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时,我们应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通过写优秀的作文,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与故事,职场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扬家风作文最新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扬家风作文篇1
我在家风的沐浴下成长,是家风让我懂得人生中我还没有领悟的道理。
我们的家风主要体现在朴素上面,我们都是因为家风才能这样朴素,才能体会到朴素的快乐,才能知道人生中所蕴含的道理。家风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全家要做朴素的人,同时也提醒我,让我时刻不能放松。
记得有一次,我和妹妹、妈妈、大姑妈一起去买衣服,大姑妈一看见那些漂亮的衣服就慌忙跳进商店去买,好像生怕别人抢走似的,而妈妈却无动于衷,大姑妈问:“你怎么不买衣服呢?”妈妈说:“我已经有穿的了,没必要再买那些华丽高贵的衣裳了,我还是穿些朴素的比较好。”大姑妈瞧了瞧妈妈那朴素的衣装,长长地叹了口一气。
还有一次,大姑妈来我们家做客,又看了看我们家朴素的房屋,对爸爸说:“我觉得你家装修得真朴素,应该把它装修得华丽一些,对吧!”爸爸摇了摇头说:“没关系呀!我们家就是要装修得朴素些,住起来才温馨、舒适,没必要装修得多么华丽高贵的。”大姑妈无奈地摇了摇头。
朴素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上,它还深藏在人们的心里。
那次,大姑妈来到农村看望我的奶奶,对奶奶说:“你们农村真脏,到处都是泥土,吃的东西一点也不美味!”奶奶怒气冲冲地对大姑妈说:“你别看农村不干净、不卫生,你们吃的大米、面条、玉米面哪个不是从农村来的,没有农村,你们吃什么呀?”大姑妈摇了摇头,只好默默不语。
看,我们的家风多么朴素,我在家风的沐浴下健康成长,我爱我的家风!
扬家风作文篇2
我家是一个有着十口人的大家庭,虽然有人身处异地,但我们的心总是紧紧地连在一起。因为我们有着良好的家风。
和睦
每逢过节,吃完了团圆饭,我们全家就会聚在一起喝茶。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的石桌前,看着爷爷行云流水般的泡茶动作,闻着茶水散发出的.清香,听着孩童不着调却很稚嫩的歌声,感受着凉凉的清风,谈着生活中的趣事。再时不时地轻抿一口茶水,甘甜的滋味回味无穷。眨眼间,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孝义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60多岁的爷爷身体一向健朗,却在一夜之间中风。
得知此事后,爸爸和伯伯都放下工作将爷爷送往医院,每天还送爷爷去针炙。他们轮流照顾爷爷直至爷爷有所好转并出院。但是病魔使爷爷走路像喝醉了酒一样横冲直撞,爸爸用热毛巾为爷爷一遍又一遍擦腿并且用手为爷爷按摩。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爷爷终于又健步如飞了。
勤俭
“呦,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淘米水不能就这么倒掉,这样多浪费啊!你看这还可以用来洗碗、浇花等等”。这就是我的奶奶,勤俭节约的奶奶。在奶奶眼里,什么东西都是宝。一个个没用的空饮料瓶,经奶奶的巧手改造,就能变成新的东西:笔筒、洒水器、迷你花瓶等。只要一有机会,奶奶就喜欢教育我们“只有勤来没有俭,好比有针没有线”,还会常常感慨“想想我小时候啊……”
这便是我家的家风,时刻影响着我的家风。
扬家风作文篇3
如果说,家庭是农田,那么孩子就是农田中的一颗小苗,家风就是雨,只有雨的滋润,小苗才会健康成长,只有良好的家风,孩子才会养成好习惯。家风,帮助着我成长。
在家里,父母经常教育我如何做人。例如:礼貌善良虚心诚实宽容,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他们还教育我,礼表仪态一定要好,如:衣着整齐,见到别人问声好等。记得那一次,为了得到一个好玩的小皮球,我和朋友打起架来了,谁也不让谁。父亲走过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做人要宽宏大量啊!这样才是个好孩子。”父亲的话深深地教育了我,从此以后,我牢记于心。
爷爷经常也对我说:“孩子呀,现在的生活多美好呀!我们一定要珍惜它。平常生活中,要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珍惜粮食,还要尊老爱幼,见到老人扶一扶,见到需要帮助的幼儿帮一帮。”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正在用行动教育着我。
这些文明家风一直伴随着我,并帮助着我成长,它让我养成了好习惯,好品质,乐于助人,拾金不昧,诚实,尊老爱幼……这些都与长辈平时的教育有着亲密关系。是的,一个中国人,就必须有着良好的文明家风。
树立端正的家风,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家风,也正是成长道路上的基础,这正如y一句名言:“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基础性教育,良好的家风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石。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是祖辈、父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下一辈的成长。”文明家风助我成长!
扬家风作文篇4
何谓家训?何谓家风?当有人这样问你时,你会怎样回答?随着年代的变化,生活环境越来越好,许多人早已将家训家风抛之于脑后,并不做到,甚至连自己家的家训家风都不知道是什么。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更要做得好,名副其实才能使众人信服。
家庭是圃,我们就是圃中的小苗,茁壮成长,家训家风就如同养料浇灌着我们,给我们营养。没有养料的树苗,虽然照样成长,却无法成为顶天立地的大树。我们亦是如此,在家训家风的熏陶下长大,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我们家的家训主要有:孝敬长辈,严于律己,知足常乐,顺其自然,表里如一,在于诚善,在于忘我,少为私心杂念打主意,不强求硬取不属于我的东西。
小时候,我挺不懂事。记得那一次的中午,我开开心心地奔向饭桌,抓起一个鸡腿就往嘴里放。妈妈见了,叫我放下鸡腿,她说,一是因为长辈还没上桌,这样没大没小;二是因为这样极其不雅观……妈妈话未说完,我便生气的把鸡腿往地上一扔,大喊大叫:“不吃就不吃,谁稀罕!”那边妈妈还在苦口婆心的劝我,我却已经大步向卧室走去,甩上了门,嘭地一声响起,全家人都朝我这望,我听到妈妈在背后叹了口气。到了吃饭时,大人们叫了我许久,我才慢悠悠、面无表情地逛到了饭桌前,坐下环顾一圈,翻了翻菜,便开始不停抱怨着:“这个菜没味道;还有这个,咸死了;这两种菜配在一起,怎么吃啊?一种好吃的都没有……”边说还边拿着筷子,将饭戳得烂烂的,将菜夹起又放下。爸爸看不下去了,大声呵斥我说:“闹够没有,你是玩饭还是吃饭?自己不吃不要影响大家的食欲,下桌去!在以前,这样是犯了家法的,懂吗?”爸爸生气极了,又顺手给了我个巴掌。这样一来,我便更加变本加厉了,哭着闹着;“我就是玩,就是玩,现在又不是以前了,还老是说以前的事,哼!”
等我不闹以后,妈妈把我拉到一旁,跟我说:“别吵了,你这样是浪费食物懂吗?妈妈也不说远的,在奶奶那一代就经常是吃不饱、穿不暖,你要珍惜现在的一切。朱子家训中有一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要知足常乐,还要懂得孝敬长辈,这是我们家的.家训,记明白了吗?”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妈妈又加了一句话:“对了,你那个吃剩的鸡腿,奶奶舍不得扔,冲了冲,替你吃掉了,要懂得节俭啊!”我感动极了,从此,我学会了孝敬长辈,节约粮食。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影响很有可能影响孩子们的一生,养成良好家风,极为重要。
家训家风伴我成长,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如果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正能量”,那么生活中便处处都是美好。让我们共同呼吁,共同传递正能量!
扬家风作文篇5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训,是指家庭或家族祖辈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浙江的家风、家训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既具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因,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字里行间无不折射出文明传承过程中的思想火花。看着手里的《浙江好家风》,想起暑假里参观过的郑义门和《郑氏规范》,不禁感慨不已!
?礼记》言治国、齐家、修身必先“先正其心”,郑氏家族即以“孝义”作为家族成员修身立德的核心内容。郑氏家族将儒家道德要求化入家族生活与经营之中,在生活实践中牢固树立家族成员“孝义忠信”道德信念,是经营自己家庭的人能够以家族治理理念经营治理国家,在执掌权利时自觉抵御权利的诱惑,防止毁身败家。郑义门历经几代相传,订下168条家规,违者严惩。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家规的作用是为了教育好后代,而不仅仅是为了让家人对家规产生畏惧情绪。我们家的家规是什么呢?主动向长辈问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捡到钱包等贵重物品必须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有娱乐时间;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不浪费粮食,不浪费水,不挑食挑穿;遇事情要与家人商量;知错就改,主动承认错误。妈妈经常教育我,少与他人比钱财、比阔气、比享受。多与他人比修养、比学识、比勤俭。从我做起,从家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当树立良好“家风”之典范。
扬家风作文篇6
家,给人以温暖。它是人们的唯一定所,是人们的避风港湾。但是,家要有家的样子,不能乱七八糟,没有规矩。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假如一个家庭,没有规则,只有溺爱与包庇,那请问这是一个家吗?家原本是一棵参天大树,是一座巍然耸立的大山,万一。他忽然倒了,塌了。请问,这是谁造成的?是我们。爸爸没有威严,妈妈全是溺爱,我们变成一个个蛮横无理的人。家这棵参天大树一倒,大山塌了,我们后悔了,懊恼了,可惜晚了。
我记得寒假临近过年时,电视上出现了一种许久未听过的新词“家风”。这一词是新闻联播上所播出的,他们派出记者,随机提问,“家风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家风,我认为是家里人的一种行为,是好是坏。我认为我家的家风是热情,爽快和执着,因为家中的每个成员都十分热情好客,遇到困难不退缩,说到做到,很少食言。
家教,我认为是家人的素质,是深是浅。家人假如不学习,将得不到知识,学不到文明。教育,是尤其重要的一点。从小,父母教育我们要认真做事,知错就改。现在老师教导我们分清黑白,认真做人,踏踏实实。将来,会是社会教育我们坚持不懈,守法牢记。每一天,我们都学到东西,学到知识,学会了文明,懂得了道理。
家训,我认为是家人的教训,是严是松。假如每个人都官官相护,隐藏事切,我认为就要使用杀手锏了。假如每个人都坦诚相待,大公无私,我认为规则没有必要了。家训,该用的时候,一定不能手下留情,不该时千万不要用,否则会铸成大错。
一个家,既要有令,也要有暖,二者不可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