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班规 论现代性班规的构建

来源:职场范文网 时间:2019-02-04 04:05:09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小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文化对于学生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塑造、约束和激励作用。班级文化包括班级的精神、制度和物质几个层面的因素。其中,班级制度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展示,并为全体成员所接受即形成班规。班规是班级制度文化的一种体现,所谓班规(也可以说是制度),是指班主任引导、学生参与,根据相关守则、规范和本班奋斗目标而制定的,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但是,目前我国的班级文化建设仍然主要以传统型班规的制定来保证班级目标的实现,这种传统型班规具有封闭性、习俗性、机械性、外显性和一元性等特点,体现出线性封闭的班级管理思想。
  现代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趋势,现代化的重要含义是“现代性”的构建,这是一种文化的内在现代性,与班规作为班级文化的重要标志相契合。就此意义而言,班规建设就是一种现代性的建设,而这种建设是以现代系统论思维方式为指导的。
  
  一、转变班规制定的思维方式
  
  构建现代性班规,必须先变传统思维方式为现代思维方式。
  在人类的认识史上,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按照历史时期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古代整体性思维
  从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的统一”,到亚里士多德的整体性、层次、等级和目的论;从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到“元气说”,都体现出古代社会的直观整体的思维方式,其重要特点是封闭性和线性。
  
  2.近代机械性思维
  文艺复兴之后,经伽利略、牛顿而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建立了数学模型,牛顿的《论宇宙系统》开创了近代科学的机械性思维方式,其重要特点是机械性。
  
  3.辩证性思维
  从哲学高度继承古希腊的辩证法和系统观,从而发展辩证性思维方式的当首推黑格尔。马克思在19世纪自然科学伟大发现的基础上,完成了把黑格尔唯心的辩证思维方式转变为唯物辩证思维方式的根本革命。其基本特点是发展性、辩证性、科学性和变革性。
  
  4.现代复杂系统思维
  随着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系统科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日益成熟,现代复杂系统思维诞生并发展起来。从线形因果关系转向非线性、不确定性、模糊性、不稳定性的关系研究是现代复杂系统的特征。这种思维方式已经开始渗透到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当然,也包括教育学和管理学。
  前两者属于传统思维方式,后两者属于现代思维方式,而现代复杂系统思维又使得辩证性思维的“现代性”进一步增强。在传统思维方式的制约下,传统班规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班级文化建设滞后,也使得班级管理改革深度不够。传统班规停留在“器物”层次,而现代性班规则要求达到“精神”层次。所以,只有先转变思维方式,才能使班级建设和班规制定实现真正的、内在的“现代性”。
  
  二、由班级组织到班级组织系统
  
  构建现代性班规,应该将班级视作一个班级组织系统,而不仅仅是一个封闭的班级组织。
  组织作为一种有目标的人群心理活动与技术系统有机结合并按照特定关系模式工作的统一体,自始就是人类普遍的社会现象。班级常常被视为一种组织,班级有着明确的管理目标和相关的管理制度。而在目前我国中小学实际的?在管理中,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管理理论为代表的古代组织理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在班规制定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情况:
  一是把学生最害怕最讨厌最反感的但教师认为最有效的“法宝”制定成为班规,如罚扫地、罚款、“请家长”等。
  二是以为班集体的建设和学生的习惯培养可以“骂”几次就应该解决,否则必然是不可救药或者是难以管教。不抓反复,不反复抓,对差生缺乏耐心。
  三是把学生的违纪行为看得过于严重而扩大化,抓住学生的违纪行为不放,美其名曰:“严师出高徒”、“黄荆条子出好人”、“我是为了学生好”,无视宽容的教育意义,过分夸大惩罚的正面作用。
  四是班主任说的就是班规。
  从这些似乎早已司空见惯的班规制定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班规制定背后僵硬、封闭的班级管理思想:班级被视作铁板一块的死组织。这充其量只能算作某些空想主义者高傲的主观臆想。这种班规的前提假设是“同质人”,班主任可以将每一位学生视作一枚“棋子”,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排兵布阵,每个学生都被视作是基本相同的,愿意放在哪里便是哪里。这种“同质人”假设是一种“绝对他组织理论”的思路,不符合班级管理的现实情况。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首先改变对班级的看法。班级不仅是一种组织,更是一个系统。目前学术界倾向于“班级组织系统”的说法。班级组织系统内部又可以分化为不同的子系统,例如各种学习小组或小群体等。这些子系统之间以及班级组织系统之间都是开放性的,也都是“异质”的。该说法的目的在于变僵硬为弹性,变线性思维为系统复杂性思维。
  系统可以分为三类:孤立系统(与环境没有任何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封闭系统(与环境没有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信息交换)、开放系统(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实际上,班级组织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既是“他组织”(学校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的划分),更是一种“自组织”(一旦人员确定,便会有自我独特的运作规律)。传统班规制定的立足点是对“他组织”的管理,并且常常过了“度”,演化成一种高压的对“绝对他组织”的控制,这是一种典型的古典科层制的管理思路。现代性班规则是一种立足于对“自组织”进行管理的班规,对此,我们可以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的复杂性思维来做简要分析。
  “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不管它是物理系统、化学系统还是社会、生物系统,通过与环境交换能量,从外界获得负熵流来抵消自身的熵的产生,并在一种可能条件下,在反常涨落作用下可以形成稳定有序的动态结构,称为耗散结构”。“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能量和信息,当控制参量超过某一阈值,系统可能失衡,通过涨落,从无序转变为一种时间或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新状态。”侯光明教授也认为,组织系统要形成耗散结构,实现组织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四个条件:组织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组织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组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必须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组织系统内部必须存在“涨落”。
  在制定班规时,首先要树立班级组织系统观,将班级视作一个动态的组织系统,这个系统是个开放系统,制定班规要体现开放的态度,不能管死、堵死。班规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有效能量的逐步减少,无效能量的逐步增加,这使得班级管理走向无序状态。所以班规制定要不断修订和调整,通过增加新的管理理念和班规创新来增强负熵,形成耗散开放结构,以维持系统的健康运转。其次, 班规的制定必须力求使班级组织系统“活”起来,平衡结构是一种“死”结构。制定班规不能满足于学生在刚性班规的“震慑”下服服帖帖,不能追求表面化的遵守纪律。这种服帖和遵守会导致班级组织系统的正熵增加,使班级失去活力,形不成班级有机体的“新陈代谢”。班规要鼓励学生发展自我个性,引导其创新性,要敢于构建班级内相互竞争的局面,推动学生自我管理,完善“熵减”的过程。第三,班规制定要善于分析并调动班级内部各运行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线性作用指的是事物要素之间依次排列成一条直线的作用,而非线性作用指的是要素之间以立体网络形式相互作用的作用。非线性作用保证了班级组织系统所有要素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信息得以充分交流,进而充分利用信息。班规的制定既要形成竞争,也要促进合作,力求达到所有要素间的“协同”。第四,班规的制定要正确看待班内的不确定因素,不可统死。要保留学生对班规质疑和建议的空间,形成有效的“涨落”。班规必须在维系班级组织系统向班级预定目标迈进的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达到“涨落有序”的局面,从而维系班级组织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现代性”为线索,实现班规建设的几个转变
  
  构建教育的“现代性”是当今教育现代化潮流不可逆转的趋势。有的学者认为,如果就现代性论现代性,它与现代化是不同的。“现代性”是指社会组织的一套属性和相应的意识形态。而现代化是一种运动、一种以人的意志去追求的东西,是一场动员。有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现代化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便是不同于前现代社会的“现代性”,亦即“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与指标”;其二是实现现代社会的过程,亦即现代性的“化”。在本文中,现代性是从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文化两个层面来理解的:我们将班级视作一种组织系统,是要将“现代性”的这两个层面有机联系起来,既考虑班规的量化和规范化等特征,又注重班规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和创造性的激发;既关注组织结构层面的科学化,又关注班规的精神文化层面。
  要实现班规“现代性”的构建,实现由传统班规向现代性班规转化的目的,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由封闭型班规转化为开放性班规
  传统的威慑型班规属于封闭型的,强调纪律在表面层次上的“大一统”,并辅以强迫性的“镇压手段”。例如迟到之后罚扫地、上课说话一次绕操场跑十圈等等。这种封闭型班规强调由班主任到学生个体的直接线性管理关系,自上而下的“统治”意味明显,往往能取得短暂效果,并不具备长远管理效应,而且往往流于表面,不能使班规所体现出的精神深入学生内心,从而难以形成健康有序的班级文化。
  运用系统论思维来审视传统型班规,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班规不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而且首先是试图使班级结构封闭化、单一化,试图使班级成为一个封闭甚至是孤立系统。结构决定功能,这是系统学的基本原理。结构是系统所有要素关联起来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有方式,是这些要素的一种排列组合方式。同样的要素构成的系统,如果结构发生转变,就可能引起性质完全不同的系统行为,并且涌现出不同的系统功能。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提倡变传统封闭型(结构单一、僵化、封闭)班规为开放型班规(结构弹性、开放)。调动班级内部各种积极因素,形成积极因素的协作,通过其协作达到“减熵”的目的,从而有效消除“正熵”(消极因素的组合)。鼓励班级内部多样化“市民社会”的建立,只要这些团体没有明显消极作用,便可以积极引导其健康发展。开放的结构模式,能为班级组织系统提供向上提升的“张力”,通过各结构要素的竞争和协作,使系统向着有序化方向发展;也能使得班级成员之间不可避免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彼此产生有益的碰撞,产生新思想的火花,产生“1+1>2”的整体效应。
  
  2.由机械型班规转化为有机型班规
  传统型班规所体现出的管理思想处于埃米尔・涂尔干所言的“传统社会”层次,传统社会的特征是“机械的团结”。传统班规视班级为铁板一块,认为班级内部几乎没有什么分化,信息交流单一,集体意志应该占据完全主导地位。涂尔干从法律中寻找团结的客观标志即“外在的明显特征”:机械团结的社会的法律特征是约束性的,这种法律表现了集体意识的力量,其任务是严惩那些破坏了风俗习惯和法律的个人,把任何威胁或违反集体意识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而“现代社会”的特征则是“有机团结”,这种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分工导致了职业的专门化,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必须依赖他人。
  班规就是班级内部的“法律”,我们应该变机械型班规为有机型班规。制定班规的目的不能简单定位在惩罚所有违犯班规的个体,而应该定位于实现班级内部动态的“有机团结”。班规的约束是为了不约束,管理是为了不管理。必须把过分强调集体意识的班规转化为“复原性班规”。这种班规,不是为了惩罚,也不是集体共同感情的表示,其功能是把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个体组织起来,使之有序和谐相处,摆脱强硬班规的“棍棒效应”,恢复应有的秩序,使被传统型班规所破坏的班级秩序复原。
  
  3.由统合型班规转化为发展型班规
  任何班规的制定都具有其基本立足点和目标。立足点是班规制定的前提假设,目标则是动力因素。在实际运作中,此两者往往具有内在统一性。例如,“同质人”是传统班规的假设,而整合并规范所有班级成员的外部行为则是其最终目标。现代性班规的立足点是“异质人”,强调班级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认为只有包容才有和谐,其目标也不仅是简单的整合和规范其成员的外部行为,而是要实现每一位成员的可持续发展,追求个性的繁荣,并认为个体的充分发展才是集体的真正规范。
  在班级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传统班规往往会混淆班级的整体目标和运作目标。整体目标是组织对其业务范围及其力图实现结果的正式陈述。而运作目标则是组织试图通过实际的运作达到的结果,它常常描述有关组织特定的、可测定的短期结果,具有多重性和多层次性的特征。传统班规往往追求短期效果,忽视长远目标,往往将一些表面化和简单化的运作目标视作班级管理的整体目标,往往会犯“近视眼”的毛病。所以,传统班规往往处于“东有漏洞东补,西有缺陷西修”的盲目状态,但制定者也会认为自己的目标很明确,但实际上明确的只是运作目标,而非整体目标。
  发展型班规往往强调通过弹性的运作目标来达到整体目标,强调实现整体目标途径的多元化和开放化。
  两者的运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传统班规由立足点到班级目标,从制定到运作都是一种封闭型的线性路径,运作目标之间也是线性关系而非多元化系统关系。在现实班级管理中,又往往把运作目标误认为整体目标。在传统班规的运行图中,由运作目标到整体目标之间是虚线,这表明两种情况:一是传统班规的整体目标不明确或被运作 目标替代;二是即使迫于改革等外部压力制定了整体目标,但是在现实管理中也很难真正实现。相反,现代性班规的运作图则是由立足点经由开放多元化的运作目标扩散型地达到系统性,从而向整体目标迈近,整个运作系统是开放的而非线性的。运作目标相互之间也是相互作用和开放的,这些目标到整体目标的达成路径是多元的、系统化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由运作目标到整体目标之间的实现路径由实线表示。
  
  4.由X型班规转化为X-Y型班规
  麦克格雷戈把传统的管理观点称之为x理论,其主要内容有:
  (1)一般人的天性是厌恶、逃避工作。
  (2)必须对大多数人实行强制、监控指挥和用惩罚做威胁。
  (3)必须对大多数人严加管制。
  (4)一般人宁愿选择受到指挥,而不愿意承担责任。
  (5)大多数人会选择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
  而Y理论则认为:
  (1)在工作中消耗体力和智力的努力像游戏或休息一样自然。
  (2)外部控制和惩罚的威胁不是使人们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
  (3)对目标负有责任是与成绩联系在一起的报酬的函数。
  (4)在适当条件下,一般人不仅能够学会接受责任,而且能够学会主动承担责任。
  (5)在解决问题方面,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具有发挥相当高的想象力、独创力的能力,但在现代工业生活条件下,仅仅部分地利用了一般人的智力潜能。
  在班规制定的过程中,传统班规以静态、封闭的观点来看人,其立足点和目标的参照系显然较为符合x理论;而现代性班规则较为符合Y理论,是以动态发展的观点来看人。班规的制定要充分体现现代性、弹性,也要注意科学性和规范性,避免任意性。进行班规改革,必须实现由x型班规到X-Y型班规的转变,X-Y型班规结合了传统和现代两种管理的优点。而这种转变的指导思想是现代系统论思维,内在线索是“现代性”的提升。机械型向有机型、习俗型向法理型、整体整合型向个人发展型、外显型向内隐型、器物型向精神型、一元型向多元型、线型向系统型、封闭型向包容开放型等转变,无外乎是以传统班规为起点(我们不可能完全丢弃,也不应该完全丢弃),在其内部构建越来越鲜明的现代性,并以之为纽带,以系统论思维为方向,以整体目标为动力源,稳步进行班规的现代化改革。
  
  四、结论与反思
  
  就现实意义而言,任何教育改革都是渐进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班规的改革意义深远,但在实际的学校改革中却往往被忽略,即使有所涉及,也往往流于表面。现代性班规的重新构建必须从传统班规人手,紧紧抓住“现代性”提升这条主线。班规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班级文化内核的重要体现,而班级文化建设的成败又在根本层面上决定了整个学校改革的成败。因此。班规的现代性实现便具有了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就理论意义而言,由传统班规转向现代性班规,就是要使传统班规在原有基础上弃其糟粕,重构高扬的现代性。既要考虑班规的量化和规范化等特征,更要注重班规对学生个体个性和创造性的激发;既要关注组织结构层面的科学化,更要关注班规的精神文化层面,而个性、创造性、精神文化是现代性构成的内核。不实现这些内在性的转变,就难以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改革。当然,在现代性班规的构建过程中,线性思维方式本身就是封闭僵化的,必须以复杂化理论和系统性思维方式来指导班规改革,才能为现代性的真正实现找到一条适宜的路径。
  
  (责任编辑 杨子)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