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的读后感能够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捕捉到书籍的精髓,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书籍的主题与情感基调,以下是职场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家长陪读后感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家长陪读后感篇1
我开始因为没有读过好奇就翻了翻,内容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可能我与作者同为父母的缘故吧,读来很多地方都颇有同感,但更多的是受益良多,所以我建议所有身为父母的家长和老师都把这本名著作为必读书吧!
在我写感受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傅雷及其家庭成员:
傅雷——生于1908年4月7日,卒于1966年9月2日,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夏倍上校》、《幻灭》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及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朱梅馥——傅雷之妻,1913年2月20日出生于上海,卒于1966年9月2日,曾与丈夫整理并出版了《傅雷家书》。杨绛称其集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沙龙里的漂亮夫人、能干的主妇于一身。
家长陪读后感篇2
这个寒假我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本厚厚的《爱的教育》读完了。读了这本书,使我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啊!我认为这种关心、理解和帮助,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爱!里面有很多鲜活的人物,比如:讲义气的卡隆,高傲的诺琵斯,可怜的泼来可西,聪明的代洛西这些人物一直回荡在我的心中,也在《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演奏了一次次的交响曲!
卡隆个子很高,很强壮,而且乐于助人,是我最喜欢的人物。有一天早上,教室里乱哄哄的,几个小孩聚在一起,戏弄残疾的卖野菜人家的孩子克洛西。克洛西脸色苍白,不敢反抗,但是眼睛里充满了求饶。住手!卡隆走了进来,看到这情形,便大叫道。那些人不肯听,见克洛西可怜的样子,更来劲了!有的骂他是残疾人,有的学克洛西母亲挑菜担子的模样。克洛西忍无可忍,抓起身旁的墨水瓶,向那些人扔去,墨水瓶恰好打到了刚进来的老师胸前。
老师捡起墨水瓶,高声问道:是谁扔的?教室里一片安净。老师又提高嗓门问:到底是谁?忽然,卡隆站起来说:是我。绝不是你!这时,克洛西颤抖着站起来,说:他们欺负我,我才将墨水瓶扔了过去!老师找到了那几个小恶霸,狠狠的惩罚了他们。老师又走到卡隆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说:你很勇敢,你的精神是高尚的!
从这件事中,我想到了以前,碰见我家对门的老奶奶,拄着拐杖很艰难的爬楼梯,我当时很想上前搀扶她,又觉得不好意思,就低着头往前走,装做没有看见,也不知道人家是怎么想的,是不是从此将我看成一个坏孩子呢?总之,我这样是非常不礼貌的。想到这些,我非常的后悔,后悔我当时犹豫什么。我发现我的爱心突然间全都飞走了。现在我明白了,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尽力帮助,要乐于助人!今后,我要学会关爱他人。如果看见有同学摔倒了,就连忙扶起来;看见有人遇到困难,要及时帮助,我真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充满爱心!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苇维的一首歌在我耳畔响起,是呀,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人疼我、爱我、关心我、帮助我,我多么幸福呀!《爱的教育》这本书拉扯了我以前的回忆,让我懂得了人生的哲理,《爱的教育》真是一本好书啊!
家长陪读后感篇3
最近,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做最好的家长》。这本书虽说是家庭教育的书,但教育是相通的,我想这本书不仅适合于每一位家长,也适合于每一位老师。作为家长,每一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作为老师,每一个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是最优秀的。那么如何使他们达到最棒的,最优秀的呢?这本书李镇西老师结合女儿的成长、成才过程给我们家长、老师提供了一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实践。
教育要重视孩子习惯的培养。我们都知道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很显然,孩子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我想这里的习惯应该包括各种习惯,如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等等。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中,李老师强调学习时不能原谅自己的粗心,学习要有计划,善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树立紧迫的时间观念,善于归纳学习资料、乐于与他人交流学习等等。在劳动习惯的养成时,李老师从女儿上三年级时就让他为全家人洗碗,一直洗到高中,甚至女儿高考那几天晚饭后也坚持洗碗。
教育要重视孩子良好品质的培养。现在,我们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很多方面被忽视。而李老师注重孩子善良人格的塑造、坚强意志的磨练、宽广胸怀的拓展等。为此他要求孩子做个善良的人,以帮助别人为快乐,真诚地爱身边的人,要关心班集体,要为集体服务,要学会坚强等。
当然,关于家庭教育李老师这本书中还讲了很多,如教育要持之以恒,教育要重视家庭的熏陶,教育要给孩子快乐,教育要给孩子鼓励等等。我想只要我们每一位家长、每一位家长用心去读,用心践行,一定会收获斐然。
家长陪读后感篇4
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这是一直以来刘墉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一种描述。近日一直在读他的书,越来越发现,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着一位智慧的家长。撇开作家和画家的身份不说,单从他写给儿子的116封信,到他写给女儿的教育日记,才发现优秀孩子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却在一朝一夕之间的点点滴滴。作为父母,对孩子,你究竟了解多少?在汗颜的同时,也再次萌生一个强烈的愿望——我想做个好妈妈。
对于所有的父母来说,我们对孩子的愿望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功,希望孩子幸福。但关键问题是,我们能保证孩子同时拥有健康、快乐和成功吗?如果不能同时拥有的话,如果非要在这几个词中有所选择的话,我们该如何选择、如何排位?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从来就没有想过。我们总是把所有最美好的汇聚在一起,组成一个炫目的未来,放在那里,然后让孩子装上这些词语化成的梦想,背着沉甸甸的行囊上路。我们会不会想到,孩子在不断往前冲刺的过程中,可能还没有成功,就失去了快乐和健康。我们也没有想到,这些东西它们是要在不同的时段出现在人生当中。
就像刘墉自己所强调的,在这些浅白的文字背后,都有着理论的背景。当我们不断提醒孩子要努力读书,要勤奋学习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真正的成长动力来自于内在的愿望和要求?当我们不能一辈子给孩子提醒下去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让孩子保持持续的动力?我们都知道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我们是否这道这个良好的习惯应该如何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细小的目标,不断实现、不断巩固,最后成为孩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我们是否知道帮助孩子树立各个阶段的目标并形成强大的自律能力是孩子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路径?
对每一个人来说,做父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做优秀的父母却是一件需要经过不断学习和反思才能做好的事情。我又想起那句话,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家长综合素质的竞争。反观我们自己,再看看周围的朋友,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今天家长们的心态的话,我想,那就是——焦虑。看着别人的孩子,想着自己的孩子,对现实,也对未来。但焦虑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为了不再焦虑,我想,放松心态,面对现实,我们来关注过程中的每一天,拥有了高质量的每一天,也许就拥有了一个高质量的未来。
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看了这几段文字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班那么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在家表现的怎么样?有没有惹父母生气?在寒假第一天的校讯通发短信中我是这样发的:家长朋友们!今天是寒假的第一天,请您轻轻地把孩子叫醒好吗?也许他会赖床,也许他一定会疯玩一把。不过我们要试着习惯哦!因为放假的孩子就会松懈!你可以问问他,他的作业准备怎么办呢?是他自己定计划或你给他定计划都可以,一定要贴出来,给他以动力,试一试吧!我真的会担心我的可爱的孩子们在寒假的第一天被父母叫醒,寒假的第一天被父母责骂光会跑着玩。孩子毕竟是孩子,长时间不见了会想他,见的时间长了会烦他,因为他的种种天性被您误认为了缺点,咳!爱孩子不轻言说爱,这是我们好多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都做出来了,可孩子在家中享受惯了您的爱怎么会服从于您的责罚呢!找他谈一谈,和他成为好朋友!让我们一起试一试吧!让我们的孩子主动开口说:爸爸妈妈我想给你说一件我今天很开心或很难过的事。这样我们岂不更好的了解孩子,并在适当的时候教育他了吗!
家长陪读后感篇5
人们常说:母爱如水。是啊!母亲犹如天上那一朵朵洁白的云,下出颗颗水滴,滋润着我们这颗未发芽的种子,有了母亲水一般的呵护,才会有发芽、长叶、变大、开花、结果,才会有未来的美好生活;是啊!正如文章中的母亲一样,每一次家长会,老师都是说的坏一方面,可当孩子问起时,母亲忍住心中的伤心,用另一方面的说法来告诉儿子,但在初中那一次,虽然还不算好消息,但对于有些失望,极度伤心的母亲那算是一个好消息,每一次另一方面的说法,总会在儿子的背后再加一份动力;是啊!
哪个母亲对自己的儿女不是好心呢?有的很细心,会常常帮到孩子,有的比较粗心,但也是好心,虽然有时候做错了,引来孩子的训斥,当时,一声对不起,让人寒心!有的刀子嘴豆腐心,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但只有是为你好。不会有豆腐嘴刀子心,哪有母亲不为孩子好的!是啊!从一声别饿着,要认真。从一个动作,小时候,睡觉时母亲总会轻轻地拍着你。从一个关心,夹一块肉,都能看出母亲对你的爱,有的人会认为是理所当然,她愿意。是啊!她是为了自己的儿女,才劳苦费心,多一丝银发,难道你看不出这些无微不至,来来去匆匆的母爱吗?就在我生活中,有许多妈妈的爱伴随着我成长。那个炎热的夜晚,我在烦躁的心情中不知不觉睡着了,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在我旁边拿着我最喜欢的小扇子,为我拂过一阵凉爽、安心的微风,让我一直沉浸在甜美的睡梦中,而她的睡衣早已湿透,她的脸上没有一丝愁眉,而是看着我熟睡的样子。此时,装睡看见了这情景的我,心里一阵酸楚。
顿时想到平日里,我与妈妈斗嘴的回忆。后来心中还恨着妈妈,现在我有些惭愧了。这些无微不至的举动,难道你们没想过吗?不!是你们平日忽视罢了!是你们没有觉察罢了!今日。我终于明白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深一层的寓意,不是曾背过的原意,而是:只要你一切都好,你的母亲难道不为你高兴吗?不就是报答了那春天的阳光母亲的恩吗?
家长陪读后感篇6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是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则是幼儿园和家庭合作共育的桥梁。
?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和参考,从我们在与家长沟通中会出现的误区、表现、目标,沟通时的心理反应,与不同类型、性格、从业背景、不同年级幼儿的家长沟通到与有特殊需求的幼儿、难以沟通的家长和与家长沟通的途径这方方面面的家长都考虑到了并且有为之匹配的方法,加之以详实的案例,给了我在家长沟通方面很好的参考素材。
书中提到的与家长沟通越位的表现也让我印象深刻。我记得在我刚来到一心童的时候,靳秀姐给我们上过一堂关于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课,其中也提到我们在与人沟通时要保持合适的距离,这样的沟通才会更加礼貌和文明。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适宜采取46—122厘米的个人距离,以至少不让对方感觉到自己说话时的呼吸为宜。现在和家长沟通的还不是很多,我在与别人沟通时可能有时会没有注意这种小细节,但是细节往往是体现一个人个人素质的时候,所以我们在沟通的时候应更加注意细节,这样才能和家长有效沟通。
在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中首因效应和投射效应是我们老师应该多加注意的。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老师在与家长初次沟通时,家长关心的可能不是老师说了什么而是老师说话的态度,他们会观察老师是否亲切,是否受孩子喜欢。这个第一印象常常被人们优先加工,先入为主地半段一个人,进而形成难忘的记忆。想象我们自己也是这样啊,常常会根据第一印象在心理给别人一个评分,作为日后的参考。首因效应对家长的影响也是尤为明显的,我在实习的时候,一个家长特别喜欢小班的主班李老师,常常和老师聊天,也和别的家长说李老师是个关心孩子的好老师。有一次那位家长的孩子的头上在幼儿园不小心磕了一块皮,李老师细心解释之后,家长也能特别理解老师的工作。所以老师要积极发挥首因效应的作用,主动想办法给家长们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外部世界的人、事、物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心理。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其实这不仅是在与家长沟通中我们常有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不自觉的“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比如自己喜欢吃花菜,可能在招待客人时就会做一盘花菜,让客人吃花菜,客人不吃你心理就会觉得他辜负了你一片心意,可是你想过客人喜欢吃花菜吗?客人对花菜过敏吗?这些都是我们生活在红的小事,却时时刻刻体现着投射效应。在与家长沟通时更要注意自己的想法是否强加于家长,对自己的经验不要过度自信,在对家长提建议时要考虑到家长是否会产生压力,一视同仁的对待所有家长,多多换位思考,这样我相信与家长的沟通就会更加顺畅。
不管是首因效应还是投射效应,作为老师我们想要达到的结果是得到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成为家庭和学堂之间良好的桥梁。
家长陪读后感篇7
在我美好的青春里,有幸读到了史铁生的书,朴实无华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蕴绵长的哲思,让每一位读者的内心宁静却感动。
?我与地坛》这本书记载了史铁生的一生,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一个纯粹的作家,摇着轮椅在地坛公园留下了倾诉与感悟,更是激起每一位读者对生命的最深沉思考。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出了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我很喜欢其中的一句话:“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命运在他最轻狂的年纪夺去了他的双腿,但他仍志气尚存,这又是多少人能做到的?黑暗使他更加珍惜光明,挫折使他更加珍惜生命,他用笑容去迎接未来的每一天!
沧海变成桑田,青丝变成白发。史铁生的母亲何时生了白发?或许是沉浸在病痛中的史铁生也没大注意。又是何时,母亲在园中寻找时眼睛变得昏黄?又或是在秋天北海的菊花丛中?当史铁生明白“好好活儿”的时候,母亲去世了。猛然间,生活变了,没有了母亲的寻找,失去了母亲的守护,
他懊悔了,才意识到亲情是多么可贵,才理解了母亲的坚忍与伟大,于是更加坚强地面对人生,正视自己的一切!
我时常盯着自己的双腿,想:要是某一天,我也失去了双腿,会不会像史铁生一样坚强?答案是:不会。“若是这条路不能在用腿去躺,便用笔去找”。我无法想象,他怎能如此坦荡地回望“生”的事实,又如此磊落的面对“死”的结果。他的文字似水,虽静如明镜,亦可惊涛骇浪。
尽管他坐在轮椅里,但他的精神却站起来;虽然他瘦弱如斯,但他的人格却足够顶天,足够立地,足够支撑起许多精神荒芜人的天地。
岁月更迭,几经流转,地坛已不仅仅是地坛,那是作者重生的地方,是怀念母亲的寄托。作者把自己写进了地坛,让五百年历史成了他盎然生命的背景,从此他将与它一起担承风雨,期盼彩虹!
家长陪读后感篇8
非常幸运读到《父母课堂》。我一直认为,每个孩子来到我们身边,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好礼物。但为人父母本能的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与孩子一起生活,将他们养育成人,是一个极富挑战性、极易让人筋疲力尽的过程,仅仅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每一个孩子所有的母亲都是好母亲,但与孩子共同成长则更需要智慧和耐力,并且需要具有阳光和开放的心态。
首先通过书中无数家长教育的心得体会让我看到优秀的孩子之所以让老师省心,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细节注重对孩子优良品格的`培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注重孩子的情商教育和素质教育,最终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变得并非对立与矛盾。这一点,很值得广大教师与家长研读与思索。
其次学习到在父母的言传身教和默默的陪伴下,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会延续和拓展,会伴随孩子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最终走向社会,会终身受益。从孩子无意识地学、去做,到孩子有意识地去学、去做,这就是孩子自我成长的标志。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教育不仅仅是大道理,而是把父母的爱化为涓涓细流,时刻滋润孩子成长的心田,与孩子合拍。
我们常常学的: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老师,超越老师;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父母,超越父母!在功利社会,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我们不要联手折磨我们的孩子,而应该积极和老师们一起,用心陪伴孩子,启迪孩子低头奋斗的智慧,培养孩子抬头看天的情怀,塑造孩子阳光开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