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汉语中普通话的音变现象有很多,如变调、轻声、儿化和“啊”的变读,而轻声现象在共时的音变现象中占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本文从轻声的性质定义,轻声产生的原因以及轻声的作用对轻声现象作了粗浅的分析,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轻声”现象的处理。
关键词:轻声 性质 产生原因 轻声作用
“轻声”一词由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首次提出,在语言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它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现象之一,也是一个功能结构单位。轻声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极为广泛,尤其是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往往有着区分语义的重要作用。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轻声也是一个较难把握的语言点,笔者拟对现代汉语的轻声研究做出一番梳理,探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对轻声教学的处理。
一、对轻声的认识
轻声不是第五调类,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进入上个世纪以来不断有相反的观点试图论证轻声是除阴、阳、上、去这四个调类以外的第五声调。如:九十年代初,任丽清在《论普通话轻声》一书中认为,内因与外因综合起来促使轻声成为现代汉语的第五声调。朱相华(1996)《现代汉语五调论》一方面说轻声不是第五声调,另一方面又说“轻声是一个调类”,这实在是自相矛盾。其实,赵元任先生在提出这一概念之后,包括在后来对轻声的论述中,也认为轻声并不是第五调类,而主要从音高的角度来审视轻声,将它当作了一种音高变调。现在国内权威的辞书,以及高校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语言学概论书目都统一将轻声看作是一种音变现象而不是第五种调类。
那么轻声是什么呢?轻声也是一种变调,轻声是四声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比原调又轻又短的声调变体。邵敬敏在《现代汉语通论》中这样定义轻声:“在词或句子里,某些音节往往会说(或读)得相对轻而短,以体现某些语义或语法功能,这一现象叫‘轻声’。”“轻而短”应该是说,就音节的音强而言比原调轻些、弱些,就音节的音长而言比原调短些。
例如:(1)阴平+轻声——半低(2度):巴结、跟头。
(2)阳平+轻声——中(3度) :葫芦、活泼。
(3)上声+轻声——半高(4度):喇叭、马虎。
(4)去声+轻声——低(1度) :故事、困难。
所谓“轻声”,就是一些字词在听觉上感知为轻,“轻”是轻声的基本特征。但这种轻应该是相对来说的,它与听感上的“重”是相辅相成的,有重必然有轻,有轻必然有重。这一音节的变化有时候是作词语语法的区分,有时候是为了达到某种语用的效果。作语法的区分是为了区分词语的词性:
1、办事情不能大意。
2、这篇文章的段落大意很清楚。
第1句中的“大意”是“疏忽”的意思,是一个形容词,“意”读成轻声;第2句中的“大意”指的是“主旨意思”,是名词,“意”读去声。类似的能区分词性的词的轻声现象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二、轻声产生的原因
根据厉为民先生的考察,实际上能起到分化词义作用的轻声词才接近200组,仅占轻声词组的5%左右,这根本不能成为说明轻声词是由于要区分词义才产生的有力论述。笔者经过对前人研究的整理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轻声产生的原因。
1、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大量产生是轻声形成的前提
对于现代汉语中大量出现的双音节词,吕叔湘先生说:“双音节化的两种主要形式(1)前后加一个不增加多少意义的字,(2)把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合起来用。”由此可见,双音节词主要是单字加单字(语素加语素)而形成的。从吕叔湘先生关于双音节词形成的定义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发展趋势:加在后面的那个不增加多少意义的字或同义语素,因为是个“累赘”的成分,往往不重读,这就使轻声的产生有了可能。
2、语言节奏和美感的要求是轻声形成的另一原因
上文在对轻声的认识中提到,轻声在发音时“轻而短”突破了其它一般用语的音长和音强的常规,使得语言节奏富有变化。孙和平在《现代汉语轻声形成的原因探析》中用朱自清的散文《春》很好的诠释了轻声富有节奏感的变化增强了文章的美感,也为读者在读散文时增强了内心的感受。例如: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文中有很多这样的短句,每一个短句的最后一个音节都可以读轻声,轻声置于末尾,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使整篇文章也富于动感,使读者深切的感受到春天的蓬勃生机。
3、轻声的产生还与人们发音的生理机制有关
众所周知,人的发音器官有口腔和鼻腔、喉头、声带和肺以及气管。实验证明,当舌位处在央元音位置时,肌肉的紧张度是最小的,就说明是最省力的状态。很多研究者都提到林茂灿的声学实验结果,此结果确实表明单元音韵母在轻读时喉部的肌肉都会明显的紧张一次,每一块的肌肉紧张度增而复减,就形成或多或少的向央元音[e]移动。出于本能,人们会不自觉的在说话的时候为了省力,或减轻生理负担,在能让对话者明白所说内容的前提下,就会把后一个音节发得又轻又短。
三、轻声的作用
轻声作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一种重要的音变现象,其在交流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小觑。现代汉语中有一部分词必须读轻声,有一部分轻声现象与现代汉语词汇构成和语法关系密切,如果不多加注意就会难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1、轻声起到区别词义的作用
现代汉语音节都有相应的调类,且每个调类对应的汉字数目很多,这就造成汉语中同音同形的字词很多,在具体的语境中就需要语音的变化来确定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义。轻声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区别词义的作用。如“老子、孙子、莲子”在读他们本来的声调的时候分别表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一个人名、孙子也是一个人名,‘子’古代表示对人的敬称,不是虚语素,读上声、莲子表示莲的果实”。变读轻声后它们的词义也就发生了改变,分别表示父亲、儿子的儿子、莲子在读轻声时和帘子同义,表示门帘或者窗帘。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
2、轻声能区别词性
有些词词形相同,但在读轻声和原调之后词性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轻声就起到了区别词性的作用。如词语“言语”,“语”字在读原调时“言语”的意思是指说的话,是一个名词;而“语”字在读轻声时,“言语”的意思是指招呼、回答、开口,是一个动词。另如“开通”,在读原调时,“开通”的意思是指使原来闭塞的细想、风气等不闭塞,交通、通信等线路开始使用,是动词;而当“通”读轻声时,“开通”的意思是指思想不守旧,不固执拘谨,是形容词。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轻声”现象:现代汉语轻声
来源:职场范文网 时间:2019-03-30 04: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