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书的读后感推荐6篇

来源:职场范文网 时间:2024-06-25 09:02:32

通过写读后感,读者可以探索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观,优秀的读后感能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揭示出人性的勇敢和坚韧,以下是职场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励志书的读后感推荐6篇,供大家参考。

励志书的读后感推荐6篇

励志书的读后感篇1

我们不只一次徘徊在人生的分岔路口,不止一次作出各种选择,而那永恒的路牌,便是那坚持、勇气、智慧。只有拥有这三者,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走上正确的道路。

读完《80则青春励志故事》,我的心像被轻轻拨动,震颤着。里面的一个个小故事都让我感受颇深。大学生赵波通过自己的智慧,一次次为自己的菜铺“升级”,成了带大家致富的“卖菜明星”;长相丑陋的求职女次次失败,在乞讨时受一位拒绝她的经理教导,终于重新奋斗,并很好利用了那张曾经带给她失败的丑脸。他们迎难而上,用那坚强的利刃,把那块块绊脚石粉碎,并获得最终的成功,这让我陷入反思。

我在小区练习长跑,本想着“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可跑了一大半,上气不接下气,若是周围有张床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倒下去。我大口喘着气,休息一会吧?不,那样的练习怎么有用?!我咬了咬牙,又挺过了一会儿。可实在太累了!脑子里的两个小人互相打架,刚开始还试着说服自己再坚持一会儿,可随着时间分分秒秒流逝,听着自己气喘吁吁和自己心脏急促跳动的声音,我再也忍不了了,为自己找这各种各样的借口,在路边歇了很久,想来想去不肯再跑,不肯再去忍受这样的折磨。从此以后,我放弃了练习,当然也达不到当初的目标。爸爸还为此嘲弄了我一番,直到看到这本书我才理解,若是那时我再坚持一小会儿,成功也不会遥不可及了。

生命最终的华丽绽放,是怎么得来的?是因为有那成长道路上的坎坎坷坷、风雨交加。就像那彩虹,“它是经历了风雨后的美景”,只因为拥有风雨的洗礼。只有在经历挫折时坚持、努力,我们的生命才不会一场空,而会盛开最精彩的花朵。

到那光辉的时刻,我相信你一定会感谢当初倔强不屈的你。

励志书的读后感篇2

徐悲鸿是世界闻名的绘画大师,他是怎样成才的,又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呢?看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

徐悲鸿留学时,有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 也成不了才!”

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并没有用言语争辩,而是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腾、勇往直前,终于用实际行动让外国学生心服口服,并亲自登门鞠躬道歉。

是的,仅仅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铁的事实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

可再看看我?哪怕爸爸妈妈或是别人说我一句不是,我就会滔滔不绝地讲一大通话,想尽办法为自己辩解,有时自己就是错了也要千方百计地找借口,证明确实不怨自己。想想徐悲鸿,再想想自己,真是羞愧!

有时,爸妈说话时我还不耐烦,尤其是给我讲道理的时候,甚至捂起耳朵,大声争辩,过后也不落实到行动上,还是老样子。

从这篇文章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事实胜于雄辩。今后我也要用行动来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学习的世界里。

励志书的读后感篇3

一篇《答顾东桥书》断断续续看了近半个月,中间还夹杂着重温了下《万历十五年》。忽然有个念头冒出来:《传习录》是终极励志书啊!

近期工作反思,想得很多,做得不够。想得太多了,想着一开始做,就要直接做得很周全,便觉得困难重重,倒反而畏首畏尾了。这项工作本来属于我比较了解的,且一直关注,却行动迟缓,缺乏实际行动。近期牛刀小试,便有效果反馈。哎,惭愧惭愧,早干嘛去了。

归根结底,还是认识上不够到位。我还是把知与行,分作了两样,总想着完成了比较全面的知识储备和技术积累,再进行行动,却没认识到,知与行本是一体。只有在行动中摸索成长,才能完善认知,只有在行动中积累经验后才能进一步指导行动。

看来,《传习录》真不是读出来的,而是在“知”与“行”中逐渐融入自己的心性的。

近来,隐约感觉有一股动力,这股动力督促我反思自身,认知自己的心性,这股动力督促我即刻行动,投入实践,我想,这股动力,多多少少,就是我的“至良知”吧。

这股力量是《传习录》给我的,也许从这个层面看,称《传习录》是终极励志书,也不为过。

我能够越发感受到心学与佛家禅宗的区别了,虽然心学与禅宗都是以自我本心的认知为主体,以修行者的领悟为成长之路,但,心学与佛释有着本质区别,心学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修习落于最细微的实践行动之处,而穷究自己的本心,也便是天地间的大道天理。

也许,心学与禅宗的终极大道是相通的,比如有多少高僧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只是我辈凡俗,常常为佛家的一些慧心顿悟的细枝末节而蒙蔽。与此相比,心学的研习,哪怕只是初窥门径,也对日常工作大有裨益啊!嘿嘿,终极励志书!

励志书的读后感篇4

今天,我终于阅读完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海伦·凯勒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书中介绍了美国盲童女学者、教育家海伦·凯勒一生的事迹。海伦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而言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可海伦并没有向命运的不公正待遇所屈服,她回报世界的是博大无私的爱心。在沙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海伦学习手语与人沟通,渐渐开启了走向世界的窗口。求知欲旺盛的她,战胜了身体残缺的困难,坚韧不拔地努力着。为了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她学习多种语言文字;为了能够更直接的与人沟通,他克服了听力障碍学习说话。她不仅学会了读书、写字和说话,并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拉德克利夫学院四年的学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从此以后,她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之中,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人民及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一生中拥有无数的鲜花和掌声。

一个盲聋人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确令人称奇。如果海伦屈服于不幸的命运,那她将成为一条可怜而又愚昧无知的寄生虫。可是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走完了人生的道路,成为一个知识渊博、受人尊敬的人。

海伦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它让人们受到极大的鼓舞,使那些虚度年华的人悔恨不已。我读了这本书,常常问自己:海伦光辉的一生,给予那些残疾人生活的勇气和力量,难道对于我们这些健康人就没有一点启示吗?不,不是的。记得海伦曾经提过这样的问题:假如你的眼睛明天将要失明,那么,你今天要看看什么?这使我们感到:我们这些健康人,不能迟疑,不能虚度年华,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时光,珍惜这幸福的生活。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今说过:“19实际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海伦·凯勒;如果说,拿破仑是战场上的胜利者,是叱咤法国大地的乱世枭雄。那么,海伦·凯勒则是生活中的勇士,是拒向命运低头、立志驱除人生黑暗的光明使者。

我看完此书,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尝试过,才会懂得自己该选择什么;只有奋斗过,才会知道自己该放弃什么。比别人多一点努力,你就会多一份成绩;比别人多一点志气,你就会多一份出息;比别人多一点坚持,你就会夺取胜利;比别人多一点执着,你就会创造奇迹。

这些日子,我常常深思一个问题:人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人生的价值何在?我觉得海伦凯勒那不屈不挠的一生,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答复,她生活的道路就是我们应该走的路。

励志书的读后感篇5

路遥,这是个不陌生的名字。但直到今年的暑假,我才有机会拜读了他的巨作——《平凡的世界》。

书中的确描绘了一个平凡的世界。合上书,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出现在眼前:穷苦的孙少平悄悄地啃着两个高粱馒头,苦恼的孙少安无奈地望着天空,激动的田润叶在家中坐卧不安……他们是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普通劳动者的典型。他们以劫后余生的喜悦憧憬未来,拥有最平凡、最普通的梦想。路遥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孙少平,一个比其他农民多读了几本书的普通人。他的理想,也不过是靠着踏踏实实的劳动过活,并跳出农村,寻找更好的生活。也许这些理想在现在算不了什么,但在那个年代,他的执着让人敬佩。他对劳动的理解、对苦难的毫不畏惧、为人的真诚善良是可贵的。在他看来,劳动最光荣。在寻找理想的路上,他不断成长着。从教师到小工,从小工到矿工,工作变了,他劳动的劲头没变,对工作的责任心没变。这种责任感和上进心激励着我,教会我对每件事情都要认真到底。他的生命中,有一个重要的女人,引导着他遨游于书中的世界,增长了见识,对现实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层的理解,——她就是田晓霞。

田晓霞仿佛是一缕阳光,照亮了孙少平,也照亮了我。她思想先进,笃实好学,给每个人都带去了温暖。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只要有了乐观向上的她,孙少平的生活就是幸福的。不幸的是她为了救一个洪水中的小女孩牺牲了,孙少平生活里的阳光暗淡了。生活并不十全十美,真正可贵的是,最终孙少平走出了心中的阴霾,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渴望。

孙少安,少平的哥哥,一个也曾怀有许多梦想的人。现实的残酷、家庭的责任使他放弃了润叶,选择了一个平凡的能与他携手过农村苦日子的普通妇女。他从此扎根土地,踏踏实实地干起了砖厂,拥有了一笔财富。正当他得意的时候,因为一次失误,大火烧毁了所有,他还欠下了债务。仿佛是一场梦,把他从幸福的云端拉到生活的低谷。这对他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我以为他会被失败打倒在地,可是没过多久,他就重新站了起来,再次开工,赚来了更多的财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他凭着那份执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虽然,书中所展现的社会背景我没有经历过,但书中人物身上展现的对生活的热爱、为实现理想不懈努力的精神,都深深感染着我。还有人物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是那样的真诚和纯洁,书中的好多情节,我是流着眼泪读完的。

平凡的世界,普通的人物,却拥有爱、执着、真诚这些人类最美好的品德。《平凡的世界》让我敬佩!

励志书的读后感篇6

管弦乐团里,有一些似乎很无聊的角色,就是远远站在后排的敲击乐手。每当动人的弦乐声响起,他们总是安靜地坐着,无所事事,他们面目模糊,总被前排的中提琴、单簧管、大锣大鼓等乐手乐器挡着。

无聊之中的最无聊,要数敲击乐手中,敲铜锣的那位。那些打鼓与敲三角铃的还好,乐章中段,有时也需要他们动动手,站起来,润饰几个音节,又坐下。敲铜锣的,往往是最后一乐章的末段,才能发声。一般情況下,你很难发现敲锣手的存在。乐章末段,总是气势逼人,热血激昂,乐声震天,乐师拿着如两块圆型飞碟的铜锣互相敲击,顺着拍子重击两下、轻击两下,大功告成,是一个不太明显的配角。只有一种情况,敲锣手会让人留意,就是当他出错的时候。大好乐章,峰回路转,苦心经营,澎湃尾声之间,忽然出现几声尴尬鬼祟不合拍的铜锣声,你当即会留意到后排那双耀眼的金色飞碟。

现实里,大部分人都是一个敲锣手,角色无关痛痒,每每无所事事,习惯了机械化的作息。养兵千日,只用在一时,却往往在关键时刻,掉以轻心,失之交臂,失败得不明不白。

小故事大道理:美好的交响乐,要慢慢营造,一个微小的失误,就可弄糟全局。成败在于细节,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分,已是莫大的功德。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