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写读后感推荐5篇

来源:职场范文网 时间:2025-04-10 13:01:03

通过撰写读后感,读者不仅能够总结书籍的内容,还能引发对人性与社会的思考,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理解,以下是职场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论语写读后感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

读论语写读后感推荐5篇

读论语写读后感篇1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她把《论语》这部书通过白语化的方式,用许多浅易的故事,把一般人很难懂得的《论语》通过心得的形式来解读,变得通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事的原则。她带领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20xx年前的圣人引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着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近了我们心里。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和道理,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事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的更好更实。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恼,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心得,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中的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经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点,对别人就会厚道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别人的过错,可以实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道。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读论语写读后感篇2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读论语写读后感篇3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讲究孝道,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经有些褪色。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皆能有养。不散,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这样是很不够的,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渐渐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父母的情感,我认为对待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样,如果我们让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们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对父母真正的敬孝。

从治学的方面看,从一开始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讲究的方法及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这些方法和态度沿用至今对我的启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每日不断的复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可见学习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础。

做人诚实诚信,它早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础。诚信是人的一张脸,他写着你的品德和操行。有一个故事,在日本餐饮界有一个行规,盘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盘子记件付酬,有个打工的学生为了提高效率,少洗两遍,在老板的检查中发现了少洗两遍,立即被辞退了,使得他在整个日本找不到工作。可见诚信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关系到国家的风气。

读论语写读后感篇4

这个暑假,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受益匪浅。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撰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2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和最重要代表人物。

?论语》这本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结晶,早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有了深刻的.影响。

我在暑假期间读了《论语》,学习到了许多待人礼仪,尊师重道,孝敬父母等一些知识,还有社会规律这些知识,让我对以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礼仪有了深刻的见解。

?论语》是让人懂得孝敬、道德、政治、利益、规律的一系列东西,我要把这个古老而又正确的理念,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中华民族精神蓬勃发展!

读论语写读后感篇5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yi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