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真题及解析

来源:职场范文网 时间:2021-07-22 12:47:11

       每年都会有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取得教资是你迈向教师的第一步,以下是职场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真题及解析,希望能帮助到你。

材料分析题:
1
   有一天,我请学生读课文,只有四名学生举手,我说:“杨萌你读。”她大大方方地读起来,等她坐下后,我说:“还有谁愿意读?”一个举手的都没有了,是什么原因呢?
 
   课后,我专门就这一现象与学生聊起来,一位学生说:“老师,您每堂课提问,总是先叫杨萌,我们这些无名小卒没有她答得好,就不想回答了。”我恍然大悟,是啊,让杨萌先回答问题已成习惯 ,她的语文功底好,回答问题准确严密、简洁利落。
 
   下午,我组织了一次“为老师出主意“的班会,大家畅所欲言,我详细记录大家的想法,收获了好多方法。我还请大家通过打电话,发信息、发邮件等形式继续给我提建议。
 
    在以后的课堂互动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话不流畅,我会引导他组织语言;有的学生不敢站起来回答,我就让他先坐着说;有的学生内向、声音小,我就到他身边听清楚之后再复述给大家……
 
    后来,我又尝试让学生参与组织教学,共同探索出了“辩论教学”“说书教学”“戏剧教学”等以前没有尝试过的形式。
 
    慢慢地,我的课堂再也不是死水一潭了。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
 
 
 
答案
材料中“我”的行为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了班级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第一,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材料中老师对待胆小的、内向的、说话不流畅的学生并没有直接放弃,而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相信他们能够变好,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体现了这一学生观。
 
第二,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跟其他人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针对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进行教育。材料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区别化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性,体现了这一观点。
 
第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材料中,老师尝试学生参与教学,共同探索出了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的学生观。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意义的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自身的独特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在一节语文公开课上,当我讲到“一千万万颗行星”这句话时,班上最调皮的赵强同学突然阴阳怪气地问道:“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面对听课老师们关切的目光,我平静地说:“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班同学马上安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家讨论完后,我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我又问了一句:“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收获是怎么来的呢? 大家要感谢谁呢? 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 大家把目光转向赵强同学,对他鼓起掌来。赵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为了进一步了解赵强的情况,我决定进行家访。他知道后,立刻紧张起来,他特意找到我,叫我千万别向他爸妈告状。因为从前的老师经常告他状,事后他总免不了皮肉之苦,所以至今心有余悸。我安慰他:“不用担心,我只是想更多地了解你。”那天,我在他家,他因为害怕,躲在房间不敢出来,但不时探出头来想听我讲些什么。在他爸妈面前,我不但没有告他的状,反而夸奖他的进步。回到学校,他对我说:“老师,你真够朋友,以后瞧我的!”此后,我经常在课后找机会针对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还专门针对他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赵强很努力,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像变了个人似的。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
 
 
 
答案
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符合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第一,做到了关爱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老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材料中,“我”为了进一步了解赵强同学,专门进行了家访,并和赵强进行了心与心的沟通,在尊重赵强的前提下,耐心的与家长进行了交流,促进了家校合作,也帮助赵强以后的学习,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体现了关爱学生的师德要求。
 
第二,做到了教书育人。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老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材料中,“我”对赵强的额外表现,没有给予一贯的批评,而是有针对行的进行了引导,并引起大家的积极讨论,是老师因材施教的体现,体现了教书育人的师德要求。
 
第三,做到了爱岗敬业。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老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材料中“我”在语文公开课上能够随时关注学生的反馈,对课堂突发认真对待,在课后专门进行家访进一步了解情况,这体现了老师的敬业精神,是爱岗敬业的师德表现。
 
总之,材料中“我”的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相关要求,是值得肯定的。
 
 
 
3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相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1)文章论述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怎样理解“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中心观点:
 
①艺术具有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
 
②一首诗可以离开一个人而存在,虽然一首诗针对荆轲说出来,却属于每一个人,诗可以赋予人永生的意味,在狭小的人生中可以将一些事情忘记,但是在文艺上又认识了它。
 
(2)①“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含义:
 
第一,每个诗人作诗都会融入自己的情绪,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于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含着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
 
第二,不同的诗人对于同样的词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就像文中的“萧萧”二字,“风萧萧兮易水寒”和“萧萧愁杀人”便是两种不同的情感。
 
②“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的含义:
 
第一,我们每个人即使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首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虽然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
 
第二,即使我们已经忘掉了专诸,而更加怀念和赞美着荆轲,是因为诗人创造的诗句。
 
综上,由于艺术具有普遍性,所以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字词理解有所不同,所创造出来的诗句也不尽相同;而也正是由于人有普遍共通的情感,使得尽管一首古诗所描写的是某一个人物,但是也能使阅读古诗的人们产生共鸣,所以“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