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教案8篇

来源:职场范文网 时间:2024-08-28 13:01:31

提前写好详细的教案能让我们的课堂更有秩序,课堂管理策略也应在教案中提及,确保课堂秩序,职场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历史的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的教案8篇

历史的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

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

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

生1:人口激增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

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

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师: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生: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出示唐朝诗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不较多。“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

历史的教案篇2

一、概述

1、课名:《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教课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堂历史课;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3、《原始的农耕生活》是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第二课,主要介绍氏族公社时期的历史。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

(2)初步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生产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想象私有财产的产生过程,认识到私有财产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初步形成提取图片信息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2)通过阅读简短的文字材料,初步形成有理解的阅读能力;

(3)通过简单的对比分析,形成初步的归类、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祖国原始先民创造原始农耕文化的艰苦条件,对祖先在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做出的伟大贡献产生敬仰之情;

(2)通过分析河姆渡和半坡文化的房屋结构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了解古代先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体会古人的探索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经学习过有关原始社会的知识。对氏族公社时期的生活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2)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形象思维比较强;

(3)学生阅读历史图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还比较弱,还没有养成阅读历史图片的自觉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重点解决方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历史图片,阅读参考资料和教材,引导学生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场面,使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形成具体形象的印象。

教学难点解决方案: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是本课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考古材料,让学生知道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史实。通过学生综合想象贫富分化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对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私有财产的出现形成比较形象地认识,从而理解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概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教材

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多媒体网络课件

网络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轻音乐,放松身心。用一幅现代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图片(如联合收割机收获场面)和一幅原始农耕的图片(如刀耕火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比较两图的耕作方式,把学生带入原始农耕时代。

用神农氏画像,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利用课本“引言”中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读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阐释历史现象,并与同学交流;阅读“引言”,展开想象。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初步的读图能力,和历史现象的阐释能力。通过神话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为本课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做好任务铺垫。

(二)讲授新课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

环节一:观察文物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栽培稻谷遗迹》,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植物种子是什么?这些文物能否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了呢?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解读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活动:这些谷物不能直接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如果它们是野生稻谷就只能说明河姆渡人从事的是原始的采集活动。那么,怎样才能证明他们已经开始原始的农业生产了呢?

展示阅读材料:

六千年前的稻谷

当考古人员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时,在黑褐色的土层中闪出一些金-小颗粒,但很快就变成泥土的颜色。考古人员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东西居然是炭化了的稻谷!这些稻谷在与空气接触之前,还保持着原来黄灿灿的颜色。难道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就开始种植水稻了吗?

工作人员把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人工栽培稻谷、野生稻谷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结果是:野生稻谷颗粒瘦而长,人工栽培稻谷要比野生稻谷的颗粒宽将近一倍,而河姆渡出土的稻谷颗粒更接近人工栽培稻。

学生活动:阅读文字材料,思考考古人员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土稻谷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纪录,使学生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推论与考古证据的关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骨耜》,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生产工具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件文物能否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了呢?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特征,联想生活中的生产工具铲子、铁锨等,想象骨耜的完整状态及其使用方法。

教师活动:展示《河姆渡文化的骨耜》,说明这是根据考古文物复原的骨耜。

展示阅读材料:

河姆渡的耕作工具

……那么他们是如何种植水稻的呢?考古人员在泥土中发现了许多骨制的东西揭开了谜底,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骨耜。骨耜的.出土为河姆渡人种植稻谷找到了重要证据。河姆渡人用水牛、麋鹿的肩胛骨制成骨耜,在松软的湿地上耕作。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骨制农具。

学生活动:对比前后两张图片,看看自己想象的正确与否。阅读短文,了解骨耜的加工原料、使用方法及其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土骨耜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纪录,使学生通过生产工具再次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证据的不同种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环节二:历史想象

教师活动: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学生活动:发挥历史想象力,设想与描述原始人类由采集逐步过渡到原始农业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历史情境,使学生体会原始人类艰难的生产活动,了解他们逐步认识自然规律,提高生产能力的过程,初步形成崇尚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河姆渡人的生活

环节一:观察与思考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聚落房屋示意图》《河姆渡梁头榫》,请学生观察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筑这样的房屋?观察榫头的特点,联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说说这里面体现了河姆渡人怎样的智慧?(榫:榫头,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凸出的部分。卯:卯眼,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凹陷的部分。)

学生活动:观察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栏式房屋的科学依据;观察榫头的特点,联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结合河姆渡人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条件思考这种建筑方式体现了怎样的智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干栏式房屋和榫头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栏式房屋的科学依据;体会榫卯结构的建筑科学智慧,知道这种建筑方式是中国建筑的特色之一。

环节二:阅读与描绘

教师活动:展示以下图片,安排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第6-7页关于河姆渡文化的描述,然后写一段描述河姆渡人的生活场面的文字,或者画一幅展现河姆渡生活场景的图画。

生产工具:石斧骨簇骨镰骨鱼镖鹤嘴锄角斧柄扁圆陶纺轮

生活用具:敞口釜骨针苇席

牲畜:浮雕羊塑猪纹长圆形钵

果实:南酸枣

交通工具:木桨

娱乐乐器:骨哨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展示和教材上的图片,阅读有关河姆渡文化的介绍,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图片与文字的阅读,培养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语言或绘画描述河姆渡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与表达历史景象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环节一:网络探究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关于半坡文化的介绍,找出半坡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农作物品种、驯化的动物、居住条件、生活用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半坡人的考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半坡人的生活。(2)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分析决定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整理网络资源,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思考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3、大汶口原始居民

环节一:网络探究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关于大汶口文化的介绍,找出大汶口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了解私有制和贫富分化的现象。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大汶口人的考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大汶口人的生活。(2)对河姆渡、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和整理网络资料,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大汶口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对河姆渡、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尝试解释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原始社会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研究成果汇报

在学生探究活动完成之后各学习小组发表研究结果,回答其他同学的质疑。

历史的教案篇3

一、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期教学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然而,从上学期上课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效果差距较大。有的学生基础很好,视野开阔,并能对历史事件发表很多自己的见解,这也让教师必须加大备课的.深度和广度。有的学生基础一般,但课堂回答积极。大部分学生历史基础基础差,所以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讲授。这学期的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上多下功夫,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川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1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开皇之治;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新罗、日本的关系;唐朝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北宋的统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和战;宋与金的对峙;南方这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宋代衣食住行的基本情况;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与民族融合;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的疆域;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的政策;《资治通鉴》;佛教文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发明;《本草纲目》;赵州桥;北京城;

教学难点:

隋朝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唐代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宋时期,政府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间复杂的关系;对蒙古族统一中国应如何看待;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读读”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7、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

1试卷评讲导言课

2第一课第一课

3第二课第三课

4第四课第五课

5主题活动课主题小结

6第六课第七课

7第八课第九课

8第九课主题小结

9课堂练习课堂练习

10课堂测试试卷评讲

11第十课第十课

12半期考试及试卷评讲

13五一放假

14第十一课第十二课

15第十三课第十四课

16主题小结主题活动演讲会

17试题练习第十五课

18中考

19第十六课第十七课

20第十八课第十九课

21第二十课第二十一课

历史的教案篇4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贾思勰,北魏益都(今属山东寿光)人,生平不详,曾任高阳郡(治高阳,今属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约在北魏永熙二年至东魏武定二年间(533—544),贾思勰著成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齐民”,即北齐的平民,泛指当时向国家交租纳税的各色编户。“要术”,指通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故名思义,就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其中心与出发点在农业。

?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和地位是怎么样的?

内容:《齐民要术》主要内容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地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科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祖冲之有哪些科学成就?

数学成就:圆周率、《缀术》。

历法成就:《大明历》。

机械制造成就: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知识梳理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科技 贾思勰 评价:①__________著名的农学家 成就: 著有 《②_____ ________》 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主张 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北朝 齐民 要术 评价 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我国现存

③__________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祖冲之 评价:④__________的一位杰出科学家 成就 数学: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 ⑤__________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历法: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⑥__________》 最早 南朝 七 大明历 艺术 书法 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的艺术 代表人物 曹魏 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胡昭: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东晋: 王羲之 代表作:

?⑦__________》 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评价:后人尊称为 “⑧__________” 兰亭集序 书圣 北魏时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绘画:东晋的顾恺之,绘有《⑨__________》和《洛神赋图》 雕塑:山西大同的⑩__________和河南洛阳的 __________,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女史箴图 云冈石窟 11 龙门石窟

真题演练 1. (2015南京)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 a. 《道德经》 b. 《齐民要术》 c. 《资治通鉴》 d. 《天工开物》 2. (2015南通)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该文献主要介绍了 () a. 江南的手工业技术 b. 全国江河水道系统 c. 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d. 北方农业生产经验

历史的教案篇5

?课标要求】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学习目标】

①知道唐朝建立的史实。

②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③知道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及其影响。

④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学习重点】

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材研读】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

①背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

唐朝疆域图

②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③唐太宗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著名的唐太宗。

唐太宗像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2、贞观之治

(1)开明的治国思想:

①形成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

②具体内容: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③具体表现: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的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了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敢于决断的杜如晦都是贞观时期的名相。

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曾痛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联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遂亡一镜矣。”

(2)开明的治国措施:

①政治上:

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唐太宗

据史书记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集权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史料:唐太宗即位之初,依据德才兼备和当时官员的职责,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员的严格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九等”。

②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水(人民)能载舟(君主),亦能覆舟。——唐太宗

史料:太宗谓侍臣曰:“……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贞观政要 论务农》

③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3、唐太宗时的治国成效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为“贞观之治”。

知识点二:女皇帝武则天

1、武则天称帝:武则天原是唐高宗的妃子,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

武则天,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

2、武则天的治国措施

①政治上: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武则天爱惜人才。骆宾王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②经济上: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重视发展生产。

吴泽认为:“武则天当政时,继续坚持太宗的政治道路,对旧贵族官僚集团势力进行猛烈的斗争,获得巨大胜利。武则天称帝后,仍然继承太宗、高宗对农民让步的政策,劝农桑,薄赋徭,缩小战争范围……”

3、武则天统治的影响:

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们评价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无字碑

公元705年11月,中国历史上执政21年的女皇帝武则天病逝了。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历代学者为此争执不休,众说纷纭.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第一种说法:武则天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德高大非文字可表。

第二种说法:武则天自感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l

第三种说法: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自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说,这是最好的办法。

知识点三:“开元盛世”

1、唐玄宗:武则天的孙子,在位前期,年号开元。

唐玄宗

唐玄宗名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是武则天的孙子,唐朝第四位皇帝。不仅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2、唐玄宗的治国措施:

唐玄宗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①政治上:整顿官吏,裁剪冗员。

材料: 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

②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文化上:注重文化,编修经籍。

3、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摘自杜甫的《忆昔》

?拓展延伸】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①隋朝的富庶和繁荣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发展科举

2、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吸取隋亡教训,积极采取革新措施,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统治后期,“不悦人谏”,连年用兵,广建宫室,加重赋税,使社会矛盾有所加剧。

3、武则天的统治与唐太宗的统治有哪些相同之处?

①都重视人才的选拔;

②都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③两者统治期间,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4、分析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唐太宗“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为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玄宗重用贤能,发展生产,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人民的辛勤劳动。

5、 中国古代经济繁荣和发展,出现治世的共同原因。

①继承了以前的经济基础;

②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③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④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⑤人民的辛勤劳动;

⑥生产技术革新(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兴修水利。

6、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一览表

7、如何评价武则天的统治?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8、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以及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

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共同原因:①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②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③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④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现实意义:①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②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③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9、科举制自诞生以来,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课本问题解答】

1、材料研读: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作为君主,必须在心里先有百姓,如果以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就好像割自身的肉来喂自己的肚子,肚子虽饱了,而身体却死亡了。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唐太宗认真总结了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所以他将君民关系比喻成舟和水的关系。

2、问题思考:唐太宗给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你认为从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出来?

主要体现在一下两大方面:

在治国思想方面: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在治国措施方面: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3、课后活动

(1)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反映了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原因: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发展科举制。

(2)诗词赏析。"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描绘了开元年间,人口增加、经济繁荣的盛世气象。

?课堂小结】

?易错易混】

1、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不是唐朝的建立者,建立唐朝的是唐高祖李渊。

2、唐玄宗统治时期,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3、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

?自我检测】

1.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唐太宗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完善了

a.分封制

b.行省制度

c.金瓶掣签制度

d.三省六部制

2、《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一句,这里的“唐宗”是指

a 唐高祖

b 唐高宗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3、“开元盛世”指的是哪位皇帝的统治?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4、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

a 重用人才

b 善于纳谏

c 改革税制

d 轻徭薄赋

5.唐太宗时,任用善断大事的宰相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6.后人基本上对武则天的统治给予肯定,主要是因为(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帮助有病的唐高宗处理国政

c.她善于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7、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

a.任用姚崇为相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鼓励士人报考

8、李世民做皇帝后的年号是 ( )

a.开元

b.开皇

c.贞观

d.光武

9、唐玄宗时期重用的贤相是 ( )

a.房玄龄

b.姚崇和宋璟

c.杜如晦

d.魏征

历史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二、通过本课的讲解,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成语典故的方法,积累成语故事。通过学习秦末农民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其胜负关系的能力。

三、通过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朝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纪元。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分裂纷争,但统一是主流。秦的统一为以后中国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朝初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统一国家的建立,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当时世界的影响也很大。所以“秦人”同后来的“汉人”、“唐人”一样,成为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的代称。另外,秦的灭亡给后世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西汉初年,统治者即鉴于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突破方案

方法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起义旗帜,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战争并未到此结束。刘邦项羽之间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请同学们思考楚汉之争与最初的农民起义相比,在目的上是否发生了变化?战争性质前后是否有变化?

方法二:为了课文的完整性和便于讲述, 教师可把此目放在《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一课讲述。可在课前复习导入时使用。

重点突破方案

1.关于“秦的暴政”一目。

可编排 历史小短剧“秦的暴政”。 教师提前让一部分文笔好、富于表演的同学(也可以自愿报名)根据课文“秦的暴政”,查找资料,编写小短剧,形式可以是某天,秦始皇上朝,大臣向他汇报、请旨。内容包括繁重的徭役、兵役,严酷的刑法,修阿旁宫、郦山陵墓等(可利用媒体资料中的幻灯片课件——《第10课秦的暴政》)。 教师课前发给学生有关短剧的问卷,观看完短剧后, 教师逐个提问,一起归纳出“秦的暴政”,引出第二个子目——陈胜、吴广起义。

2.关于“陈胜、吴广起义”一目。

教师可安排两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让“陈胜”和“吴广”把发动起义的原因讲述出来,在他们讲的时候把“大泽乡起义”想象画用大屏幕放出来,渲染气氛。之后, 教师利用课件“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讲述经过。

陈胜、吴广起义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在 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成为历代封建农民起义的标志性口号,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对后面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 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民起义的影响。

秦的暴政

秦朝盛极而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 历史研究课题,从古到今,都是重要的 历史借鉴。以当时秦统一六国的气势和国力,是不可能在短短二世就灭亡的,正是秦的暴政才导致了秦朝的速灭,因此,分析秦的暴政与秦朝灭亡的关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如何全面掌握人民起义的内容?

第一、从原因上看,一般都是由于残暴黑暗的统治,如赋税徭役沉重、刑罚严酷、人身压迫和控制等。

第二、从其在一个朝代中所处的时间位置上看,一般都发生在一个朝代的中后期,因为一个朝代之初的帝王大都励精图治,能够建立新的朝代必定很有作为,同时也会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到一个朝代的中后期,皇帝大都养尊处优,贪图享乐,加之各种矛盾激化,从而导致人民起义爆发,朝代终结。

第三、从起义的形式上看,有的是有准备的、有组织的,有的是无准备的、由某种特殊情况引发的。

第四、从起义的过程来看,都经历了爆发、发展壮大、失败或性质转化的过程。

第五、从起义的影响上看,都打击了或推翻了王朝统治。

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要通过学习内容的前后对比,使学生了解项羽和刘邦领导的战争从反抗封建统治的单纯的农民起义发展到为争夺封建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的过程,认识到战争性质的变化。对这种“变化”的理解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难点。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思想: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了解 历史,理解 历史。

教学手段:角色扮演,幻灯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 历史上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学生回答略)秦朝的统治状况如何?让我们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学生表演"上朝")

一、秦的暴政

节录部分:

大臣甲(慌张的):启禀陛下,大事不好了。

秦始皇:何事惊慌?

大臣甲: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御匈奴的长城,被一个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我们恐怕还要在全国调派大量民力加紧修复,请皇上明鉴。

秦始皇(沉吟一下):再征发10万人力修长城。

大臣甲:遵旨。

大臣乙:启奏陛下,阿旁宫的前期工程已经完工,请让微臣向皇上禀报工程进展情况。

秦始皇(作感兴趣状):快快讲来。

大臣乙:陛下,阿旁宫殿内可以容纳一万人,殿前立五丈高的旗杆,宫前立有12尊铜人,各重24万斤(约合12万公斤)。宫殿均以磁石为门,若有身怀武器的人进宫,就会被吸住,以确保我皇安全。阿房宫大小殿宇共建700余所,一天之中由于地势不同,各殿气候也不尽相同。周围建阁道连通各宫室,阁道依地势上达南山(今陕西西安南)。微臣还准备在南山顶建一宫阙,作为阿旁宫的大门。再造复道,从阿旁宫通到渭水北岸。只是现在的人手还不够,恐怕会耽误工程的进度,还请陛下多调派人力才是。

秦始皇:再调派20万人力修阿旁宫。

……

大臣丙:陛下,微臣以为修长城已征发30万人力,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修郦山陵墓和阿旁宫每年役使近70万人,再加上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共约二三百万人。我国人口共约20xx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再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就三四百万人。请陛下三思呀。

秦始皇(愤怒地):住嘴,朕做事用得着你多嘴。……

在学生表演后, 教师提问:

请根据刚才的 历史短剧,谈谈秦朝的统治情况。(学生回答略)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秦的暴政:徭役、兵役负担沉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 教师补充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教师最后总结:

因为秦的暴政,使强大的秦朝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就湮没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场农民起义的发生吧。

二、陈胜、吴广起义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陈胜:吴广,你看这大雨一直下个不停,路也被冲坏了,看来我们不能按期到达渔阳了(叹气)!

吴广:(焦虑地)是呀,我们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是要被处死的呀,这可怎么办呀。

陈胜:(神情坚毅地、语气果断地)我们延期到了渔阳也是死,反了也是死,不如我们反了吧。

吴广:(有点犹豫地)光我们两个肯定不行,乡亲们能听我们的吗?要不我们去问问乡亲们?

陈胜:好!

陈胜:乡亲们,因为大雨一直下个不停,我们已经不能按时到达渔阳了,按照秦朝法律,延期是要被处死的。秦朝对我们百姓的统治也太残暴了,……我们与其等死,还不如反了,或许还有条生路。难道那些作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我们没有旗帜,可以揭杆为旗,我们没有武器,可以斩木为兵。乡亲们,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反对秦朝的暴政?如果愿意,就请你们坦露右臂,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同学们:齐声和。

教师讲述:就这样,中国 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具体过程 教师根据课件《陈胜、吴广起义形势图》讲解,详见媒体资料。

三、秦朝的灭亡

教师根据课件《刘邦、项羽灭秦》讲解巨鹿之战和刘邦进逼咸阳。伴随着秦王子婴白马素车投降,煊赫一时的秦王朝,在农民战争中灰飞烟灭了。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了15个年头,便在 历史上消失了。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的意义。(详见课文)

四、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起义旗帜,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战争并未到此结束。刘邦项羽之间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请学生选讲成语故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请同学们思考楚汉之争与最初的农民起义相比,在目的上是否发生了变化?战争性质前后是否有变化?

小结: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所创建的一套专制主义集权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秦过激过暴的统治,激起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倡精神在 历史上永放光芒。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统治,为争夺新的统治权,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汉王朝。 历史上称之为"西汉"。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西汉的 历史。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

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

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

北京人

教学难点:

劳动创造人本身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的特殊之处?

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

历史的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2.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古印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教学重点】

种姓制度、佛教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种姓制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西游记》的故事吗?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西天”是现在的哪里?

“西天”就是现在的印度。今天的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各方面的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古代的印度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印度。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2.河流:印度河、恒河。

3.出现国家时间:公元前1500年左右。

4.鼎盛时期:孔雀王朝统治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是华氏城。

知识点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5.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6.四个等级: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

知识点三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7.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8.教义: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9.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阅读教材p10,说说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哪些。

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

2.古代印度在鼎盛时期有哪些表现?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①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②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

③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3.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你知道有哪些吗?

“阿拉伯数字”、佛像艺术等。古代印度的佛像艺术对中国影响巨大,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都深受印度佛像艺术的影响。

探究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在古代印度的城市里,经常会听到一阵阵敲击瓦罐的声音,路上行人就会像要避开瘟疫一样纷纷躲在路旁。这是为什么?

同样是人,他们却要远离城市居住;同样是人,他们却被看成是不可接触的“贱民”。就连死了,也要埋到人迹不到的地方。这是一种什么制度,为什么会延续到今天?

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

(1)材料反映了印度社会制度有什么特点?

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2)说说种姓制度的特点。

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3)种姓制度有什么影响?

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探究三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阅读教材p13,回答下列问题。

(1)佛教创立的时间、创始人。

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

(2)佛教为什么能够很快发展壮大,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由于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因此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3)简要说说佛教的传播情况。

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历史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

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四)教材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2)地动仪

2、难点: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对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3、解决办法

(1)这一课的重点问题学生比较熟悉,可学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形成完整的概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幻灯、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

(3)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和一些专门的科技名词,以教师讲述为主,但必须做到概念准确。

(4)用归纳法,让学生多做、多读、多讲,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概括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读本课的引言,然后教师概述)我们已经学过的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这个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正是文化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从18、19课,我们都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

2、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板书)(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板书)1、从竹简到纸的发明

前面我们讲过甲骨文。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木简、帛上。帛是丝织品,比竹木简轻得多,可又太贵了。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接着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纸是怎样发明的?

2)纸的出现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板书)2、蔡伦改进造纸术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接着又让学生思考第2个思考题: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请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归纳):造纸术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到世界各地,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板书)(二)、《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并且传到了十几个国家被当作教科书。

(板书)(三)、地动仪

请同学们思考:在发生地震时,我们怎样才能感知?

东汉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

(板书)(四)、华佗和张仲景

首先向学生点出: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的是张仲景和华佗。

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药剂,五禽戏

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课堂小结

秦汉时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使得这一时期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可能,这是秦汉人民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遗产,也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