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萼香茶菜 蓝萼香茶菜研究新进展_高长久

来源:职场范文网 时间:2019-07-19 10:32:33

DOI:10.13799/j.cnki.mdjyxyxb.2011.01.006

·54·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1年  第32卷  第1

JOURNAL OF 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Vol.32 NO.1 2011

注:图①粘连性肠梗阻。图②结肠肿瘤致肠梗阻。图③回肠肠套叠,典型“靶征”图④粪石性肠梗阻

学实践,2004,9(4):264-266.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2001:1011-1014.

[2] 江浩.急腹症影像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7-91.

[3] 王敏杰,周智红,徐博良,等.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J].放射

[4] 李文华,曹庆选,杨世锋.绞窄性肠梗阻肠系膜及其血管改变

的CT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81-85.[5] 吴新民,岳云,张丽萍,等.术后镇痛中帕瑞昔布钠对**用量

的节俭作用和安全性、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分组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7,27(1):7-10.

收稿日期:2010-12-24

蓝萼香茶菜研究新进展

高长久 于双双 梁启超

1

2

1

(1.牡丹江医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2.黑龙江仁合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 要】 蓝萼香茶菜是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具有健胃、清热解毒、活血、抗菌消炎和抗癌活性,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各国学者对其药理及化学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从2004年至今,主要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理学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关键词】 蓝萼香茶菜;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理学  蓝萼香茶菜Rabdosiajaponica(Burm.f.)Haravar.glau-cocalyx(Maxim.)Hara[PlectranthusglaucocalyxMaxim.;Isod-onglaucocalyx(Maxim.)Kudo〗是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生于山谷、林下、草丛中,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又名回菜花、香茶菜、山苏子、野苏子等。其全草或叶入药能健胃消食,清热解毒,活血等。主治脘腹胀痛,食滞纳呆,胁痛黄疸,感冒发热,乳痈,蛇虫咬伤等[1~2]。曹露晔等[3]对其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1 化学成分

1.1 二萜类 2008年丁兰等[4]对甘肃天水小陇山产蓝萼香茶菜进行二萜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通过薄层色谱及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共鉴定出5个二萜化合物,它们分别为1α,6,11β,15β-四乙酰基-6,7-断裂-7,20-内酯-对映-贝壳杉-16-烯(Ⅰ)、6β,11α-二羟基-6,7-断裂-,,酯-16-烯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1年  第32卷  第1期

JOURNAL OF 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Vol.32 NO.1 2011

·55·

(Ⅱ)、6β,7β,14β-三羟基-1α-乙酰氧基-7α,20-环氧-对映-贝壳杉-16烯-15-酮(Ⅲ)、6β,11α,15α-三羟基-6,7-断裂-6,20-环氧-1α,7-内酯-对映-贝壳杉-16-烯(Ⅳ)、1α,6β,7β,14β-四羟基-7α,20-环氧-对映-贝壳杉-16-烯-15-酮(Ⅴ)。化合物Ⅲ、Ⅳ、Ⅴ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2 三萜类 2005年王福东等[5]对甘肃产蓝萼香茶菜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其嫩枝叶中分离得到多种结晶成分,经各种波谱技术并结合样本对照,分离得到的三萜化合物为软木三萜酮(Ⅰ)、鉴定为3β,28-二羟基乌苏烷(Ⅱ)、熊果酸(Ⅲ)、3β-乙酰氧基-12-烯-28-乌苏酸(Ⅳ)、2α,3α-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Ⅴ)、2α,3α,23-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Ⅵ)、齐墩果酸(Ⅶ)、β-谷甾醇(Ⅷ)、β-胡萝卜苷(Ⅸ)。其中化合物Ⅰ、Ⅱ、Ⅳ、Ⅴ、Ⅵ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010年沈晓丹等[6]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同时测定蓝萼香茶菜叶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的方法,测得叶中齐墩果酸平均含量0.1098mg/g(n=5,RSD=1.92%),熊果酸平均含量0.14392mg/g(n=5,RSD=3.04%);茎中齐墩果酸平均含量0.0263mg/g(n=5,RSD=1.58%),熊果酸平均含量0.0281mg/g(n=5,RSD=2.66%)。

1.3 黄酮类 2006年张建等[7]对黑龙江省地区的蓝萼香茶菜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地上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光谱方法鉴定分别为槲皮素-3-甲醚(quercetin-3-methylether,Ⅰ)、木犀草素(luteolin,Ⅱ)、槲皮素(quercetin,Ⅲ)、芹菜素7-Ο-β-D-2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side,Ⅳ)、异槲皮苷(iso-quercetrin,Ⅴ)、芦丁(rutin,Ⅵ)。其中化合物Ⅰ、Ⅱ、Ⅳ、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1.4 其他 2005年白素平等

[8]

3-O-a-L-鼠李糖苷(Ⅱ),芦丁(rutin,Ⅲ),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Ⅳ)和柯伊利素-7-Ο-β-D-葡萄糖苷(Ⅴ),其中化合物Ⅰ、Ⅳ和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2 药理作用

2.1 抑菌作用 金忠民等[12]分别以无水乙醇、乙酸乙酯、三氯甲烷、蒸馏水和丙酮作为提取剂,用回流提取的方式提取蓝萼香茶菜的5种提取液,分别采用滤纸片法和平板稀释法测定提取液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米曲菌的抑菌效力及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蓝萼香茶菜5种提取液对实验菌均有抑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提取液对4种致病菌的MIC的排列顺序为无水乙醇提取液

2.2 对心肌血流量的影响 朱晓红等[15]为进一步了解蓝萼香茶菜提取物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对蓝萼香茶菜总二萜进行提取分离,并研究蓝萼香茶菜总二萜对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剂量的蓝萼香茶菜总二萜能明显增加小鼠心肌血流量,高剂量组明显优于阳性对照组,以同位素示踪法考察蓝萼香茶菜对小鼠心肌血流量的影响是可行的。

2.3 抗肿瘤作用 海广范等[16]研究蓝萼香茶菜乙素对AGZY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MTT法测定蓝萼香茶菜乙素对AGZY的细胞毒作用;PI染色、流式细胞术观察蓝萼香茶菜乙素对AGZY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萼香茶菜乙素对AGZY细胞的IC50为0.11mmol/L,且随着剂量增加对AGZY细胞抑制作用增强;蓝萼香茶菜乙素可以降低AGZY细胞G2/M期细胞数量,阻止细胞分裂。蓝萼香茶菜乙素可阻滞AGZY细胞的生长,阻滞细胞进入G2/M期,并诱导AGZY细胞凋亡。3 毒理学研究

崔婷婷等[17]进行了对蓝萼香茶菜的毒理学研究。小鼠急性毒理实验灌胃给LD5078.39g/kg,静脉给药LD5012.26g/kg,分别是临床人日用量的196倍和30.5倍,说明毒性很低;大鼠长期毒性实验灌胃给药高剂量组8g/kg,为人日用量的20倍,连续给药90d,动物的体征、体质量、血液、血液生化、病理组织及脏器系数等指标检查,未见异常,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实验结果表明,蓝萼香茶菜在实验剂量范围内,人对河南省辉县产的蓝萼香

茶菜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该植物的叶中的70%(v/v)丙酮-水粗提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蓝萼香茶菜甲素、蓝萼香茶菜乙素、蓝萼香茶菜丙素和藿香甙4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化合物藿香甙为首次从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009年项昭保等[9]对蓝萼香茶菜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蓝萼甲素(Ⅰ)、蓝萼乙素(Ⅱ)、2α-羟基熊果酸(Ⅲ)、齐墩果酸(Ⅳ)、金合欢素(Ⅴ)、豆甾醇(Ⅵ)、芹菜素-7-Ο-葡萄糖苷(Ⅶ)和豆甾醇-3-O-葡萄糖苷(Ⅷ)。化合物Ⅴ、Ⅵ、Ⅶ和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同年沈晓丹等[10]对黑龙江地区的蓝萼香茶菜的地上部分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2种化合物,经薄层检识和光谱方法,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Ⅰ)、木栓酮(Ⅱ)、海棠果醛(Ⅲ)、熊果酸(Ⅳ)、齐墩果酸(Ⅴ)、蓝萼乙素(Ⅵ)、蓝萼甲素(Ⅶ)、蓝萼丙素(Ⅷ)、木犀草素-7-甲醚(Ⅸ)、芹菜素(Ⅹ)、木犀草素-7-Ο-β-D-葡萄糖苷(Ⅺ)、胡萝卜苷(≫),其中化合物Ⅲ、Ⅸ、Ⅹ、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010年项昭保等[11]进一步研究从正丁醇部位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7-,素

·56·

4 其 他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1年  第32卷  第1期

JOURNAL OF 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Vol.32 NO.1 2011

[6] 沈晓丹,袁杰,徐乃玉,等.HPLC测定蓝萼香茶菜中齐墩果酸

和熊果酸的含量[J].中成药,2010,32(12):2182-2183.[7] 张健,王冰,张宁.蓝萼香茶菜的黄酮类成分研究[J].中草

药,2006,37(8):1142-1144.

[8] 白素平,马兴科,张积霞.蓝萼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J].新

乡医学院学报,2005,22(4):297-299.

[9] 项昭保,徐一新,陈海生,等.蓝萼香茶菜化学成分研究[J].

中成药,2009,31(5):763-765.

[10] 沈晓丹,王冰,刘春宇,等.蓝萼香茶菜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J].中草药,2009,40(12):1883-1885.

[11] 项昭保,陈海生,王光利,等.蓝萼香茶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Ⅱ)[J].中成药,2010,32(9):1622-1623.

[12] 金忠民,沙伟,胡修茵.蓝萼香茶菜提取液抑菌作用研究

[J].广西科学,2007,14(2):160-162.

[13] 王保强,丁兰,达文燕,等.蓝萼香茶菜叶与茎乙醇提取物的

抑菌活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26-17528.

[14] 崔娜,罗曼,郭彩杰,等.蓝萼香茶菜水提醇沉液对蔬菜作物

真菌的抑制活性[J].中国蔬菜,2010(18):51-55.

[15] 朱晓红,王强,金勇,等.蓝萼香茶菜总二萜对小鼠心肌血流

量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7):837-838.

[16] 海广范,李生莹,崔泰震,等.蓝萼香茶菜乙素对AGZY细胞

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26(7):1420-1422.

[17] 崔婷婷,赵丽娟,刘岩,等.蓝萼香茶菜的毒理学研究[J].中

国医药指南,2010,8(19):246-249.

[18] 金钟民,沙伟,谭大海.低温胁迫对蓝萼香茶菜幼苗保护酶系

统的影响[J].高师理科学刊,2004,24(2):54-56.

金钟民等[18]为探明低温胁迫下对蓝萼香茶菜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的影响,测定了8d,4℃低温胁迫下其幼苗叶片的SOD和P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蓝萼香茶菜幼苗叶片的SOD和POD的活性显上升趋势,胁迫植株的保护酶系统能够进行自身的调节以抵抗低温伤害。5 小 结

综上所述,蓝萼香茶菜在我国资源丰富,近几年又发现新的二萜类、三萜类、黄酮及其他化学成分,其中有些成分现在研究已明确具有药理活性。其提取液对多种菌均有抑制作用,具有广谱抗菌效力,其抑菌效力来自本身活性成分;蓝萼香茶菜乙素对AGZY细胞的IC50为0.11mmol/L,且随着剂量增加对AGZY细胞抑制作用增强;其叶中总二萜能明显增加小鼠心肌血流量,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蓝萼香茶菜在实验剂量范围内,人口服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中华本草[M].上

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166.

[2] 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长白山植物药志[M].长春:吉林人

民出版社,1986:985.

[3] 丁兰,王炜,汪涛,等.甘肃产蓝萼香茶菜二萜化学成分研究

[J].广西植物,2008,28(2):265-268.

[4] 曹露晔,陈子君.蓝萼香茶菜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

志,2004,25(3):42-43.

[5] 王福东,丁兰,汪汉卿.蓝萼香茶菜三萜成分的研究[J].中国

中药杂志,2005,30(24):1929-1932.

收稿日期:2011-01-05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研究现状

侯雨生

(天津市大港医院外二科 天津  300270)

【摘 要】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SRCT)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年男性腹腔内的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肿瘤多位于腹腔内及泌尿生殖系统,亦有报道累及脑、骨及软组织者。目前尚无确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早期发现能获得相对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促结缔组织增生;小圆细胞瘤;研究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esmoplasticsmallroundcelltumor,DSRCT)是一种来源不明的高度恶性小细胞肿瘤。1989年国外首次报道本病[1],临床上罕见,极易出现误诊。本文将就该病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求更好认识该疾病,以便更好的临床的处理。1 流行病学特征

有文献报道[2]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SRCT)内的少瘤,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国内相关报道均为个案报道形式,男、女患者及各年龄段均有发病,所以笔者认为,本病的国内流行病学特征有待进一步大宗病例统计。2 好发部位

肿瘤多位于腹腔内及泌尿生殖系统,亦有报道累及脑、骨及软组织者。Adsay等[3]报告1例34岁男性患者右手小鱼际发生的DSRCT,免疫组化及RT-PCR显示存在EWS-NA析S外显9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