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理解,我们在写读后感时,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不同的观点,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论语写读后感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论语写读后感篇1
仅为六周的中医药国际传播课程主要讲了中国古典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我惊叹于那些小小年纪的孩子竟然可以背诵那么多经典的文章。当然这些古籍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论语》。主要是因为对这本书接触的比较早,而且里面的语言对比其他书籍来说要简单易懂的多,这样一本书,它富含着道理,隐藏着睿智,它的道理也许不一定会被现在的人们所接受,但他在我们看来,也是一本凝结着古人智慧的作品。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它是一本语录体散文集,它记载着一位古人的思想,它体现了那位古人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地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掸掸灰尘,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一面面,洗涤着我心中的浮躁与狂妄……
在这次认真把《论语》读完之前,自己对这本书的了解仅限于初中高中课本上的那几句耳熟能详的。书中的语言大多简单朴素,数字之言所表达的深意确是耐人寻味的。有这么一句话让我记忆颇深: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则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致意思就是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便敬爱自己的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的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理想,再就去学习文献。其实仔细剖析一下这句话,说的很朴素实在,都是我们自己本就明白的道理,但细细想来又有多少人能够真真做到呢?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风和日暖
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这君子的节操。
孔子曾谆谆教导我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于是,方孝孺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面无惧色,慷慨赴死。赵一曼面对敌军的酷刑逼供宁死不惧,大义凛然;孔子曾循循善诱我们:“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于是,杨震面对十斤令人眼馋的金子毫不动心,坚守道德。关羽为了盟誓毅然放弃曹操的厚待,执意回蜀;孔子曾指点迷津我们:“见义不为,无用也。”于是,普通商人弦高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承担责任。段天强为了救出落水儿童,奋不顾身,跳入冰河……这不正是《论语》带给我们的启迪吗?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我感觉《论语》和其它经典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应该学习的,也是我们教师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因为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今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择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读论语写读后感篇2
孔子以禘礼为例,进一步强调礼乐文化的传承,内涵重于形式。这一节,孔子继续禘礼这一话题,来论证文化精神的传承意义和作用。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譬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孔子的幽默风趣和对文化衰落的无奈。先来简单说下故事情节:
有人问孔子,关于“禘”这个礼仪的说法,和这一套学术思想的理论,它的基本精神又在哪里?孔子怎么答复呢?他说:“不知也”——我不知道。孔子真的不知道吗?当然,这是他幽默的话,换句话说,是一种“反教育”,用现代术语来说,是“反激式的教育”。他的意思是说,这一种基本的文化精神,大家应该知道的。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么我也不知道了。联系上节所说“吾不欲观之矣”,其实孔子是有些生气和无奈的。举办禘礼的天子和诸候不懂禘礼的内涵吗?可谁在乎这些呢?所以孔子开玩笑地讲,我也不知道怎么说了。
再看他说了不知道以后又怎么说下去,就可明白他真的知道不知道了,“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譬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孔子指自己的手掌说,真正懂得禘这个文化精神的人,看天下国家事事物物的道理,就好像是呈现在这掌心上,这么清楚明白了。他指着他的掌心,用动作来表示天下的事理,就像指顾之间,如在目前那样的容易。示,是显示;斯是这,指其掌。示诸斯,显示于掌中。
这还是玩笑的语气,甚至有些置气。大概这个“或问”的人,即某人,是知道孔子对禘礼的不满,才来询问他的意见的。而孔子也知道,他的意见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所以他才指着手掌,笑看着这个某人讲,我也不知道啊,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对于世间万物,甚至治理天下而言,大概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吧。留下某人在风中凌乱。
抛开这个玩笑不讲,其实这句话还是很有内涵的。禘礼是祭天地之礼,涉及我们华夏民族的原始崇拜和文化根源。要详细论述,我没这个能力。我理解来讲,在祖先看来,天如父,至公至上,地如母,至情至性,人世间的一切均为天地所孕育,也为天地所掌控。所以儒道两家认为,天道高于人道,不管天子诸侯还是皇帝大臣,都受天地之道的约束和控制。皇帝继位,要讲受命于天。皇帝失德,将降天罚。能明白天地之道,便掌握了人世间最基本的哲学,便能了解宇宙苍生,了解世间万物。
说远了,总之要知道为什么天子诸侯要祭拜天地,并且天地之道,天地崇拜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而这一崇拜,在我看来是既唯心又唯物的,相对于其他宗教而言,是有十分巨大的区别的,甚至是一种生存信念而非一种原始宗教。天地之道之于人世之间,便是道德规矩,它并非不可见,不可置疑的神。塑造天地的盘古,创造人类的女娲,并没有像其他宗教的神衹一样来主管、约束世人,他们更像是旁观者,更像父母之于子女,只有关爱,没有索取。所以我们对天地的祭拜,对祖先的祭拜,更像是对自己信念的祭拜,不过是将无法对人言的想法,于天地祖先念叨念叨,汇报汇报;所许的愿望,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和承诺。所以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我们以前过年,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家长带领全家的人,先要祭天地、拜祖宗,虽然仪式简单,但却很严肃,而慎重。春秋二季要祭祖,也就是实行“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尊敬传统的精神。现代一般家庭,就从来不祭祖,这就是教育的问题,是信仰、信念缺失的问题,值得重新研究、重新修整。保持这一点传统,这一点习惯,使后代知道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读论语写读后感篇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老师吗?
读论语写读后感篇4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每个人都能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有人读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读出了“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的深思明辨。读《论语》,仿佛看到了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的中间,同他们畅谈人生感悟。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论语》中直接了当的阐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孔子在对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的品质有着自己的见解——他提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提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义小人于利,他从人的追求以及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小人怀惠”和“小人比而不周”并不是说喜欢和擅长与人交际就是小人,而是说在做任何事都要把道德和法度放在第一位,不能只关乎财富和利益。这也论证了当下的中国将法治放在第一位,严厉打击扰乱社会治安的一切事物,体现了《论语》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影响。
读论语写读后感篇5
这个假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背了《论语》。我们每天背一两个小段,边背边对照平常的行为举止,看看有什么做得不对的。《论语》象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每天给我们讲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给了我很多启迪。
在《论语》这部书里,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君子有九思”这段。它是这样写的.: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它的意思是:君子遇到九种情况要思考:看的时候,思考是否看清楚了;听的时候,思考是否听明白了,脸色表情,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要想到是否严肃认真;遇到疑难问题,要思考怎样向别人请教;发怒时,要思考会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利益,要思考是否合乎道义。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读到这句,我不觉有点脸红。平时我和爸爸妈妈交流讨论的时候,态度很差,经常说着说着就不耐烦起来,象一头莽撞的小牛,全然不顾妈妈的感受。以后,不管是什么事情,我对爸爸妈妈态度都要好一点,好好商量。
“事思敬”,在学习中,我也没有达到这个要求。我有时候做事不认真,学习应付了事。美国航天史上有次航天飞船失事,不是因为什么重大技术失误,只是因为有几个螺丝没有拧紧。有时候我做数学题错了,不是因为不会做,只是因为草稿太潦草,数位没对齐,算错了。今后,不管什么事,我都要一丝不苟。
以后,我还要经常温习《论语》,按里面传授的道理去要求自己,和别人友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