保群众高质量脱贫。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投入,把修路、电网改造、绿化美化、公益设施、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等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汽的目标,让群众切切实实看到、感受到党和政府释放出的民生“温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和“道德模范”评选,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

四、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分析该镇在发展振兴产业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人的问题。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和城镇化水平加快提升,城市人口比例从1960年的33%上升到年的54%,城镇化率从年的36%攀升至年的%。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提升,带来的是农村人口的锐减。大量有文化、有技术的青年外出务工或在城市定居。农村更多是“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组成的“空壳村”,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乡村人口结构,农村活力越来越小。说,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振兴归根结底需要人、需要更多年富力强的青年人和更多“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复合型人才和“工匠”型的专业人才。农村是否有活力,核心是人,关键看人才。但现实是优秀人才不愿回乡、不能回乡。以村干部为例,现在村干部待遇低,村里工作任务繁重,学历高、能力强、素质好的年轻人不愿回来当村干部,村级组织存在后备干部不足、无人愿干的尴尬局面。如何吸引人才回流是当前应该着手解决的首要问题。

2、产业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基底有多牢固、有多厚实,直接决定了乡村振兴的幸福大厦能有多高、能有多宏伟。这也是为什么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中,把产业兴旺摆在第一位。就目前__镇农村产业而言,旅游产业、特色种养产业等等,农业产业结构不优、层次较低,三产融合做得不够。比如,__镇__村的土地虽说有1300多亩,但其中800多亩都是山地,在种养产业用地方面受到制约,在种植方面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适合山地种养的品种。另外在全镇已经形成了以中药材吴茱萸、金丝皇菊、丹参、知母等种植产业,后期必须要有配套的深加工项目,真正做到三产融合,否则仅靠售卖这些种养产品,要实现乡村振兴,远远不够。

3、土地与规划问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对中国农民来说是天大的利好消息。但是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人口外流,农村大量的土地闲置或流转,土地没有发挥最大化价值。就大多数乡村而言,农民依靠的更多是土地,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化的效益,将是乡村振兴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村庄规划跟不上,功能布局不优化,村庄无序建设,土地粗放利用,村庄千篇一律,整齐划一,没有特色韵味,让人记不住乡愁。

4、资金问题。镇村处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前线,但实际可支配财力明显不足。就__镇而言,财政增长渠道窄,资金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还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致使集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困难。同时,村级财政转移支付保障不足,乡村建设只能挤压村级资金。比如,村干部的工资,财政只保障一半,其余部分靠村集体自筹,此外村庄保洁、路灯电费等村级公共服务支出也没有全额纳入财政转移支付范围。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缺乏自身造血功能,对经济发展思考不多,项目建设几乎空白,造成很多村集体支出压力大。

5、公共服务问题。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极为匮乏,优势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公共服务往上集中,农民被迫进城。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让群众过上幸福富裕的美好生活。农民的衣食住行上学就医养老等公共服务不解决好,乡村振兴就谈不上有质量。

6、环境问题。生态宜居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虽然__镇的交通区位在全县优越,素有“荆楚门户”之称,自然资源也比较优裕。但该镇也由于道路交通便捷,大型货车车流量很大,噪音污染、粉尘污染等问题持续存在,同时由于该镇村落距离较远,部分村都在山林脚下,生活垃圾污染在该镇也不同程度存在,这些污染问题不解决好,生态宜居就是空话。

五、对策与建议

(一)让产业旺起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总要求中,产业兴旺居第一位。不过,目前__镇的现状是产业有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深,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现代设施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当前要快速地把资源变资金,加强一、二、三产融合,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推动现代农业、“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让产业快速旺起来,主要发展万亩腊米,万头藏香猪,万亩油菜,万亩果园、茶园、苎麻园,及200万棒食用菌基地。真正做到“一村一品,一品一特,一特一优”,保证有劳动力的农民有业就。

(二)让乡愁浓起来。在每个人的心目中,乡村的模样不尽相同,可以是幸福生活的家园,也可以是休闲旅游的乐园。年底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就是全面提升农村环境、产业、文化、管理、服务,实现净化、绿化、文化、亮化,将农村打造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让城乡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1、让基础设施硬起来。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不是简单地按“村庄建设”或者“新房建设”,而是要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既要美化农村环境,又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现在的农村现状还存在着资金短缺,建设缓慢的问题,农村垃圾污水建设和运行管护相对滞后问题。所以文明乡村建设需要足够的耐心,需要坚持不懈地完善地方的基础设施,要让基础设施硬起来,能足够支撑美丽的乡村发展。

2、让公共服务体系全起来。(1)要想乡村振兴,就要缩小城乡差距,要完善乡村的医疗卫生,能使全职医生培养得起来,留得住,实现得了,必须建设健全的医疗体系,提高全职医生的待遇,提升医疗水平。保证乡村的农民都能享受全职医生医疗服务,乡村的慢性病也能得到医疗的保障。(2)缩小城乡差距,要扩大镇区的基础教育,彻底解决大校制、大班制。要储备优秀的师资力量,优化教育环境,倡导师德德风,尊师重教,让乡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城里的教育,孩子是未来,也是希望工程,百年大计,教育为先。(3)充分体现交通优势。想致富,先修路,农村兴,交通便。希望村里老百姓也能享受公交带来的便捷,而不再是“村村通”。(4)以镇区为单位增加养老投入。乡村振兴,老有所养,特别是乡村的现状,孩子们为了谋生,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的问题也是乡村的大问题,也是社会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要加大养老机构的硬件建设和力量配备,队伍建设,让老有所乐,老有所养。

3、让环境美起来。让山绿起来,让水清起来,让天蓝起来,让地肥起来,让村庄美起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领头雁作用,让党员的身影自然地活跃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发挥老百姓的主体作用,大家的事大家办,制定可行的乡规民约;发挥村庄理事会的理事作用,把一些急需解决和难解决的问题,发展问题,让理事会成员主动作为,主动谋划,主动实施,使各项事宜快速推进。

4、让农耕文化传起来。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并不是要摧毁旧的农耕文明,要以改造为主,以新建为辅,突出农味、土味、原生态味,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我国是一个有着浓厚农耕文明的国家,农耕文化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对古老建筑、古树名木,尽量不改变地形地貌、道路水系,不破坏植被,突出农味、土味、原生态味,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1)鼓励更多乡土文化资源进村。依托文化礼堂建设,更好地满足农民新的文化需求,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充足,农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愈加丰富,要经常送戏下乡,为乡村百姓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内容。(2)把乡土文化传承下去,留住乡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深化对乡村价值的认识与理解,深入挖掘、继承泥土里酝酿的独有文化,增强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信心,广袤的农村大地培育出了大量的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车灯、手工油面、鱼面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实现传承和发展双赢,让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魅力和风采。(3)易风易俗过出生活新滋味。坚持用百姓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通过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成为乡风主流,把老百姓身边的好故事、好榜样讲出来、演出来、唱出来,让新风尚在广阔乡村生根发芽。

(三)让农民富起来。乡村振兴,农民生活富裕是根本。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发力点。那么该如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呢?一是让农民的脑袋富起来;二是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三是让集体经济壮起来。一家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富,乡村振兴,既要立足于富农户,又要立足于壮集体。

(四)让人才动起来。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民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亲的人更有信心,让愿意返乡创业的能人更有决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2024乡村调研报告篇2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到今,教师就是被人们称作“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崇高的职业为人们所敬仰。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汹涌澎湃,许许多多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劳和倦怠感,尽管大多数人把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可从我们的行为看与社会所期望的还有一段距离。教师也是人,有个人的生活空间和经验,有自己的情感和个性,具有发展的愿望和潜能,有自己的理解和创造能力,当然也就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健康”的因素。而农村教育是四川教育的“重中之重。农村教师作为农村教育的主体,更值得关注。

现今,农村教育主要存在以下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教育是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教育的主要部份,其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全国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现程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农村教育中的主体――教师,身上担负着任重而道远的责任。然而,农村师资力量的薄弱却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有效的实施,而导致这一因素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点:

1、繁重的教学任务,超负荷的工作量

据调查,每位农村教师的周平均课时均在20节以上,平均每天要上四节课,如果是寄宿制的学校,算上早晚自习,一天上到7节课是很正常的事。有人说,短短几节课有什么,上了不就完了吗?可是很多人不懂几节课背后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备课、写教案。上完课还得有时间批改作业,研究学生,许多的教师真的是披星戴月的工作。繁重的工作不仅体现在上课时间上,中小学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大多数搞大量的机械作业,回家的家庭作业,教师还检查批改主。除却作业,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考试,考试好像成了体现教师工作价值的唯一方法。考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繁重工作的过程:出题、监考、看卷,分析,着实忙!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包括对学生的管理。复杂的学生问题,让许多教师心理劳累不言而喻。沉重的心理负担无形延续着教师全天候的工作,这是其它任何??

个职业所不具备的,繁重的教学任务,超负荷的工作量,让许多教师都纷纷把目光投向城区学校,想尽一切法调动工作,好的教师都流向了城区学校,坚守的只有那一小部份人。

2、城乡教师教育待遇的不等,让农村师资流失

作为农村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超负荷工作量也许都不是问题的根本,待遇上的问题或许才是师资流失的重要原因。据了解,一个农村教师每月的工资就是工资卡上的钱,奖金什么的基本没有,一年下来,也领不了几个钱,而城区学校每个月加上课时津贴、班主任费等,每个月多领好几百元钱,农村学校的教师过教师节最多领100元,而城区学校最少就是500元。待遇上的差别,让许多教师都把前途放在城区,考调,调动等,想尽一切办法走向城区学校造农村师资大量流失。

二、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目前的农村学校,教学软件上的资源相对是平稳的。然而,在硬件设施上,农村学校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许多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有的学校最多有几台录音机,音乐课上没有钢琴、风琴教师上音乐课就用嗓子干吼。体育课没有孩子玩的东西,上体育课就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候。而且,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多数都是由班主任上的。配件设施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一个最普遍的现状。

三、“留守儿童”现象

90年代中后期,大批的农民工涌向城市,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这些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被称作“留守儿童”。农村教育的对象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教师有着无以言状的苦楚,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爷爷奶奶的教育观点与方法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本质的冲突,更多的家长认为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责任就在学校了。他们不闻不管,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就会到学校吵闹,久而久之,矛盾就突显出来了,留守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偏执,难以沟通,目前,留守儿童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四、教师工资待遇低

据调查了解,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农村教师,每个月的工资不到500元,有的教师说,

98年出来参加工作的时候,工资一个月只有285元,教了8年多的书,现在一个月的工资也不到700元,大部份的农村教师都是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全家:上有老人要供养,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要抚养。人际交往也得要钱,这一个月的工资到了月中就见光了。有的教师说:“,农村一个泥水匠一个月还1000多元呢?人家还不劳心。我们这样辛苦的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付出与回报的不成正比,让许多教师消极无奈,成为农村教师的一种普遍现象。

根据以上几种现状,我们把农村教师的心态归纳为以下几种:

心态一:市场经济的产物

(一)物欲的膨胀,精神的沦丧。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影响着教师的心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多数的人通过各种途径走上了让人羡慕的工作岗位。这些人,工资待遇高,生活水平高。而且工作轻松。就连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似乎也淘到了金。回过头看看我们的老师,固守于三尺讲台,一个月几百元的收入,衣服永远是最便宜的。买不起名牌。生活是清贫的。不管买什么都是想了又想。终其一生。教师都是寒酸的,物质上的清贫,让许多老师多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怀疑。消极的情绪由此而来。但是却又不舍得放弃。如许多老师所说,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二)市场经济时代形成的浮躁心理大气候动摇了很多老师“无私奉献”的决心许许多多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一辈子,但是面对现在的孩子不知所措了。关心带来误解、认真视为呆板,负责却认为多事,曾经有一位朋友对我谈起过这一件事。他说,读书的时候,教师对他是恨铁不成钢,经常对他冷潮热讽,说他只有卖气力吃饭的份儿,他很恨这位教师,某一天,当他与教师重逢的时候,恰好教师有求于他,他显得很冷淡,虽然,他帮教师的忙,但他也对教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当年,你说我很笨,只有卖气力的份,是这样说的吗?”教师无语,听到这儿的时候,我为我们的教育者们感到心疼,觉得心寒,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能成才,恨铁不成钢,在教育方法上,或许有着许多的不同,但出发点都是希望学生好的,然而,又有几个学生能真正懂得教师的付出呢?辛辛苦苦的工作换来的却是这样的不被理解,难怪我们的教师灰心了。

心态二:农村教师还有一种心态表现为“理想与现实差距大”

诚然,许多的老师在刚走上讲台时也曾有过壮志宏图,有的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学校领导,有的想通过自己的拼搏成为一代名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人的雄心没有了,壮志消失了,更多的老师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失望,每天教室、家里、办公室三点一线的生活,让许多老师丧失了激情。更多的老师认为在僻远的乡村教一辈子书。很难实现人生抱负,也无法获得更高的收入,久而久之,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就视而不见了,对工作的热忱也没有,这种理想与现实巨大的反差让许多老师悲观失望。

心态三:农村教师的心态还表现为,公众对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述求,将农村教师推向迷茫。

千百年来,教师在人们心目中都是神圣而伟大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焟蚷成灰泪始干”人们把教师奉为至高无上的神,把教育事业视作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就是无私奉献的,辛辛苦苦的付出而不求回报,甘守清贫而无怨无悔,然而,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特别是现今社会对教师职业更是有着多重的要求,既是学生群体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具有指导管理学生的权威,在一定时间他们又是学生家长的代理人,要负责照顾学生,他们还是学生的朋友,需要与学生平等交流思想和情感。此外,还要协调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自己家庭生活的多重关系,这种多元化的不同性质的角色,很容易造成教师思想矛盾与冲突,公众这种对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述求,将农村教师推向了迷茫。

五、关注农村教育,也要关注农村教师

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农村教师也已加入到社会低层的弱势群体中来了,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局面的?一直以来,社会都在呼吁“尊师重教”,相应地也不断出台了相关改善教师待遇的政策,(包括一些光喊口号不落到实处的),但是这个时代社会发展太快,这边条件还没改善或者正在改善,生活成本早已超速前进了一大截。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看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要想做到心心相印的教育,农村教师们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我想只要教师在各方面都受到关注,不再有以上的矛盾和问题,农村教育是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

2024乡村调研报告篇3

为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转变农业发展模式,适应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xx镇深入挖掘整合镇域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理念为指导,科学规划和渐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黄金旅游景区。

一、主要做法及进展情况

(一)高起点规划。定位于黄河三角洲旅游圈中集生态高效、休闲观光、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知名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依据我镇东临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北承东营区六户镇生态观光旅游区,南接孙武湖度假区的实际,依托显著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我镇聘请了青岛同创设计院和东营新汇设计公司实地调研、充分论证,制定我镇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规划,细化20xx年重点建设工程,做到了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建设与全镇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有机结合。

我镇休闲观光工程建设重点围绕位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南部、长10公里的溢洪河观光路打造溢洪河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项目。综合分析观光路各功能分区的资源差异,因地制宜,在观光路西侧规划迎宾景门入口区,在入口处设置景门和“五谷丰登”小型广场;利用唐王东征典故,突出地方历史文化,规划唐王撷果采摘区,主要包括万亩冬枣采摘园和千亩苹果采摘园两个采摘园区;依托我镇“赛夷”水产品品牌,发挥水产资源优势,规划建设王道养殖垂钓区和清怡湖水上休闲区,即赛夷垂钓休闲区;在济青河王道闸处,经营农家特色小吃,规划建设田园牧歌餐饮区;在田园牧歌餐饮区附近打造一个民俗特色村,规划“私属菜园”,建设农耕劳作体验区;在观光路适当地段建设文化长廊,打造xx人文展示区共六大景区。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844.9万元,主要通过社会集资、大户承包、银行贷款、上级财政扶持等渠道筹措资金,计划3-5年建设完成,今年3月份开始已投入200余万元,全面启动观光项目的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产生推动作用。

(二)高标准建设。按照“科学规划、高点定标、一步到位”的思路,决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溢洪河观光路在沿路北侧60米、南侧50米建成速生林带的基础上,以“三网绿化”为契机,在观光路两侧新植树木2.9万株,种植蜀葵2.5万米,并及时加强后期管护,进一步增强了绿化效果,优化了项目区环境。迎宾景门入口区管理房已完成主体工程,位于景门入口区南侧占地90亩、集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近期签订合同并开工建设。唐王撷果采摘区(万亩冬枣采摘园和千亩苹果采摘园)已具雏形,年内主要任务是提升采摘园周边环境,与孙子文化节同期举办第三届冬枣采摘节。在巩固原有冬枣采摘园的基础上,新发展冬枣大棚5个,大棚冬枣面积达到30亩,同时加大冬枣技术管理力度;对千亩苹果园采摘路进行了拓宽和整平改造,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园内新配套建设建筑物15座,改建园区内管护房10座,全面优化了采摘环境。赛夷垂钓休闲规划区,多次联系亚东星海水产品开发公司、鑫马远洋捕捞公司等镇域内海产品经营企业,王道养殖区内黄河口甲鱼养殖项目已基本确定,正在进行规划设计,为建成“赛夷”海产品经营园创造了条件;清怡湖水上休闲区周边环境提升工作正在筹划之中。田园牧歌餐饮区就引进特色餐饮项目多渠道进行了联络。农耕劳作体验区和xx人文展示区正在细化方案。

(三)大力度推进。一是成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我镇高度重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抽调农业办、新型社区办工作人员组成专门的办公室,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灵活性,成立了xx镇生态观光旅游开发公司,负责制定我镇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旅游项目的策划、包装和对外宣传工作,承接项目招商和推进。二是广泛宣传,多渠道招商引资。我镇生态休闲观光项目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为做活我镇观光项目的开发建设,扩大项目区的知名度,吸引企业前来投资,我镇在县人民政府网、《广饶大众》、《xx时报》等多种媒体发布招商信息;同时,县旅游局将我镇生态休闲观光项目编入《山东省广饶县旅游项目投资指南》,纳入了全县旅游发展规划框架内。我镇在广青路、青垦路十字路口处,安装了冬枣采摘园和休闲观光工程景区旅游指示牌;筹备举办了休闲观光项目洽谈会,就有关项目引进和市场开发进行推介和引进。

二、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渠道不畅。我镇休闲观光工程投资巨大,单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远远不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或个体前来投资兴建,但由于我镇发展观光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外知名度不够,前来投资的企业或个体尚未形成规模,导致我镇休闲观光工程兴建进程缓慢。

二是布局分散,尚未形成规模。受农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方式的制约,我镇的观光农业项目总体规模狭小,尚未形成参观、购物、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产业体系。根据国外的经验,农业观光旅游区在半径为29.5公里的区域内才可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而目前我镇休闲观光农业区的面积小于这个数字,因而造成客源市场相对狭小的局面。

三是旅游景区市场季节波动性

较大。由于我镇现有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淡旺季反差明显。在旺季,会由于游客太过集中,带来设施容量、环境容量上的压力;在淡季,游客稀少,将造成大量资源和设施的闲置、浪费,使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例如,冬枣、苹果采摘园在夏秋季挂果期间,游人过度集中,对环境压力较大,而在冬季则门庭冷落,效益低下。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推介我镇休闲观光工程。除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外,建议由各级主管旅游部门给予具体指导,帮助策划包装和宣传推介,在更高层上提升形象、提升吸引力。我们还将更新镇域内显要位置的大型广告宣传牌,更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内容,吸引更多商家前来投资建设。同时,希望各级主管部门能够在加强业务指导的基础上,帮助积极争取各方面扶持,或吸引社会入股,弥补投资不足的突出问题。

二是继续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综合比较外地休闲观光农业经营模式,结合我镇实际,继续搞好项目区道路、绿化、保洁、照明等基础性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构筑起针对东营东城、油田基地的都市近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总体框架,搭建起良好的服务载体,以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更人性化的优质服务,不断拓展项目的内涵与外延,从客流量上进一步促进物流和资金流。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利用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吸引外部投资,努力形成项目聚集效应,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并扩大乡村游半径。

三是丰富旅游内涵,延伸旅游旺季。针对冬枣、苹果采摘园旅游旺季时间短、果农受益相对有限的弊端,我镇在现有冬枣采摘园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冬暖式大棚、普通大棚和大田冬枣三种种植模式,形成了早熟、正熟和晚熟的梯次采摘链条,大大延长了采摘期;千亩苹果园在现有国光、红富士等品种基础上,再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不同品种成熟期衔接,延伸采摘旺季。同时,我镇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在满足游客观光、游览、采摘、购物、农耕体验、休闲、度假等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要注重深入挖掘外延项目,如特色文化习俗、历史特色建筑、手工艺品等,走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

2024乡村调研报告篇4

(一)一张蓝图干到底。

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通过15年的努力,围绕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先于、高于、优于云南是这样,于今天我们的发展而言,对时间基本需要,可能也是一项难以跨越的历史规律。

(二)强化规划引领。

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外桐坞村借力自身优势,在中国美院的协助下,着力打造艺术村落,对整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设计,并且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和软硬件全面配套。同时,从机关干部、村组成员至普通百姓,依次划定时限,拆除院落围墙和违建,有力保障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在经济发展方面努力夯实艺术家工作室、高端民宿、艺术品展示拍卖等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从原来单一依靠西湖龙井生产,向艺术旅游、休闲养生、名家学术交流为一体的“江南艺术旅游第一村”的转变。外桐坞的这一转变与西湖龙井产业的联系似乎可以追寻到一些蛛丝马迹,但除了底蕴深厚的茶文化外,高低错落,有致分部,优雅有序的村庄建设,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吸引艺术名家聚集的根本因素。

(三)抓好环境整治。

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另外微型化的污水处理设施也较为特色,相对于我们实施的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而言,环溪村污水处理设施主要特点是小,有的结合地势环境收集处理5—10户人的`污水,再通过管网汇集到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有效提高入户收集率的同时,还实现了村内污水2级以上的生态处理。

(四)注重资源挖掘。

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二是安吉鲁家村创新运行架构,在村委会领导下设立鲁家两山学院以及安吉乡土农业发展和安吉乡土旅游服务两家有限公司,特别是“鲁家两山学院”承担的“两山理论”研学和理念输出,固然是历史机遇的造就,但在意识的先进、机遇的把握和资源的挖掘方面,对比而言,我们的落后可能比两省之间的gdp差距还要大得多。

(五)着力产业发展。

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的同时,只要将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发展工业也未尝不可。一是航民村占地不足2平方公里,仅有304户1079名村民,在19xx年创建的村办企业萧山漂染厂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经营范围,至今萧山航民集团全资、控股、参股工商企业达28家,已形成以:防止、印染、热电、船运、酒店、黄金饰品加工的股份制集团公司,至20xx年年底全集团公司实现工业产值133.8亿元,利润9.1亿元,拥有职工1.2万人。村民每年分红达6.5万元,从小学至大学村民实现免费入学,大米、食用油等无偿供应。二是日昌升集团作为一家建筑新材料生产为主的企业,以建设美好生活为愿景,引领产业变革、推动产业进步为使命,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自20xx年成立以来,组建了国内首家新材料研究院,形成数十项技术专利,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第四代新材料制造工艺。在生产厂区创新性的采取自上而下的台阶是开采模式,真正实现了边开采、边恢复,采区见不到扬尘、黄土,大型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有效,花园试的厂区环境对传统高科技企业来说可能不那么难,但在一个以矿石开采、沙石料生产的企业而言,不仅仅是厂区环境优美,富春江边的码头水质也碧绿清澈,就更让人长见识了。

2024乡村调研报告篇5

在**规划开局之年,国家旅游局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squo;三农squo;工作战略部署,确定**年我国旅游主题为中国乡村游,发挥旅游业对农村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村容村貌改善、农村文明程度提升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并且提出了展示新农村、推动新旅游、倡导新体验、树立新风尚的口号。1月1日在河北省西柏坡举行了启动仪式,正式拉开了乡村旅游年的序幕,春节期间总书记、总理到农家过节日,与农民共同做年夜饭、看社火,不仅是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群众的美好祝福和问候,也为乡村旅游年活动的深入开展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在国内的一些地区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国家旅游局举办**中国乡村游主题年活动,是对我国已开展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向的肯定,也是对未来乡村旅游产品拓展、旅游产业延伸的政策导向,通过以旅助农,城乡互动,推出更多的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推动全国乡村旅游更快更好的发展。布尔津县是一个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县,旅游创造的增加值已占到全县生产总值的39.5%,同时布尔津也是一个农牧业大县,有70%的农村人口和90%以上的农村土地,找准旅游与农村的结合点,做好乡村旅游这篇文章显得更为重要。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指依托于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以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田园风光、村寨文化特色、地方民族习俗等为吸引物,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及文化方面的差异,通过创新策划、规划设计、开发组合成旅游产品,提供城市居民和旅游者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娱乐、学习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活动。

由于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决定了旅游业对产业融合的基础作用和产业层次的提升作用。旅游产品的演绎是无限的,农业做为基础产业要为旅游业服务的同时,自身要成为旅游的景点或要素,乡村旅游把旅游与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丰富旅游产品和扩大旅游容量,而且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和增加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布尔津县提出乡村旅游的背景

布尔津县地处西部边区,受多种不利条件制约,农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产业层次低,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县域经济新突破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一)发展乡村旅游是布尔津县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需要。奇特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产是布尔津县经济社会赖以生存的根本和加快发展的优势,乡村旅游可以把这些优势转化为产品,形成卖点,创造出效益,富民又强县。乡村旅游又是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契合点,拓宽了生产发展的渠道,提高了农民生活宽裕的程度,也为农民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机制。

(二)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强,是农牧民突破传统一产后最易选择的产业。布尔津县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28.8万亩的耕地和1015万亩的草场制约使农业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农民从农业本身很难再获得丰厚的收入,大多数农民仍处于生存性消费区间。农民从农业生产以外获取的收入也很低,全国农民工资性收入平均占总收入的水平已达35.5%,其中东部地区达46.3%,布尔津仅为14%。发展乡村旅游起步门槛低,投资成本少,见效快,风险小,农牧民普遍能够承受,依靠已形成的良好旅游环境,广辟增收渠道无疑成为布尔津县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根本出路。

(三)乡村旅游的择业灵活,是农村转移闲散劳动力最现实的途径。布尔津县城镇化水平低,以城镇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年,全国城镇化水平达41.8%,布尔津城镇化率仅为28%;同时,受农民自身素质和适应城市就业能力的限制,让大部分农民脱离乡土进城创收很不现实。乡村旅游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一种老百姓经济,不受时间、地点、技术等条件制约,可以让农牧民充分利用自有生产资料搞经营,又可兼顾家庭成员生活和农事生产,是农村经济实现突破的一条捷径。

(四)乡村旅游使农村、农牧民直接受益,能较快实现资本积累和文化积累。目前布尔津县农村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量弱,在全县生产总值中工业创造的增加值占10%,在县财政收入中工业创造的收入仅占6.88%,同时由于农村长期囿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农牧民形成了循规蹈矩的思维习惯,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差。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综合带动功能,农民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通过发展旅游进行经济积累,促进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同时旅游观念的形成能改变传统的观念,农牧民通过与外来游客的交流沟通,将促进其破除陋习,形成新的区域文化,拓展生产空间,推动文明生态农村建设。从长远看,乡村旅游可以对新农村建设形成自下而上的推动力,通过旅游积累,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推动城镇化、发展工业化奠定基础。

(五)乡村旅游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在由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高楼大厦森林中的城市人,对田园、森林、山川、湖泽有一种天然的向往。农村的自然景观、新鲜空气、清澈水源、纯天然食品、淳朴的民风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需求为乡村旅游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商机,是布尔津县乡村旅游发展的难得机遇。

(六)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布尔津县已具备大力开发乡村旅游的条件

1、景区带动优势明显。布尔津县共有旅游景点32处,分属六大类20个基本类型,占全新疆56个基本类型的35.7%,其中高品位景点11个。新疆五大自然景观之首的喀纳斯自然生态保护区就在县境内,近年来,布尔津县牢固树立喀纳斯兴旺,布尔津发展的观念,紧紧抓住喀纳斯被列入新疆五区三线旅游龙头景区加快建设的机遇,举全县之力培育壮大旅游经济。喀纳斯景区正在为建设成为百万游客景区、世界一流的生态精品景区和中国最大的国家西部公园而努力。大量的游客为乡村旅游带来了充足的客源市场。

2、乡村旅游自然资源丰富。布尔津县有14.25万亩的水域面积,其中可利用平原湖泊面积2.36万亩,渔业资源丰富,适宜发展以水为核心的旅游产品;生态资源丰富,全县森林面积288万亩,其中两河河谷林面积61万亩,林中生活有700余户农牧民,是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可贵资源;沙漠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在国际上沙漠旅游正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布尔津县域内有50万亩的沙漠、沙山,围绕沙漠文化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生态主题特征,是乡村旅游的又一大特色。

3、民俗风情淳朴。全县有21个民族,各自的民族文化、宗教、艺术和风俗习惯,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哈萨克族、俄罗斯族、蒙古族图瓦人、回族等以其独特的民族历史及文化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民情,如特色饮食、饰物、民居、歌舞等对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4、旅游环境优良。布尔津县坚持旅游立县、旅游兴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放宽准入领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各大旅游企业和民间资金注入布尔津旅游,全面推进了布尔津县旅游业整体向标准化、规范性方向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旅游发展氛围和宽松的政策环境;以创建国家旅游强县为契机,规范整顿旅游市场,推动各项服务设施升级上档次,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接待水平,营造了安全、秩序、健康、舒适的旅游环境。同时布尔津县多元筹措资金,致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旅游的通达性高,公路交通外网四通八达,喀纳斯机场建设全面开工,奎北铁路、高速公路建设也进入实质性阶段,通油通达工程的实施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沙石路,农村电网改造、通讯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旅游者得到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的服务,这些都为布尔津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布尔津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几年,布尔津县抓住喀纳斯旅游大开发的机遇,积极打造百里旅游文化长廊,不断丰富旅游内涵,在发展乡村旅游业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乡村旅游已显示出了生机:

一是增加了经济收入,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大力开展农家乐、牧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旅游服务行业转移,以旅游促进农牧民增收,**年,全县有农家乐、牧家乐形式的个体经营户100余家,旅游从业人员达300余人,年旅游收入达300余万元,农户收入最高的达10余万元。特别是今年乡村旅游年活动的开展,使全县旅游经营户猛增到300多户。乡村旅游还出现了规模化、多样化发展的趋势,目前规模最大的丝路捷哈萨克民俗风情园有30户牧民经营,户均年增收3000元。随着冬季旅游的悄然兴起,**年在冲乎尔乡成立了一支马拉雪橇队,不但方便了冬季旅游的游客,也使冬闲的农牧民增加了不扉的收入。

二是实现产业联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多元化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不仅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岗位,而且为农副产品销售提供了一个大市场,促进了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业的发展,全县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由十五初的1900余亩增加到十五末的4400亩,今年达到了21200亩;土鸡、鸭、鹅等特色养殖迅速发展起来。随着游客对松籽、蜂蜜、野菜等土特产的需求量逐年增大,已建立了2个土特产品加工厂,延长了产品链,扩大了产业面,促进了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推动农村形成了以一产服务旅游、旅游带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经济良性循环。

三是成为喀纳斯旅游的重要补充。乡村旅游的发展缓解了喀纳斯主景区和县城的接待压力,活跃了县域旅游经济,同时解决了布尔津县域旅长游短的问题,对构建布尔津县众星捧月的旅游发展格局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观念更新。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不仅为当地农牧民带来了丰厚经济效益,而且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种植业引进设施农业,延长了农作物的上市期,畜牧业打破以往四季养殖一月出售的生产格局,形成了四季出栏牲畜,渔业首次在托洪台湖人工投放冷水性鱼苗获成功。同时在文化知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直至生活习俗方面都有所改变,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

布尔津县乡村旅游起步较晚,总体上属于景区带动型产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面临诸多问题:

(一)、经营形式和内容单一,档次不高。布尔津县的乡村旅游目前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元的农家乐、牧家乐形式为主,主要是通过在原有住房基础上稍加改动或搭建毡房来接待游客,大多仅限于独门独院的个体经营,在内容上只是为游客提供简单的餐饮服务,既不具备参与接待大规模观光的气势,也没有传统文化的乡土气息,没有形成乡村旅游所应有的氛围。体验乡俗民情的成份很低,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事活动参与体验(如农作物收获、农产品采摘)等内容开展得并不多。

(二)、组织分散,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还有待提高。目前,布尔津县乡村旅游基本是农牧民自发组织,没有规划引导,发展总体目标不明晰,乡村旅游本身存在布局散、小、弱的问题,致力于树立整体形象的意识和协调发展的意识不强。游客参与也是一种自发状态,缺少旅行社的介入。

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因此,在开发经营中缺少对生态环境营建和对传统文化恢复与保护的意识。在乡村旅游开发的投资方向上,依然存在着重设施建设轻环境营造、重实物量投入轻经营特色和服务质量等软件建设的现象。有的乡村在发展农家乐方面出现了筹建现代化饭店的趋势,失掉了农家乐的家庭温馨感。

(三)、文化含量低、缺乏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目前布尔津县乡村旅游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不够鲜明,内容和形式上基本雷同,对乡土文化、民俗民风和本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上欠功夫,没有把更多的民族地方特色产品纳入到乡村旅游范围之内;本地开发生产的旅游产品、手工艺品种类数量少,所销售产品大多为泊来品。

(四)、对本地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活动的宣传开发不够。如作为展示哈萨克民风民俗、传诵民族文化的阿肯弹唱会未充分体现出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优势,每年都是由政府出资办会,虽然办会时间是在旅游期举行,但没有获取任何旅游收入。

(五)、乡村旅游产品还处于低品质、低收入的经营状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农牧民缺少发展资金、经营者素质不高、乡村旅游卫生环境较差等问题,既不方便游客,又使旅游收入降低,使乡村旅游产品处于低品质、低收入的经营状态之中。个别景点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特色活动内容,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

四、布尔津县发展乡村旅游对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规划,科学指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乡村旅游是布尔津县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创新能力强、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综合效益好的乡村旅游产业总体目标的要求,提升乡村旅游开发水准,创新形象品牌,拓展产品内涵,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业转型,推动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布尔津县政府应将乡村旅游做为一项产业来培育,出台政策,引导乡村旅游发展壮大。政府引导是乡村旅游得以发展首要前提,如成都和上海都是由政府推动引导乡村旅游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成都市通过制定统一规划大力扶持农家乐发展,农家乐经营成为成都市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带动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34.8万人。上海市出台了《推进上海旅游休闲农业政策意见》,培育形成了上海郊区现代都市型旅游休闲农业产业,**年农业观光旅游接待游客近1500万人,有6个景点被评为国家级旅游休闲农业示范点。布尔津县要制订相应的鼓励政策,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农牧民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各涉农部门和旅游行业必须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把发展乡村旅游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引导。

尽快制定出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规划的制定应以县《十一五规划》和《大喀纳斯旅游区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科学开发、综合利用、整合资源、打造品牌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深入挖掘乡村资源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按照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彰显田园风格的要求,着力培植一批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加快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注重乡村旅游规划与农村抗震安居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抓住重点,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避免一哄而上,急于求成,盲目发展。

要注重发挥乡村干部和通过乡村旅游致富的农民的领头羊作用,要通过他们带领农牧民自主创新,发展乡村旅游。同时要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尽快培育一批不同资源特色、不同类型、广受游客欢迎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对乡村旅游开展成功的区域和景点要积极申报评定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以此提高布尔津乡村旅游的名气。目前阿勒泰地区仅有阿勒泰市金山葡萄园一处被评定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布尔津县还没有一处国家级示范点,旅游管理部门应积级开展申报工作。

(二)、优化乡村旅游的布局,加大投资,创新投融资机制

布尔津县域内乡村旅游要以喀纳斯景区为核心,以县城为旅游主服务区,沿县城至喀纳斯景区和沿217国道两条轴线进行乡村旅游服务区布局,实现核心牵引、全县联动、有序推进、协调发展的格局。根据各乡村特点及地域特色,充分考虑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进行不同功能划分:县城周边地区如切克台村、托洪台村及杜来提乡、阔斯特克乡重点发展田园风光式农家乐和特色餐饮游;喀纳斯旅游沿线如阳光沙滩、冲乎尔石林及两河河谷森林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游;窝依莫克乡克孜哈巴克村、冲乎尔乡布拉乃村、海流滩区域重点发展民族饮食和旅游商品购物、手工艺品制造;也格孜托别乡阿贡盖提重点发展草原民俗文化游;哈纳斯村、禾木村、沿线少数民族村发展家访、民俗风情游;在有条件的乡村发展农牧业科技园区;在一些自然湖、人工湖开展休闲垂钓和水上项目。

寻求区域乡村旅游合作发展之路,高位推动布尔津县乡村旅游发展。当今中国旅游发展的趋势已不局限于一景一点式的旅游开发,而是强调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合作开发,如云南、西藏、四川三省联合开发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这些旅游区打破地域封锁,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力促区域旅游经济成长,形成了国内旅游新热点。被誉为新疆乡村旅游发源地的昌吉回族自治州,提出了借力中国乡村旅游年打造新疆休闲之都的目标,以此来提高昌吉州乡村旅游整体水平。布尔津县乡村旅游不能独立于阿勒泰地区之外谈发展,对阿勒泰地区而言,金山就是一个大景区和大品牌,地区各县市资源的相近性、民俗的相通性是发展区域乡村旅游合作的基础,要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就必须加强县市合作,共同打造阿勒泰乡村旅游经济,提高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按照区域布局确定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项目,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旅游投入。需要政府投入建设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要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申请国家和上级部门支持,当地也应安排一定的财政预算。同时要积极招商引资或调动农民投资的积极性,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投资经营。要探索投融资新机制,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要支持乡村旅游企业发展,新成立的国有资产经营中心要发挥杠杆作用,在资金使用上以参股、入股、补息等形式引导乡村旅游企业发展,用足用活国有资金。有些地方对政府资金使用的效果非常好,如云南由政府筹资50亿元组建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建立旅游投资平台,广纳社会资金上千亿元,拓宽了旅游投资渠道。

发展乡村旅游要紧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进行,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政策上、资金上的东风,借力发展。结合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对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示范村、整治村,可以把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结合新农村专项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资金使用上统筹安排,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基础、能发挥示范作用的旅游村,这对乡村旅游与示范村建设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探索旅游组织新形式,乡村旅游要走个性化、规模化、组团式发展之路

对一个区域来讲,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分散的农户不可能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对旅游市场来讲,没有特色、规模、管理不规范的旅游地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乡村旅游要朝着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组团式的产业化目标发展,变自由生长为重点培养。布尔津县要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村,高层次进行创意策划,组团发展,村民整体推进,形成乡村旅游产品集群行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业集群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这种产业组织形式有利于经营户的相互学习,有利于知识技术传播和扩散,有利于创新。而且这种产业组织形式能够降低产业壁垒,创造市场需求,扩大市场边界,创造集体品牌效应,因而能够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和区域竞争力,形成一个经济增长空间。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引导旅游服务合理聚焦,形成产业发展、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

乡村旅游的经营组织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模式即支部+协会模式,对乡村集体经济实力强的乡村可以由集体注入一定的资金,整合本村旅游和农户资源,建立农民旅游协会,组织农民经营旅游服务,村组织或农民协会可以与旅行社合作,通过旅行社开拓旅游消费市场。如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椴树岭村由村党支部、村委会牵头投入巨资对全村进行整体环境改造,制定政策鼓励村民优化生活方式、挖掘独特传统美食和人文历史、风俗,140多户村民在家里搞起了民俗接待,成为京北民俗旅游第一村。一种是公司化的经营模式即公司+农户模式,对一些资源条件好、特色鲜明的区域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统一经营,如成都郫县农科村是全国第一家农家乐村,在前期农民经营的基础上,由公司介入统一组织有意愿的农民参与经营,进行企业化管理,调整经营思路,增加经营设施,扩大接待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西双版纳橄榄坝傣族园、大理的白族民俗园都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典范。布尔津丝路捷哈萨克民俗风情园也是由企业牵头组织牧民开展牧家乐经营,规模虽然不大,但已初见成效。

(四)、突出特色,发挥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从全国的情况看,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而且种类多样、特色鲜明。因此,在发展布尔津县乡村旅游过程中,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发挥优势,才能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一是要突出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山水生态景观,开展具有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布尔津县有许多待开发的生态景色,如冲乎尔石林、两河河谷森林、窝依莫克鸣沙山、湖泊等,可按照不同的旅游主题,建设各具特色的避暑山庄、森林休闲度假旅游公园、滑沙娱乐园、垂钓园等。二是要突出乡村的传统田园风光优势,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生产技术,展示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体验农事活动等,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农业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等,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需求。在一些条件好的村庄建立游客农园,包括菜园、花园、渔园、林园等,让游客亲近土地、消遣乡村。立足现有农业特色,开发哈纳斯密瓜庄园、设施农业园区、家庭牧场等景点。冲乎尔乡、窝依莫克乡还应围绕喀纳斯旅游机场建设和喀纳斯旅游后勤供应基地做文章,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项目等果蔬基地建设,形成一批观光型农业基地;三是要突出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乃至旅游活动的设计等方面,尽可能体现出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满足游客对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开发特色农家、牧家民间宾馆,既可体验农牧家劳动生活,又可缓解县城接待压力;开发各民族独特的传统饮食,如牛羊肉食、奶制品、面食、野菜、土鸡鸭等;大力开发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如民间刺绣、手工骨制品、木刻品、皮制品等,使旅游商品在乡村旅游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在少数民族村开展家访活动,设计不同的体验形式,如睡哈萨克毡房、参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骑马观光、射箭、观不同的民居建筑风格、揽不同的民族风情等。四是要大力发展冬季旅游,提高旅游设施使用效率,有目标的开展滑雪、雪橇观光、雪上运动等项目,多渠道促进农牧民增收,在布尔津逐步形成以春赏花、夏游水、秋看树、冬玩雪为内容的旅游新概念。五是发展节庆旅游,要进一步加强对阿肯弹唱会、敖包节等民族节庆活动的开发,形成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局面,使阿肯弹唱会、敖包节等成为展示民族特色的草原盛会和最具民族特色的游客参与性旅游项目。阿肯弹唱会的时间不能局限于一年一次,在旅游期可以一月一次或者一周一次,在西双版纳可以搞天天泼水节,我们也能搞月月阿肯会或周周敖包节。布尔津县水域辽阔,水产品丰富,可以开展以品鱼为主题的鱼节;围绕蜜瓜资源开展以品瓜为主题的蜜瓜节等等。通过开办节庆活动推动特色农业旅游产品的发展。

(五)、规范服务,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加强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也需要不断提升旅游软件服务的质量。一要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二要规范农户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近期新疆出台了农家乐服务标准,县旅游管理部门对已经从事经营接待的家庭要依据服务质量标准定期进行评审定星定级,加强监管,进一步提高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对刚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的家庭,要有序地引导和指导,提高准入门槛,使乡村旅游的服务标准达到和保持应有的水平。三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提升乡村旅游整体素质。要走出去学习别人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比较找出自身存在的差距,同时聘请专业学者和有经验的乡村旅游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指导、进行传帮带,提高农牧民自我规范的能力。

(六)、培育人才,切实抓好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

人才的培养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全县乡村旅游经营户在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要立足于长远发展,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加以正确的引导。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强与有关专业院校培训中心的联系,尤其要发挥县旅游学校的作用,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分期分批地进行教育和培训,积极培养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员,开阔经营者的行业视野,提高战略发展能力。同时教育、文化等部门要重视对广大村民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增强村民的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营造文明、诚信、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切实抓好宣传促销工作,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由于布尔津县乡村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禾木和哈纳斯村外,大多数乡村旅游点的知名度不高,宣传促销也多为自发和分散的行为,因此旅游管理部门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指导和帮助抓好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确定宣传重点。要根据客源市场和旅游活动的变化情况,特别是结合假日旅游的规律和特点,找准目标市场,重点进行宣传促销;要充分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加大宣传促销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也要发挥口碑效应,利用当地城乡居民和游客对乡村旅游点的认同,自觉地进行口碑宣传,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七)、加强管理,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布尔津县的乡村旅游必须沿着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明确这一发展方向是使之规范、健康、高速发展的根本保证。乡村旅游开发的首要任务是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重视环境保护,着眼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历史人文类资源和自然生态类资源,它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的珍贵性。要避免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出现不必要的农村城镇化、商业化。城乡差别是乡村旅游业存在的根本,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城乡差别,一定要保护好乡村旅游的原生态,协调好农村产业发展与保护原生态的矛盾。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一要加强管理,明确乡村旅游的管理机构,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管理办公室,加强日常指导和管理,避免出现无序发展和管理混乱的情况。规范价格收费管理,保护经营企业和经营户合法利益。二要把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统一,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保护和开发并重,实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不可以走先开发后治理或边开发边治理的路子,做好乡村旅游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鼓励乡村积极争取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三要加强自然村、定居点、农户房前屋后的绿化和美化工作,加强卫生和保洁工作,加大对已经遭到损坏的自然环境的恢复和治理力度,努力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

旅游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乡村旅游业则是广大农民群众以旅游业为依托,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潜力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希望通过调整,在近几年内,将布尔津县乡村游打造成为继喀纳斯旅游之后的又一朵奇葩。

2024乡村调研报告篇6

近年来,水坪镇结合镇域实际,科学规划,创新举措,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随着村貌、文化、理念“化蛹成蝶”的缤纷变化,彰显出村民截然不同的乡村生活。近期,围绕我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报告如下:

(一)水坪镇概况

水坪镇位于竹溪县城东部,版图面积192平方公里,全镇辖42个村,255个村民小组,13984户,50321人,耕地总面积47535亩。2013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3.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6.9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93元。

(二)美丽乡村建设优势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葱岭映碧波,秀水绕清坪,山生文笔秦岚,崖存白云剑迹,池湾聚水,寺寨依山的水坪镇,境内盛产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特色产业以茶叶、蔬菜和畜牧养殖为主,是湖北省“十大茶叶名镇”、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区域性中心镇、百公里城镇带重点镇、扩权强镇试点镇和四化同步试点镇。

利好叠加的政策优势:省委、省政府授予十堰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和市委、市政府授予竹溪“绿色崛起示范县”旗帜后,县委、县政府抢抓历史机遇,适时提出了建设“两区一地”的发展思路,我镇作为省级区域性中心镇和全县生态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必将率先融入省、市、县的区域发展战略,为我们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新机遇和强大的发展动力。

通达便捷的区域优势:随着谷竹高速、环北路、水向路、三宽路和346国道改造等重大交通项目的顺利实施,将极大改善我镇对外交通格局,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环境,更多的投资者将来水坪投资兴业,相对于其它乡镇,美丽乡村、城乡统筹的建设优势更为明显。

丰富成功的经验优势: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水坪镇以竹房城镇带建设为主线,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埋头苦干,合力攻坚,已建成的大石门片区荣获省级“美丽乡村”称号,漫液、前进片区获得市级“美丽乡村”称号,吸引的市、县、周边及兄弟乡镇纷纷学习借鉴。

为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水坪镇抢抓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镇、百公里城镇带建设重点镇、区域性中心镇和强权扩镇试点镇等政策机遇,高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大旗,不断做大做强人文、生态、绿色发展文章,打造了以“新农村、产业园、休闲地、旅游区”为核心的前进、大石门、东沟及正在推进的马家沟片区等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大石门、前进片区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居旅两便的生态环境,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一)坚持规划为先,绘定蓝图,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

美丽乡村建设最重要的是展示乡村特色和村庄个性。每个村甚至每一个村名都蕴含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地理特点、人文内涵,如何挖掘出每个村的特色实现“一村一景”的目的,需要建设之初就统筹规划。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是龙头。

科学规划,蓝图绘定。水坪镇在深入调查研究并多次前往邻省、邻县美丽乡村建设规模村现场参观、学习、取经及充分征求省、市、县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确定了“一心、两园、三线、四区”的总体建设思路,配套完善了《新农村试点建设总规》、《中心集镇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道路规划》、《农村水利发展规划》、《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和42个《村庄发展规划》。

因地制宜,特色各异。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尊重自然,挖掘资源,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支点,以片区样板建设为主线,以工、农、商、文、旅综合建设为全面,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规划布置,重点突破示范。先后抢抓“三万”活动契机,评审论证形成了《水坪镇前进村2011-2013年新农村建设规划》,确立了“三村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抢抓谷竹高速建设之机遇,积极探索“迁村腾地”新举措,打造了集中安置新亮点;聘请杭州规划设计院,制定并多次完善了《大石门片区建设规划》、《东沟片区规划》,打造成为全县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和山区扶贫开发示范区;委托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多次实地勘测,修订编制成了《马家沟片区建设规划》,又一个以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乡村旅游好去处的美丽乡村初具雏形。

(二)坚持产业为重,优化转型经济结构,产业建设提质增效

美丽乡村建设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产业发展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实现农民富的主要途径。水坪镇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主动抢抓机遇,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以“绿色崛起示范镇建设”为目标,把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来抓,重点培植以茶叶、蔬菜、畜牧养殖为主的产业化基地建设,夯实筑牢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基础。

一是茶叶产业提升壮大。坚定不移地把茶叶产业作为全镇“拳头产业”来抓,采取政府引导、企业牵头、茶农参与的方式,逐步加大茶叶基地扩建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加快茶叶龙头企业提档升级。新发展和改造升级前进、梧叶沟、刘家河茶叶基地6000亩,全镇以前进、塔二湾茶场为龙头,以25个村级茶场为主体,以5600余户茶农为纽带,基本形成了“户户种茶、人人懂茶、科技制茶,致富发展”的茶叶产业发展格局。全镇茶叶总面积达3万余亩,茶叶产业总产值达到1.3亿元。

二是绿色蔬菜规模扩张。大力发展城郊和镇郊蔬菜产业,已初步依托阎家坝蔬菜基地,辐射带动水坪街、杜家沟、板桶梁、塔二湾等村发展以生姜、葱蒜为主要品种,以其他反季节蔬菜为主攻方向的设施蔬菜基地规模,全镇累计培植500亩以上的蔬菜专业村13个,蔬菜基地面积近2万亩;菜农人均净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三是畜牧养殖集约发展。依托新科、顺旺、星成牧业等养殖企业带动,通过科学引进、政策激励、示范引导、农企连结的办法,发展阎家坝生猪养殖区、田垭山羊养殖区、纪家山化鑫生态畜牧养殖场、塔二湾规模养殖区等规模养殖小区达22个,随着万头奶牛场项目的成功落户,全镇禽畜养殖总量急剧增加。

四是特色产业异军突起。按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农民增收为目的”的原则,结合片区资源广袤、气候适宜,农民易于接受、市场需求旺盛的产业发展特点,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要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苗木、花椒等各种类型大户 家,成立 个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了一片产业,致富了一方百姓。其一以竹溪“贡”文化为主题,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和土地整理,发展大石门贡茶基地350亩,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以红豆杉为主的贡木基地150亩,在石门外河堤两侧发展以香樟、桂花、银杏、罗汉松为主的植物园300亩,融入了文化底蕴,提高了经济价值;其二在水坪街、梧叶沟、田垭等村连片发展核桃基地2000亩,二花基地1000亩;其三先后在大石门、东沟片区发展核桃基地1000亩,苗木基地800亩,首期发展花椒基地200亩,计划后期要达到800亩,长期可吸纳务工人员50余人,农户在收取流转土地费用的同时,还可就近就业,增加收入;其四稳定提升前进苗木基地面积,发展马家沟苗木基地200亩,全镇绿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6.2万亩以上,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生态环境。

五是旅游产业前景无限。随着大石门、前进、东沟片区的建成,马家沟片区建设的推进,我镇加快推进以农家独特的田园风光为依托,以乡村风貌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为核心,重点在道教文化、农家乐、乡村休闲三大特色品牌上做文章。深入挖掘文笔晴岚、白云寺、周三庙、黄龙寨、大石门、观音庙、天梯石阵等古景古韵的历史文化遗址及厚重人文底蕴,新建1所民俗博物馆,发展了以古月山庄为典型代表的餐饮产业5家,开设便民购物超市3家,吸纳本村务工人员50余人,倾力打造了前进、大石门、东沟集生态观光、休闲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目的地,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新型产业得到突破性发展。

(三)坚持民生为本,筑牢和谐之基,综合福利造就民生乐园

民生问题是指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生命问题。要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生存、生活就必须从水、电、路、医疗、卫生等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来改善,不断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1.实施三大工程,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一是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推进以中心集镇片区为主的集镇扩容工程。集中实施了以道路整修、亮化美化、管网配套为主的集镇改造工程;完成集镇弱电入地改造和集镇供水扩容工程,集贸市场已投入使用,集镇功能日趋完善。完成大石门、东沟、漫液、前进等片区车行桥、钢架人行桥、路灯,河堤整修、道路新修扩建等建设,新建了群众文化广场,配齐配全文体设施,新建并投入使用 所功能完善、服务便民的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完善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实施集中安置工程。以项目拆迁为契机,推行集中安置、统一建房模式。先后在漫液、大石门、东沟片区建设集中安置区4个,安置农户200余户、1000余人,同时抢抓金铜岭科技工业园建设机遇,对198户拆迁户实行集中安置,目前,安置区建设正在紧张推进,该安置区建成后,将成为全县集中居住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全的新农村社区。以政策扶持为机制,推行统一标准、分户改造模式。在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坚持把集中安置与分户改造相结合,支持群众消除土木结构平方新建楼房和对现有楼房按照统一模式实施“穿衣戴帽”工程,通过不断完善“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群众主体”的机制,激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平衡发展。目前,前进村、阎家坝村、金铜岭村、大石门村、东沟村通过这一政策机制改造的房屋达850户,成为全镇新农村建设的又一亮点。以招商引资为手段,推行迁村腾地、连片开发模式。参照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做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北京京溪森达房地产开发公司投入1.2亿元,按照有关政策,在漫液村实施迁村腾地集中建房。对68户土木结构平方和低矮楼房进行拆除,集中建成了集绿化、美化、亮化配套的京溪家园小区,按照1:1.2的比例实行以房还房,300余群众住上了高层电梯房,农民市民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三是实施清洁家园工程。把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户户下发垃圾桶,签订门前“四包”合同,村村成立专业环卫队伍,配备1-2台垃圾车,固定2-3名环卫工人,每天定时定点清理清运,完善了“一事一议”资金管理办法及村两委检查督办等制度,彻底改善村庄环境卫生面貌。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