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5篇

来源:职场范文网 时间:2024-06-04 14:02:31

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电影中的艺术细节和创意构思,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情感交织和情节发展的感悟和领悟,以下是职场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5篇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篇1

观众盼望已久的由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实验一团创作排演的新编历史晋剧《于成龙》终于上演了。这部反映历史上极为著名的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的剧目,是国内著名剧作家郑怀兴编剧,由久负盛名的中央戏剧学院一流导演曹其敬教授担任总导演。主演由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谢涛担纲;其他主创人员如音乐刘和仁、舞美设计刘杏林、灯光设计邢辛、服装设计蓝玲等,也都是国内知名的艺术家。由这样一群国内、省内著名艺术家共同打造这部山西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清廉官吏于成龙的舞台艺术作品,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熠熠生辉。

其实,山西省已经演出了多部以于成龙为主的艺术作品,除了京剧、晋剧等之外,甚至电视剧、广播剧都创作了以于成龙为主要人物的作品。多部围绕于成龙的艺术作品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已经把这位历史上的清廉官吏的故事说尽了。特别是当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的磅礴演出,把这个题材的故事和人物提到了戏曲舞台上艺术形象的一个高峰。如果想超越这个艺术形象,超越这个高峰,没有相当的艺术造诣和文学功底当然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广大晋剧观众和行内许多专家担心的地方。但是,敢于超越的高手还真有一位,这就是山西省戏剧界的老朋友、著名剧作家郑怀兴同志。郑怀兴老师在山西晋剧界的名声不菲,由他创作的《傅山进京》几乎在晋剧观众中无人不晓,无人不知。

这次郑怀兴老师创作于成龙的剧本,仍旧是宝刀不老,他从于成龙为官数十载的从政生涯中截取了成为布衣的一段故事展开,可以说是独具慧眼,取材独特。于成龙清廉为政的故事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要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把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完整的表现,当然是不可能的,而富有戏剧性的许多情节在其他作品里已经有了精彩的展现。郑怀兴把剧目的切入点选择到成为布衣的于成龙,如此的戏剧环境和规定情境,就为人物故事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打下了极为准确而又深厚的基础。全剧没有纷繁的枝蔓,从第一场就直奔主题,把于成龙从被革职后,准备回乡养老颐养天年的路上,引入到湖北黄州平乱的中心事件中。打击贪腐官员,安抚造反民众,这样艰巨的朝中大事,为塑造于成龙的过人胆识和爱民如子的高尚品质,提供了极为恰当的伸展天地。而且剧本严格按照“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创作原则,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完整细致的把于成龙如何巧妙获取贪官的证据,斩了蠹吏邹克忠,同时又不避艰险、立下军令状,上山招抚被逼造反、聚集山林的“山贼草寇”,用自己的爱民之心、无私为公的高尚精神,平息了一场将会给众多百姓造成极大伤亡的灾难。我们就从于成龙处理这一件看似单纯,实际险恶复杂的事件中,看到了于成龙是怎样在封建官场中如何洁身自好,为国为民的独特个性。因此,从剧本创作角度来看,郑怀兴的创作是极为成功的。

好的剧本还需要有好的优秀演员来在舞台上体现。谢涛在晋剧舞台上成功塑造了傅山形象后,这次又用崭新的舞台艺术,为我们树立了又一位感人至深的清代老人形象。和明末清初的傅山不同,于成龙没有了傅山的文人气质情怀,但突出了为官清廉和执政智慧的特点。这两位老人的身份不同,性格也不一样,但是都有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心怀。谢涛在表现于成龙的性格时,除了淋漓至尽的优美、高亢而又韵味十足的唱腔之外,还尽可能的把须生的一些表演程式放在这出新编历史剧中。本来,晋剧须生是有许多做工戏的,但是,由于演员自身的客观条件限制,如今的须生演员注重唱功的多,表现做工的少,这样就使许多晋剧须生的做工艺术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挥。谢涛在这出戏里,多次把须生的跪、走、跃,甚至是功架的一些功夫都恢复和表现出来了,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令人叫绝的是许多做工戏是同她的大段唱腔结合在一起的,比如月夜抒怀那场戏,我们既看到她的身段,又欣赏到她的唱腔,唱、动结合,融为一体,这在傅山的形象中是看不到的。谢涛的表演本就炉火纯青,如今又更进一步,可以说是锦上添花,“涛声依旧”了。

总之,这是一出崭新的好戏,希望谢涛能够把这出戏做为《傅山进京》的姊妹篇,为我们的晋剧事业发扬光大做出新的贡献。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篇2

40集的电视连续剧《于成龙》在央视一套播完了。这是一部优秀的反腐倡廉历史剧,讲述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勤政廉洁、为民办事、为国尽忠的故事。有时一晚连播三集,我不顾劳累也要坚持看完。我边看边思考,于成龙一介书生,45岁才出仕,最后官至一品,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死后又得康熙加封。他出身平民,没有背景,朝中无人,不请客送礼,不朋党营私,一生中却三次被推举为"卓异",其中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条值得思考:

一是打铁还还需自身硬。于成龙所做之事,皆是公事、民事,没有一件是私事、亲事。于成龙的所作所为,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他的生活俭朴到极点,长年吃素不开荤,有"于青菜"之称,像个"苦行僧"。他不按常规出牌,经常顶撞上司甚至不执行皇帝的命令。比如在黄州力排众议,坚持剿抚并用招安刘君孚;又如在福建公然对朝廷的禁海令表示异议不执行;更有甚者,竟然先斩后奏,惩治了朝廷的外甥、江宁大将军赫里。所有这些,有多少人不理解,有多少人反对,有多少人参劾,但他都有惊无险。这是为什么?个中原因主要就是他做的事都是为百姓、为国家、为江山社稷。这也印证了那句名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正是由于他自身正、自身清、自身硬,才使他干起事来充满自信,一往无前。

二是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一个团结战斗的团队。于成龙廉洁从政,和官场的不良风气是格格不入,每到一地都是惊心动魄,纵有天大的本事,单枪匹马也是难以成事的。但于成龙有"福气",有一个同心同德干事的团队。这个团队和他一样,不图名图利,不贪财爱财,甘于清贫、坚持操守。像幕宾师爷周先生、刀笔小吏柳晋阳、神勇捕头雷翠亭、忠实管家石玉林、石玉兰兄妹等。这一行人合作共事几十年,性格差异、阅历不同,生活习俗也不相同,在处事决策中有时意见也不尽一致,但他们有共同的理想信念,风雨同舟无怨无悔。他们目标一致、志趣相同,彼此欣赏、胸怀坦荡。有时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和争执,不仅没有形成隔阂,反而形成了互补,使他们的决策更民主、更周详,方案更完整、更可行。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于成龙的成功,也是对此很好的诠释。

三是心底无私天地宽。于成龙为官一世,造福一方,虽有沟坎,但总的来说仕途坦荡。于成龙所处的时代,是清朝建立之后、百废待兴、走向繁荣发展的时代。经过顺治皇帝十多年的征战,天下初定。但清王朝大业还不太平稳,内忧外患仍然威胁着这个新生的王朝。胸存大志的康熙皇帝励精图治,急需要于成龙这样的务实官员出仕干事。时势造英雄。历史给了于成龙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当时,朝野上下亲民干事的不少,公道正派的官员很多,他们惺惺相惜,直言敢谏,比如陈廷敬、张朝珍等。对于成龙的实干为民,朝廷是认可的,百姓是拥戴的。于成龙杀贪的官、压豪强,三次荣获"卓异",这有清一代,实属罕见。一个人要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这不仅需要自已有能力、想干事,还有客观因素、还有周围环境。比如得有人认可你、欣赏你,而且认可你、欣赏你的人水平更高,能够给你施展本领提供更宽阔的舞台。于成龙以他那宽广的胸怀、务实的态度、坚定的立场,赢得了世人称赞。他初任广西罗城知县,治乱世用重典,就受到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在湖北期间,知武昌、理黄州、平叛乱,受到了湖北巡抚张朝珍的保举;在福建期间,审冤案、开海禁,又得康亲王、巡抚吴兴祚等的理解认可,第三次当选"卓异",并得到康熙皇帝的青睐和欣赏。他生在一个好时代,遇到了开明的领导。当时的从政环境,也有利于廉吏能臣的成长。这可能就是于成龙干事成事的原因吧。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治,于成龙的所作所为,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篇3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情节跌宕,扣人心弦。虽然十年前央视播放时也看过,但这一次看得更细,更用心,观后感慨颇深。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品性,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传递着对正气的称颂和美德的褒奖,在于成龙身上集中体现了民族传统美德和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虽然三百多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变迁,但于成龙精神仍有现实意义。

于成龙生活在封建王朝官场,但他自甘淡泊,清正廉洁,不爱钱、不收受礼品、不纳妾、不住毫宅、不吃宴会,布衣粗食、节俭清苦、简朴出行、秉公办事,与老百姓忧乐与共。在罗城六年,他布衣草鞋,把自己完全融入当地民众之中。临别罗城,出现了百姓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他没有当官的架子,做官的排场,他心中装着百姓,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他舍死忘生,为百姓日夜操劳,乡间问贫、田间耕作、深入匪巢、缉捉盗贼、平反冤案、救助孤儿。他不畏权势、嫉恶如仇,严整吏治、革除积弊。他不允许增收火耗、勒索民众、不允许馈赠上官,对官僚权贵犯法亦严惩不贷。他自己长年忍受离母别妻抛子的生活和精神孤独,从山西老家乡下到广西罗城上任七年,随后升调湖北黄州,十多年没回过一次老家。他老母思儿心切,叫孙子走了两月步行数千里去湖北看望他,但他整天忙于公务,儿子也只住了几天就回山西。他两袖清风,无东西可让儿子带回去给老母和妻子。于成龙于任上病逝,人们在他的寝室看到的只是“青灯布幔,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故被康熙皇帝褒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的结果。而作为一名法官更应有廉洁自律的毅力,因为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中熠熠生辉。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我们应该恪守“不贪为宝”的人生信条,明明白白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我们正处在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对人的价值观念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作为一名法官,必须要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时刻做到“慎言、慎行、慎独”,既要严格遵守司法礼仪,又要规制八小时以外的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欲望。法官的舞台不在觥筹交错的酒桌上,不在七彩斑澜的霓红灯下,也不在高谈阔论的喧嚣声中。法官的舞台只在庄严的法庭之上,只在高悬的国徽之下,只在清脆的法槌声中

于成龙为官各地,只要是符民意、顺民心、关切民生利益的事,都能做到实心实意、立说立行,心无羁绊、全力以赴,其诚心实政、为民作主的精神是以“忠君爱民”为核心的封建时代政治伦理为支撑的。于成龙的官民观、政绩观以及廉政观,体现了其时代民本思想的最高境界。于成龙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在二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中,无论官职大小、身处何时何地,面对何事何人,都能从真诚关心百姓、切实改善民生的强烈责任感出发,敢于直面突出矛盾,敢于触及难点热点,敢为别人所不敢为不愿为,而决不因循推诿、明哲保身,其诚心实政、勇于负责的为政态度突出鲜明,以一贯之。

作为一名法官还要学习于成龙有一颗赤诚的为民之心,并忠诚于我们从事的司法事业。拥有情系人民的宏大心胸,法官才能正真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真正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法官不是官,不能摆官样,面对普通百姓,法官应当具有平和的心态、热情的态度、宽容的性格。应给予当事人更多的人文关怀,体现人民法官的“人民性”。法官在工作中应牢固树立“以当事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那样对待当事人,把人民的需求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切实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应彻底杜绝“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真正把当事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努力把案件办实办快办好。在工作中,法官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人格权,让人民群众充分沐浴到法治文明的温暖阳光。法官应善于用法理、感情、人格、艺术的力量去做群众工作,注意用群众语言回答和处理问题,让群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听得亲切,努力提高司法的亲和力。

通过观看《一代廉吏于成龙》不仅仅止于感动,留下更多的是思考。于成龙是封建时代的官吏,而官职越高却越能够立足本职,严于律已,不畏强权,整顿吏治,他能够甘于贫穷,志节不移,善于学习,心系百姓。我觉得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也当以食不甘味的责任意识,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毫不松懈的工作劲头,立足本职,用我们清正廉洁的职业精神和令人信服的工作业绩,谱写法官队伍建设的新篇章,身体力行地来实践“公正、廉洁、为民”的人民法官价值观。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篇4

近日,县纪委积极组织引导党员群众观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开年大剧《于成龙》,引起大家广泛关注和热议好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于成龙为官清正廉洁,为百姓造福。在为他拍手叫好的同时,也给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的思考和启迪。希望经常能看到这样即接地气又传播廉政正能量的影视剧。”福海镇济海路社区党总支书记王蕾感慨地说到。

“将‘古今第一廉吏’于成龙搬上荧屏,是新形势下反腐教育的引导和探索。我在享受于成龙故事的同时,也深思着自己能为百姓留下哪些‘故事’。”

“于成龙之所以能为民请愿、整治贪官、剿灭匪徒,是因为他心系社稷、心系民生,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他心系百姓、严于律己,不为权贵所动的精神……”县住建局局长张守国与干部一起交流观后感。

据了解,该县阔克阿尕针乡还在单位内部qq群转发电视剧链接,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积极观看。

“电视剧《于成龙》讲述的是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故事,件件关乎百姓利益、真实亲切。一代廉吏于成龙的为官之德,是值得当代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的,我们要始终牢记公仆的身份,在基层工作中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乡纪委书记阿勒勤在观看后表示。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篇5

春节回家,大年初一起来吃完饭,坐在沙发上,看着老爸在看的电视剧—《于成龙》,一开始是为了打发时间,觉得就是结合当下的热点出的电视剧。但后来慢慢地看入迷了。一口气就把四十集看完了。

此电视剧的的主要内容是:于成龙从小在山西长大,多次考试后,直到四十多岁才开始入仕为官,从广西罗城县县令,到合州、黄州、武昌、福州、直隶、两江,三获卓异,智斗地头蛇,平叛造反,反冤案,扫除贪官。二十几年的仕途生涯,清正廉洁,被称为一代廉吏。

看完本电视剧之后有一下几点感想:

一是人不光要我品德好,还要有能力。于成龙有一个外号叫"于青菜",说的是他清正廉洁,饭菜基本是青菜萝卜,无论做到多大的官也是如此。但光清正廉洁是当不了有作为的官的,在罗城智斗恶霸,在黄州平叛,在福州反冤案,在直隶和两江打击贪官,是他足智多谋,知行合一的现实体现,否则早就成了刀下鬼。但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他又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勇气勇闯敌营,舌辩康亲王,刀斩康熙亲外孙赫里。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给了他无限的勇气。

二是即使有足够的能力也要有舞台。于成龙在做官之前,已经四十多了,已经经过几十年的知行合一的锻炼,能力已经显现,但当贵族额尔齐圈了他们的地时,他差点就被砍头,还好被及时救下。直到他做官,有了舞台,才不断展示自己的实力。

三是有一个好老师是多么的重要。他的老师刑济堂,学富五车,有思想,有深度,教会了于成龙等人一辈子受用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近则齐家,远能治国。教出了陈廷敬、于成龙、柳晋阳等一大批胸怀天下的治世能人。在当代,一个人难得有一个自己称得上一辈子的老师,但我们又很需要有这样的老师作为自己的人生导师,真可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四是有一帮生死之交是多么的重要。当于成龙从山西到广西赴任,曾经是五品大员的周瑞,讨着饭,几千里的路,赶到罗城投奔于成龙,为其几十年的仕途出谋划策,不求名利,甘愿吃青菜萝卜。于成龙的同学柳晋阳,更是任劳任怨,甘愿当于成龙的下手,最后为了去除贪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生死之交,得一足矣。

五是明君和人民是清官的靠山。当于成龙被康熙任命为两江总督兼任兵部尚书等职务,并下达了去火耗的任务时,我就知道此时康熙就是他的靠山。两江地区如果有识时务的土豪劣绅,就应该收敛自己的所作所为。因为胆子大,敢为民请命,不按常理出牌于成龙的为人,康熙如此任命,定有康熙的打算。但赫里不识好歹,依然飞扬跋扈,最后快要被砍头时,都还在说自己是皇帝的亲外甥,于成龙无权审理他。最后于成龙违背皇帝亲属由宗人府审理的规定,当庭宣判赫里死刑,立即执行。明对这个结果,面对不按常理出牌的于成龙,赫里腿都吓软了。最后康熙也没有怪罪于成龙越权行为。因为有些事,一开头就看到了结尾。现在的行政人员,若能敢于担当,敢于为民请命,当有人拿出靠山来恐吓时,不要腿软,人民就是你的靠山。

六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当于成龙团队分析局势,经常引用《论语》、《春秋》、《晋书》里面的语句来分析,特别透彻。当于成龙进京面圣时,更是引用了许多典故和佳句。难怪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国几千年积累的治国治世的经验,是中华子孙最大的财富,没有之一。所谓的社会学、心理学,只是西方的系统归纳而已。如说精炼、历史、博大,西方社会学只能是小巫见大巫。我一直有一个归纳中国几千年治国治世做人的理论的想法。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