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的运算教案5篇

来源:职场范文网 时间:2024-06-16 18:03:17

在制定教案中,教师可以提前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确保教学进程的有序进行,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5的运算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5的运算教案5篇

5的运算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例1,以及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加减或乘除混合运算,学会解答同级两步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同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口算。

23+5 32-6 7×6 72÷9 67-30

38+5 28÷4 4×5 45-2 36÷9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

2.开火车连算。

教师用卡片先出示前两个数,再出示第三个数。

4+5= 9-3= 15-7= 8+4=

3×8= 24÷6= 36÷9= 4×8=

54÷9= 6×2=

3.算一算。

58-14+6=

交流:你还记得这道题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吗?(有加有减,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

二、互动新授

1.加减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算式。

53-24+38

师:观察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先算53-24=29(人)再加下午的38人,一共有67人。

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减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减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从左往右。

2.乘除问题。

你们真是好孩子,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他想请大家帮他算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15÷3×5

师引导观察这个算式,提问: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先算15÷3=5 ,再算3×5=15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想一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除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步呢?

学生:从左往右。

15÷3×5

=5×5

=25

我们先算15÷3,得出5,再把这个商5与原来的算式中的“×5”写在下一行。接着我们计算5×5,其结果为25,将其写在第三行。25也是整个算式的结果。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板书)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人算式里面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3题。

“哪张荷叶上的算式计算是对的?”学生判断,说说判断的方法,说说不对的地方在哪里,把它改正过来。

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是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5的运算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82页练习十五第6—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运算。

2、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整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措施:

设计相应的计算题和实际问题,关注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十五第6题。

学生先回忆等式的性质,指名说一说。

观察每个方程,说说方程的特点。

提示:都要把方程的左边进行化简,再应用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

学生独立解每个方程,指名板演,进行讲评,提醒学生自觉进行检验。

2、计算下列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7/8—2/3)×(7/10+1/5)(2/5+1/3)÷4/5+3/4

3/10÷[1/2×(2/5+4/5)] 7/16÷1/10—7/16÷1/9

(1—1/6÷5/12)×7/6(4/25×99+4/25)÷1/8

学生独立计算,每人任选三题,同时指名学生板演。

教师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并及时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练习十五第8题。

(1)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你会计算梯形的面积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任选一题。

4、练习十五第9—11题。

(1)分析第9题,学生先读题并列出算式,然后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2)分析第10题,先说说数量关系再列算式,要让学生明白要求两个小队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先要算这两个小队一共采集树种的千克数和这两个小队的总人数。

(3)分析第11题,解决每一问时鼓励学生说数量关系并注意第2小题与第3小题之间的联系。

二、拓展练习

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食堂,星期一用去煤气7/4立方米,星期二用去煤气3/2立方米,两天用的煤气量占本周计划用气量的3/8。这一周计划用多少立方米煤气?

2、工程队运来黄沙9/2吨,运来的水泥比黄沙重量的2/3少1/5吨。黄沙和水泥一共运来多少吨?

3、小华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前3天看了总页数的3/4,后2天准备按1:2看完剩下的页数,最后一天要看多少页?

三、全课总结

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不仅要注意运算顺序,还要注意分数加、减法与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的不同,必须看清什么时候需要通分,什么时候需要先约分再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五第7、9、10、11题。

5的运算教案篇3

一、复习

1,先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复习题中各题的运算顺序,并直接口算出得数.

2.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新课

1.教学例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口算出得数.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两步式题的脱式运算.

接着教师出示例l,说明脱式的书写格式.

教师:两步计算的式题,脱式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的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35,还没进行运算的部分+5要照抄写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行写 =,在=的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然后,让学生做做一做的`习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合乎规范,对书写不规范的要帮助改正。然后共同订正。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

教师:这两个算式各含有哪些运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运算?(有加、减和乘法运算;它们都有乘法运算,)

教师:在没有话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5的运算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在运算过程中能合理使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适量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获得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的经验。

重点、难点

1、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难点:有理数混合运算中的符号确定以及运算中的顺序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已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有哪些?你能分别说出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吗?

观察:(1) (2)-3-[-5+(1-0.6)]

你能说出这个算式里有哪几种运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上面算式中,含有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多种运算,我们称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那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在小学里所学的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这些运算顺序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是否适用?

归纳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的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活动,计算下列各题:

(1) (2) -3-[-5+(1-0.6)]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指定两名学生到黑板演示,完成后,评析,强调运算顺序。

解:(1)原式=17-8÷(-2)×3 (先乘方)

=17-(-12) (再乘除)

=17+12 (后加减)

=29

(2)原式=-3-[-5×0.4]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2) (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1

注意:在运算过程中,注明运算顺序,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运算顺序。

2、学生练习并与同伴交流:

计算: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选三位学生上黑板演示,比较不同的解法。

解法一:原式= (先算括号里的)

= (后算乘方)

=-11 (再算乘除)

解法二:原式= (运用分配律)

= (先算乘方)

=-6+(-5) (后算乘除)

=-11 (最后算加减)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解法,体会运用运算律可以简化运算。

3、练习:p47练习第1、2题

四、总结反思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计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在同级运算中,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要正确使用符号法则,确定各步运算结果的符号。

3、在运算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运算律。

五、作业:p48习题1.7a组第1、2题

备选题

1计算:

(1),(2)

(3)

2现定义两种新的运算:“○”、“▲”,对于任意的两个整数a、b,a○b=a+b+1,a▲b=ab-1

求4▲的值。

3:规定a※b=,求10※(2※4)的值。

5的运算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课本p28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坐过公共汽车吗?在乘坐公共汽车的过程中是否发现了哪些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指名汇报。分小组交流在乘车过程中发现的数学问题。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可能会说,在途中有下车的,也有上车的。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来有67人,到站后下车25人,又上来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这道题该如何解答?

(3)、指名列式解答并板书计算过程。这道题的竖式能不能直接用简便写法呢?

让学生在练习上写出连写竖式,然后指名板演。 2练习。

三、总结提升

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1)、观察主题图。小组交流数学信息

(2)、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尝试解答。

(3)、汇报并板演竖式

2、完成课本p28的“做一做。

3、与老师共同小结,自由说一说。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例3:67—25+28=70(人)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大部分学生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就在我们的身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强化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达到巩固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目的。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过,在教学习题的过程中,学生上台习题花费的时间太长,很多弄懂了的学生没有事情做,而个别没弄懂的学生又跟不上节奏,所以这个环节要改进。

同时,我发现,学生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不必做过多的铺垫,不用多余的提问引导。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