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汉字的心得体会7篇

来源:职场范文网 时间:2024-06-13 18:03:06

要想写出有感染力的读后感,需要用心去品味和体会所读内容,写心得体会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文字,以下是职场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汉字的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学汉字的心得体会7篇

学汉字的心得体会篇1

第一完全小学wqy近日,很荣幸聆听了县教师进修学校欧校长的讲座《汉字文化的魅力》,让我们又一次领略了汉字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全体教师沉浸在汉字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无穷的魅力之中。欧校长的讲座将枯燥的汉字历史与大量的文献资料融合在一起,妙趣横生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必将激发教师了解汉字文化的兴趣以及掌握汉字这项交流工具,推广汉语文化的责任。

一、借有形图片讲解汉字起源

讲解以甲骨文图片切入主题,老师们激动地指指点点,认真的在画面中认真辨认既像汉字又像图画的形象:“那是?虎?!”“那是?牛?”。“那是…。”他们研究汉字的热情就此被激发起来。

二、借生活点滴贴近汉字文化

为什么要探讨汉字的起源问题呢?翻开生活这本最好的教科书,从最熟知的的牌匾到名胜古迹的楹联,从喜结良缘的“双喜字”到祝福时的“祝”字,以及当前流行的网络词语“任性”都让老师们感受到汉字无处不在,它很有用。汉字从生活中来,就应该让它回归到生活中去。

三、借传说故事增添汉字文化之情趣

四、借悠久历史彰显汉字的独特魅力

当然,历史文化的那份厚重是任何传说、故事所不能替代的。在讲座中,欧校长不仅让老师们立足世界,了解了四个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我们中国的文字,还让他们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字一直发展演变下来。在感受这份奇迹的同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也溢于言表。

五、借多媒体课件享汉字文化盛宴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文字。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就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符号用来记事,以后渐渐演变成为汉字。汉字起源于图画,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或“图画文字”。后来图画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象形的汉字。

汉字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现代汉字。隶书的出现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今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和楷书。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今文字阶段即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和字形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由圆变方,笔画由曲变直。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了,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来。随着楷书的出现和汉字多行书写整齐的要求,汉字方块化定型了,汉字字形与笔画的长短、粗细被约束在方框内,笔画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约,字形结构讲究平衡对称。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支流。

学汉字的心得体会篇2

上次谈了谈文字材料的结构问题,这次重点谈谈语言问题。

公文的语言是内容的载体,它直接影响到公文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公文的语言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以保证公文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其中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要严谨。所谓严谨,就是指公文的语言要符合逻辑,不出现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模棱两可等问题。严谨还表现在用词上,要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歧义多重等词语,而要选择准确明确、意义单一、中性客观等词语。例如,在写通知时,应该用“请于……前……”而不是“希望你们能……”,在写报告时,应该用“经过调查分析……”而不是“我们认为……”。

除了严谨之外,公文的语言还要力求一个“精”字。所谓精,就是指公文的语言要简洁明了,不出现冗长累赘、赘述重复、空话套话等问题。精还表现在结构上,要遵循主题突出、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等原则,使得公文内容条理清楚、思路连贯。例如,在写申请时,应该先说明申请事由和目的,再说明申请依据和条件,然后提出申请请求和期限;在写批复时,应该先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并说明理由或依据,再提出具体措施或建议。

在语言表达上,我认为要做到三点:一是要说出气势。公文是一种权威性和规范性很强的文件,它代表了发文者的身份和地位,也反映了发文者对事情的看法和处理意见。因此,公文的语言要有信心和底气,要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公文不宜使用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委婉曲折、自相矛盾等词句,而应该使用明确、直接、肯定、坚决等词句。例如,“我们认为……”、“我们决定……”、“我们坚持……”等。二是要说得精练。公文是一种高效率和高效果的文件,它要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出重要和核心的信息。因此,公文的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啰嗦、赘述累赘、重复堆砌等现象。公文不宜使用过多的修饰成分、从句结构、同义词组等手法,而应该使用简单明快、直截了当、一针见血等手法。例如,“请按时完成……”、“请务必做到……”、“请严格执行……”等。三是要说得优雅。公文虽然是一种正式和严肃的文件,但并不意味着它就不能有美感和韵味。恰恰相反,一个合格的公文作者应该能够在遵循规范和格式的基础上,在语言上展现出自己独特而高雅的风格和品味。因此,公文的语言要有修辞感和艺术感,在适当地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时,也要注意控制好分寸和尺度,并保持与主题内容相协调相符合。例如,“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精神,“以实干实绩为标准”的态度等。

如何做到气势、精练、优雅?这需要起草者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运用技巧。首先,要精选中心词,使用含义明确、范围限定、内涵丰富的词语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其次,要巧用修辞手法,如排比句、对偶句、比喻句等,给人一种气势贯通、挥洒自如、错落有致、节奏铿锵的感受。再次,要适当引用古今中外的诗文佳句、歌赋名言、警句俗语等,在不影响正式风格和规范性质的前提下增加作品的灵动色彩和文化底蕴。第四,要综合整散句,在保持简练原则下适当运用长短不同和结构多样化的句子组合方式,在表达上形成韵律感和层次感。

总之,在公文写作中锤炼语言是一项必不可少而且永无止境的工作。只有不断地学习借鉴典型范例和经典名篇,并结合自身实践进行反复修改和打磨才能提高自己在公文写作方面的水平。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请大家辩证理解,理性分析。下次再和大家谈谈对如何升华文字材料的体会,也就是让自己从单纯的文字材料中升华出来,真正把材料作为进步的阶梯。

学汉字的心得体会篇3

昨天晚上8点我看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我十分震撼。这些和我们一样年纪的青少年,竟然写出这么多我见都没见过的字真令我敬佩。

是啊,现在的社会是网络发展的年代,很少有人再去刻意记这些传承了5000年之久的中国汉字。也没有一些人有着处处留心的好习惯,就连成人面对这些汉字也是束手无策。

而我每次在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时,也总是碰到一些不会的字,也许有人会查字典想办法认识它,也许有人会像我一样对这些字不以为然。不认识几个字又不会影响文章的主要内容,反正主要理解就行。查字典既浪费了我看书的时间,又很麻烦。尽管我们都知道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可我的惰性总是会战胜我的理智。我知道你们的理由和想法一定是和我差不多的,可我告诉你这是克服养成的我也会好好改善。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就是有着积累的好习惯才成功的。例如说李时珍,他每天都会踏遍世界的各个角落来收集医学知识,记载在他自己写的一本书本草纲目里。正是因为他的积累,他才记入了中国的史册,永远地活在现代人的心中。

就名人也需积累,更别说我们小学生了。我们现在不应该再保持懒惰的性子,应该善于积累,积累的多了,自然做什么事都得心应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冠军一定是平常积累知识最多的,也有人为输找客观理由,其实都是错在积累罢了。

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我学会了积累,让我爱上了文字。使我受益匪浅,我建议大家也一起去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相信你们一定也会有收获。

学汉字的心得体会篇4

今天下午,我校高中组举行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高一、高二、高三各班各派一名代表参加pk,选手和观众的情绪就像这30度的天气一样,十分火热。听起来并不太难的一个词汇,要写出来却是另外一回事。有的选手昂首挺胸,有的选手畏首畏尾,有的选手不动声色,而有的选手捶胸顿足。为我班的ly同学骄傲,虽然你没有站到最后,但是的确发挥出了高水平,没有给我们高二学生丢面子。

你展现的,不仅仅是汉字记忆和书写水平,更展现了“舍我其谁”的霸气,你所写的字,个个都精神这个活动还可以办得更好,比如:把正确答案及时地用另一张展示板由专人写出,那么,竞赛就真正变成了学习的过程,所有参与者只要在认真看和听,都能提高。再比如:如果各班的唯一一名选手先经过本班全员海选而出,那么每个班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和学习。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心脏将会更加强大,心理会接受考验。选手不仅要知道得多,比赛时更得学会专注地听。今天那位冠军选手,就犯了一个很遗憾的错误。老师读的是“旖旎风光”,她由于紧张,正确地书写出了“旖旎”,即使老师重复了一遍,她还是没有写出“风光”二字。更大的好处是,很多孩子对自己掌握的汉字少了自负,通过比赛有了汉字缺少的危机意识,他们将不再眼高手低,对接下来的学习大有裨益。

学汉字的心得体会篇5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创新层出不穷,信息瞬息万变的年代,我们难免眼花缭乱。在快得心烦意乱时,不妨回头看看,我们是否遗失、漏掉了什么?

近期在中央电视台周末黄金时间热播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吸引了我的目光,感触颇深,一些以写字为基本功的中小学生对有的常用字,习惯用语不能正确书写,试问这些孩子的父母又会正确书写多少?相信有些父母还不如他们。随着电脑、手机的全方位“吞噬”,人们有事打电话、发短信、发微博,方便、快捷、根本不用纸、不用笔、不用手写、按按健全部搞定,而且还有一个好处,不用担心汉字不会写,认不清,又能摆脱手写不堪的“尴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大量的打印、印刷文本出现,虽干净、工整,但总给人生硬、呆板、程序化,没有感情,没有灵魂的感觉。我们早年写信常说“见字如面”,说明写的汉字是一个人的载体,代表本人,字写的清新隽永或浑厚圆润抑或龙飞凤舞,不管何种字体,字里行间都包含本人待人的态度。

现代优秀通讯工具的大量使用,虽然让撰写文章、与人交流都变得更加快捷,但文字录入形式的变化却在一定程度上带给汉字本身意蕴的湮灭,也养成了人们的懒惰和依赖的坏习惯。中国的方块汉字是世界上最具东方神韵、意境最深远的字体。当评委们将某个字的构成、来历解析道来时,我们便意识到,这一笔一划不仅是用于交流和记载的符号体系,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和深厚底蕴,我国的汉字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甲骨文到金、隶、篆、楷、行,再从繁体到简体,一路走来,五千多年的光辉灿烂史,没有理由不珍惜。

看看我们古代的一些书法大家:王羲之、颜真卿、虞世南……他们用毕生的精力在书写、研究汉字的精髓。元朝有个书法家叫康里子山,蒙古族人,他为了练好字,从小给自己规定,每天早晨必须写完一千个字才能吃饭。几十年过去了,子山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终于成为当时有名的书法家。这些书法大家留给后人的墨宝在现在的名山大川、楼台亭阁中可见一斑。

记得去过一个历史文化古城河北正定县,光塔寺就有七座,历史名人手迹、碑刻比比皆是。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开元寺,里面有一个唐代的巨型石碑,碑座是一个叫“赑屃”的大兽,碑身是一个残存的断碑,碑文的内容虽不明确,但碑文的刻字让不懂书法的外行都叹为观止,字字苍劲有力、饱满,历经唐代千年,“容颜”不变。

我们有责任继承发扬中国的汉字,热爱汉字,就是热爱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传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主动承担起来的历史使命。虽然在信息时代,几乎所有社会生活都要通过电脑和手机终端来完成,但我们也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要多读书,多记笔记,感受笔在纸上飞驰,字在笔尖流淌的惬意!

学汉字的心得体会篇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线国际中文教师开展汉字教学离不开讲授汉字的笔画增减、笔形变化以及笔顺规则等横竖撇捺的故事,如何把这些故事讲得既准确又生动,让学生理解汉字、爱上汉字,是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笔画增减

如果把汉字拆开,拆分到最小单位就是笔画。笔画是构成汉字的线条,是汉字构形的最小单位。写字时,从落笔到提笔留下的痕迹叫一笔或一画。笔画增减,字的形态和意义随之发生变化。

有些字多了一笔、少了一笔,字形和含义就会不同,比如太阳的“太”和大小的“大”,本来的“本”和树木的“木”,笔画增减之后,表达的含义就不不同了。

通过笔画增减展开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比如,老师可以和学生讨论“日”字如果加一笔,会变成哪个字。由于答案不止一个,不同中文水平、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在“日”字的中间加一笔可以变成目光的“目”、自由的“由”、田地的“田”、甲乙的“甲”;在“日”字的上方加一笔可以变成白色的“白”;在“日”字的下方加一笔可以变成元旦的“旦”;在“日”字的左边加一笔可以变成新旧的“旧”。

类似利用笔画增减展开教学的案例还有很多。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将汉字知识点置于趣味问答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好奇心,进而调动其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笔形变化

笔形是汉字笔画的形状。关于汉字笔形的分类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可分为8类,包括点、横、竖、撇、捺、提、折、钩。值得注意的是,笔形还有不同的变化,如点有长点、竖点等,钩有横钩、斜钩、卧钩等。

笔形不同,会构成不同的汉字。笔形就像一个婀娜多姿的舞者,以独特的组合方式“舞”出了奇妙的汉字,并随汉字的结构灵活变换出各种各样的造型。了解笔形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母语非中文的学习者对汉字结构的理解以及对汉字之美的认知。

相较于字母文字,方块汉字的笔形有自己的特点——多直线、少弧线。比如“言”“重”等,横笔、竖笔都是直线。

对国际中文教师来说,可以在书写示范等环节,启发学生对于汉字笔形特征的深层理解和感知,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其笔形变化意识,使汉字书写更加规范、美观。

值得注意的是,在汉字笔形教学中,还需注意其形变规律。以最常见的横笔变为提笔为例,也就是末笔为横的独体字作为组字成分,出现在合体字左边时,最后一笔横变为提。比如土地的“土”第三笔是横笔,在其作为土地的“地”的组字成分时,同样是第三笔,但横变为提。通过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汉字的左右结构,“土”作为左部件,最后一笔变为提笔,既能缩短与右部件第一笔的书写距离,也使得整体间架结构更加紧凑、匀称。

笔顺规则

笔顺是书写每个汉字时笔画的次序和方向,是人们书写汉字的经验总结。笔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笔画的走向——比如有的字是从左到右书写,有的字则是从上到下书写;二是指写字时笔画出现的先后顺序。

为了规范通行汉字的笔顺,《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由语文出版社在1997年出版。2021年,《通用规范汉字笔顺规范》正式实施,代替了1997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规定了《通用规范字表》所包含的8105个汉字的笔顺规范。该规范依据现行通用规范汉字形体,即《通用规范汉字表》的标准宋体字形,给出每个字的逐笔跟随和笔画序号式笔顺,为社会通用层面的汉字教学与研究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汉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汉字,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开展笔顺对比练习也可以增强教学趣味性。

总之,对国际中文教师来说,通过培养母语非中文的学生汉字笔形、汉字笔顺规则等意识,不仅有助于其形成良好“字感”,写出美观的方块字,还有助于其了解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

学汉字的心得体会篇7

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我有幸于2012年3月15日、16日参加我县教育局在我校举办的《加强字理学习传承汉字文化提高语文素养的研究》课题研讨培训活动。在活动中聆听了20位选手的“我的一个字理课例”说课比赛,更令我惊喜的是能亲临现场观摩特级教师黄亢美教授上课,真是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我有以下几点真切、实在的感受。

1、我对汉字字理知识了解是多么浅薄。

以往对汉字的教学,着重强调学生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对形近字机械记忆,如“鸟和乌”、“压和庄”、“辨和辫”等,很少运用字理知识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对字词的理解停留在让学生凭借认知水平和查阅字典、词典上,也很少用字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语意思。在活动中,看到参赛选手和教授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画或实物演示来分析字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汉字,给识字教学带来乐趣和轻松,提高学生识字的热情和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培训学习,我深深认识到字理教学贯穿在小学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中,作用不可小看。可我对字理知识的了解少之又少,心里感到着急和不安。

2、黄亢美教授的课堂教学亲切自然、朴实无华,又令我耳目一新。

他执教三年级下册课文《雷雨》,把两个教学目标((1)凸显字理,在识字中阅读,在阅读中识字。(2)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脚踏实地地落到实处。他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堂课学生始终沉浸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兴致盎然。他对字理的教学更是轻车熟路。如引导学生回忆雷雨时伴随着狂风,雨滴是斜着打到地上,从而让学生明白书写“雷雨”两个字时,点要斜着写。这样让学生把亲眼所见融入学习中,化死记硬背为理解记忆,化难为易,事半功倍。黄教授还运用字理知识和实物演示教学了“鸟和乌”的区别、“压”、“垂”、“虹”和“渐渐”。他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自然流畅,教学技艺精湛,课堂精彩纷逞,令我敬佩。以往我能参加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次是从教以来第一次现场观摩知名教授上课。要是这样的活动经常开展,在一线的老师也许会很欢迎。活动期间,教研室主任常提起这样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有名人指路,有名人指路不如跟着成功者的脚步。是呀,跟着成功者的脚步就少走弯路,避免做无用功,早日到达目的地。

3、我得加强字理知识学习,提高字理教学水平。

在参加这次培训前,学校字理课题组曾印发了一些学习资料,发放相关的两本书,由于对字理缺乏认识,我不予以重视。听了他们的课,体会汉字的魅力,汉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感受到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今后我得自觉安排学习字理时间,多多学习字理报纸和书刊,在网络上查阅字理知识,积极向身边的老师请教,学习保持常态化。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学以致用,让字理知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