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工作队工作报告7篇

来源:职场范文网 时间:2024-07-22 13:01:34

为了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我们需要将工作报告写完善,当工作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你先把之前的工作报告写好,以下是职场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工作报告7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工作队工作报告7篇

乡村振兴工作队工作报告篇1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6至8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青带领由农业农村工委人员、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先后深入6个乡镇(街道),实地视察部分乡村振兴示范带及其建设项目。召集10个相关部门和东、中、西片12个乡镇(街道)及部分村干部、农业产业带头人进行座谈交流,台风“利奇马”过后又走访了两家农业企业,广泛收集我市乡村振兴工作情况以及对该项工作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自去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成立由50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和7个专项工作组,出台五年实施意见,召开千人大会,保障资金要素,部门乡镇联动推进,以精品示范带打造和生态休闲产业带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示范带建设有序推进。编制完成12条示范带规划并分期实施,突出抓好24个产业带项目建设,截止8月底共完成投资11·75亿元。其中,雁山溪谷·秀丽田园示范带在去年通过温州市考核验收,山水雁楠等5条示范带建设进展顺利。二是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市政府启动了我市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乐耕清耘”的培育工作,铁皮石斛、茶叶、笋竹、花卉苗木、中药材等主导特色农业在各示范带得到蓬勃发展,雁荡山铁皮石斛成功亮相北京世园会;成功打造了下山头石斛田园综合体项目,大荆镇被列入20xx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三是生态环境显著改善。300多个村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共创成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个、特色精品村14个、达标村161个,温州美丽乡村标杆乡镇2个、样板村3个。四是农村改革全面深入。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培育了6家温州“三位一体”典型合作组织,建立了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并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制度。五是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坚持“项目为王”,依托“党建联盟”,多渠道推进村集体增收,去年和今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分别增长21·26%和21·67%。去年,示范带吸引游客30万人次,旅游消费6000万元。同时,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多措并举,深入开展扶贫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对示范带建设认识存在偏差。目前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覆盖到的乡村较少且大部分位于乐清东部,面上其他乡村有失落感。不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不足,等靠要思想较严重。示范带普遍依靠财政资金支持,社会资本占比较低,乡村主体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示范带项目重建设轻管护现象比较突出,而且受土地指标限制,租地建设情况较为普遍,后续维护资金压力较大。

(二)农村产业仍然不大不强。一是缺少大而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三产融合程度低。除铁皮石斛等少数产业外,各类农业主体大都仍处于低小散状态。农业种养加、农业+旅游+文化、森林康养服务、互联网+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二是产业发展缺少资金支撑。不少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村办公楼或者旧厂房出租,持续增收渠道少;一些山老区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自我造血功能低下,工商资本进入受区位因素、土地指标等限制较大。三是农业抗风险能力低,超强台风“利奇马”给灾区种养业造成重创(全市合计直接经济损失35·3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17·12亿元),非洲猪瘟使养猪业伤筋动骨。

(三)农村环境提升还需持续发力。一是规划引领不够。乡村规划操作性不强,村居规模化调整之后,规划修编未及时跟上。二是美丽乡村创建氛围不浓。美丽乡村建设进度偏慢,创成覆盖率较低。三是农村环境整治还需提升。乡镇街道建城区之外的一些村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工程缺乏专业指导,工程质量难以保障。

此外,调研中反映较多的还有:农村人才严重缺乏,农技服务队伍力量薄弱;农村文化礼堂管理运行不到位,常态化活动难以持续。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是在干部配备管理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要配齐配强乡镇干部,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快乡村年轻干部的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在要素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资金投入、用地配置、金融支持等政策要素都要向“三农”倾斜。特别是对调研中反映较多的农村产业用地需求问题,建议进行专项调查、认真研究。对一些农业临时设施的搭建、自产自销农产品加工展销用地应尽量放宽政策。还应出台一些有吸引力的,支持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工商资本下乡的配套政策,并持续发力。三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农业农村。在农业保险、农村交通、饮水住房安全、养老服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加快补齐短板、完善提高;继续深入做好村集体经济消薄防滑、低收入农户脱贫防贫减贫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尤其是“利奇马”台风造成的惨重损失呼唤我们必须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品种范围,加大参保的财政补助力度。保险公司要提高保额,降低保险费率,并合理及时足额理赔,切实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乡村振兴的信心。

(二)进一步加强示范引领推进全面振兴。示范带建设应尽量覆盖到更多的乡镇街道和村居,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如虹桥等几大集镇要设带设点,中雁绿道示范带可以延伸到城北秦垟。未覆盖到的地方,要深入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的政策和示范带成果,增强乡村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自然禀赋和区位条件设计振兴目标。乡镇街道要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筹措资金,广泛发动社会资本参与,打造自己的示范带、示范点。有关部门要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整合资金,联动配合,聚焦发力,把示范带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美丽风景线,努力实现以点带面、由线到片的全面振兴。

(三)进一步引导农村产业做大做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各级政府要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农村产业振兴。一是重点扶持优势产业。注重品牌带动,大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国家和省级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并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高,避免无序竞争。二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由简单的种养殖模式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并拉长产业链,增强农村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森林康养、特色民宿经济等,加快培育新业态。三是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引入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我市建立相关科研基地。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全、示范带动强的现代化乡村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发展平台。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和农村要素配置改革,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开展经营合作,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一村一品”,带动农民增收。

(四)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全域美”。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结合村(社区)规模调整和新一轮国土规划调整,及时修编村庄规划,在建设用地等方面为乡村振兴预留发展空间。按照市域乡村规划确定的特色村、重点村、一般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分类建设,引导村庄个性发展。二是继续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巩固提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深入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认真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特别是建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终端设施;继续抓好截污纳管扫尾工作,加快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拆除一些难以改造提升的公厕,可采用嵌入式公厕替换。广泛开展“一村万树”、农家庭院绿化美化等,不断增强农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重视农村环境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后期维护问题。要加强对农村建设工程监管,积极探索解决公用设施后续维护资金来源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或维护跟不上而影响使用、造成浪费。同时,示范带建设、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人才、文化和组织振兴的支撑。农村本土人才、职业农民的培育,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也要不断加强,同步推进。

乡村振兴工作队工作报告篇2

根据区委确定的“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国土分局立足自身职能,根据区委《20xx年xx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计划》的安排部署,立即行动,落实责任和研究制定措施,大力开展了乡村振兴工作。

一、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规划引领,超前安排。按照调整完善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重点围绕土地整治和特色农业,加强了对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和时序的管控。

二是实施“土地整治+”惠农工程。发挥土地整治的平台性、综合性作用,规划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改善项目区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打造田园综合体,让农民在土地整治中受益。

(1)黄旗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完成,新打机井37眼、输水管道22246米、出水口509个、排气阀门井36个、泄水井36个、排水沟22670米、过路管涵15座、桥涵2座、闸房36座、变配电室1座、低压电缆14213米、塔杆组立架线300米、变压器1台、过路顶管69米、修建硬化路18961米、标志牌2座。该项目已完成区级初验,正准备市级评审。

(2)去年已完成的12个土地整治项目共新增耕地1077.05亩,其中4个项目新增占补平衡指标500.6565亩,已完成省厅内业报备入库,正在进行外业核查。8个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76.39亩,正进行报备入库。(主要用于北斗科技园、老龄产业园、中基食品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帅天科技等园区用地)

(3)20xx年度共实施16个土地整治项目,拟新增耕地1434亩,涉及5个街道及发展区。其中11个小项目已经区政府批复,7个项目开始施工,1个项目完成施工,1个项目需重新招标,2个项目正安排前期工作;

1个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与预算;

4个项目已论证通过。

三是科学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市国土资源局下达20xx年土地利用计划后,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在安排时积极向农村倾斜,主要用于农村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根据坊子实际科学安排确定了拟征收的相关地块,其中用于九龙街道下房社区8.2亩、坊安街道葫芦埠社区6.93亩、辛冬棚户区安置用地56.56亩、坊安西曹庄机械加工项目15.8亩。

四是加快推进征地供地力度,做好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村生态宜居的土地保障。按照棚户区改造进度要求,加快棚户区改造的征地和供地。召开专门会议予以安排部署,突击决战,确保了凤凰辛冬片区、柳沟棚改片区等18个拆旧村庄土地征收报批进度,棚户区改造安置供地5宗,面积444.6915亩,成交价款6.6803亿元,确保了村民安置的顺利落地。在供地政策上打破工业用地低于15亩的不予供地的限制。今年在智能装备园供应低于15亩的地块3宗,坊安街道供地2宗。

五是积极推进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基础上,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从人员、设备、资金上全力支持不动产登记网点向基层延伸,目前九龙街道已经具备受理登记条件。其他镇街正在积极筹备中。

六是扎实推进第三次国土调查。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查清街道、村庄内部商服、工业、仓储、住宅等地类的土地利用状况。汇总形成各类自然资源数据,开展综合分析,为农村规划、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今年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坊子区第三次国土调查的通知》、成立了区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开展了第三次土地调查宣传月活动,适时开展坊子区第三次国土调查作业队伍招标工作。

二、下步工作打算

在振兴乡村战略方面,下步我们拟有效运用以下政策措施:

1.因地制宜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对具有资源优势和突出特色的村庄,统筹城乡规模,因地制宜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与住建部门村庄规划衔接,优化村庄布局,强化用途管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适时启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预留5%的建设用地规模,扩大乡村振兴用地空间。

2.加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优先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鼓励利用村庄集体存量建设用地,对急需落地的重点项目,实行评估认定制度,纳入优先预支计划指标范围,给予重点保障。

3.深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优先保障农民权益。按照比例探索建立新增计划指标、增减挂钩节余指标配比使用制度。积极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增减挂钩,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提升项目质量。

乡村振兴工作队工作报告篇3

我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实现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以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农牧业提质增效、农村牧区文明进步、农牧民增收致富。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展情况

制定出台了xx市《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乌党办〔20xx〕1号),起草了《xx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xx年)》,调整成立了xx市市委农村牧区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具体任务。同时,全市成立了六个专项推进组,明确各个小组的牵头单位、工作职责等,市农牧业局作为牵头单位承担综合协调和产业振兴推进具体任务,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一)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特色现代农牧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把培育和做强做大龙头企业作为引领特色农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大力培植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集宁区雪原乳业有限公司、内蒙古赛诺种羊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中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农牧业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了一批农牧民合作社,全市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为支撑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大力推进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目前,我市农牧民合作社有6346家,培育自治区级农牧民合作示范社62家、市级农牧民合作示范社230家;

家庭农牧场333家,其中:家庭农场111家、家庭牧场222家。三是积极打造现代特色农牧业品牌。“xx马铃薯”成功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燕麦种植面积增加到112万亩,被命名为“中国燕麦之都”。创建标准化示范牧场32个,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三品一标”认证和特色产品商标注册。“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243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9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4件。“四子王戈壁羊”入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丰镇市、商都县创建“国家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县”。

(二)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一是全面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x农村牧区生活垃圾难题,我市积极推广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镇)处理”模式,目前3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40%的村庄开展保洁,建设垃圾池8000多个、公厕2000多座。二是推动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建设“四好农村牧区路”255公里,99%的嘎查村通客运班车。全市已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全力实施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隆胜、七家营、红格尔等水库基本建成,安全饮水工程惠及3.7万农牧民。大力发展集中供水,全市农村牧区集中供水率82%和自来水普及率77%。三是加大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施化肥零增长、农药零增长、推进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深入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等行动。全力抓好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4.4%。农牧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控水、控肥、控药、控膜“四控”行动扎实开展。大力发展节水农牧业,改造喷灌圈16万亩。四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草原平均植被盖度明显提高,草原植被盖度34.5%,村庄绿化覆盖率26.3%。

(三)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一是突出抓好农村牧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积极引导农牧民注重家庭建设、家教传承和家风培育,形成了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开展了五届文明村镇创建示范活动,打造全国文明村镇8个、自治区级文明村镇7个、市级文明村镇74个,旗县级以上文明嘎查村和乡镇苏木占比为40.2%。二是深入实施各类文化科技惠民工程。通过开展“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卫生下乡”和“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拒绝邪教”等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和脱贫攻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三是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深化农村牧区殡葬改革,引导群众大力弘扬时代新风,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文化的侵蚀。全市87%以上的行政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妇女禁赌禁毒会”、“村民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

(四)以治理有效为基础,推动乡村和谐发展。一是健全村务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二是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脱贫攻坚等工作,推动了农村牧区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全面过硬。扎实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全面派驻第一书记,全市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活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三是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全市1321个嘎查村委会全部完成村级“厅室”(便民服务大厅、村“两委”办公室、精准扶贫室、党员活动室、文体娱乐室、卫生室、便民超市)改造升级。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借助“七五”普法,树立“用得上、听得懂、看得见、信得过”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老党员、老干部的作用,建立常驻农村牧区的普法宣传员队伍,为幸福美丽新农村牧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有村规民约的嘎查村占比达到61%。建立健全基层司法调解等纠纷调处机制,基层矛盾纠纷逐年减少,上访案件发生率逐年下降,全市社会公共安全感和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四是建设平安和谐乡村。大力推进农村牧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牧区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全市乡村治安环境实现了进一步好转。

(五)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一是大力促进农牧民增收。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就业创业促进工作方案》,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农牧民增收主渠道,大力推进农牧民工就业创业,全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促进全市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今年全市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37.7万人次。二是全力推进农村牧区牧区人才工作,培养市级科技特派员170人、职业农牧民4648人,农牧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能人大户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三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最大民生工程来抓,5.89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9%,丰镇市退出自治区贫困县行列,凉城县、察右后旗符合退出条件。建成脱贫车间70个,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全部并网发电,1321个嘎查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清零,产业扶贫惠及11.2万贫困人口。四是加强农村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时适度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快农村牧区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做到了农村牧区贫困人员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全力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一是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链条短,精深水平低,生猪、肉牛、肉羊当地屠宰加工比例不足10%。农牧民合作社、家庭牧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占全区的4.8%。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销售渠道不畅,品牌少。种养结构不合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二是财政投入不足,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多数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自有资金不足,财政支持现代农牧业的资金有限,投入的农牧业项目少,农牧业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担保难、时间短、额度小,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以扩大经营规模。三是面临的环境问题较严重,生态治理的任务较艰巨。四子王旗、察右后旗、北部牧区水资源缺乏,基础条件落后,自然灾害频繁。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任务艰巨。耕地污染较重、地下水过度超采,草牧场退化、沙化问题突出。四是乡村治理体系不健全,乡风文明建设有待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薄弱,农牧区道德规范、公序良俗失效现象增多,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加强。部分村民的自治意识、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强。部分农村牧区存在娱乐活动单一、文化阵地建设滞后、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还有不小差距。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精神鼓励机制、物质激励机制、制度策励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五是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薄弱。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同全区平均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嘎查村空心化、农牧户空巢化、农牧民老龄化问题加剧。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培育和培训力度不够,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思维意识不强,发展的大局观念不强,发展的长远眼光不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认真按照自治区的具体部署,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取得实效。

(一)围绕“产业兴旺”要求,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培育主导产品。根据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围绕培育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农牧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及时出台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二是促进农村牧区牧区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工程、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培育工程,开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稳步实施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工程、农商互联工程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牧区综合示范工程。重点抓好商都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四子王旗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支持土牧尔台镇、朝阳镇、乌素图镇等农牧业强镇纳入国家产业兴村强县示范行动范围。积极开展返乡下乡创业行动,争创自治区级农牧区双创示范园区(基地)。三是大力展特色农牧业产业。坚持“稳粮、优经、扩饲”,扩大马铃薯、冷凉蔬菜、杂粮杂豆等特色种植规模,打造全国优质种薯黄金产区、燕麦主产区、重要的冷凉蔬菜基地。四是建立农村牧区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以县乡为主体,建立以土地流转(农村牧区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为重点的农村牧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牧区产权交易)管理服务中心,实现三级流转服务机构和流转信息平台全覆盖,实现农村牧区资源高效配置。五是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基础,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拉长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和利益链接。

(二)围绕“生态宜居”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力度,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一是加快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乡村建设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加快农村牧区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继续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二是打造生态优美的乡村环境。实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要抓好规划引领和试点先行。以农村牧区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确定一定数量的示范村、示范户。同时,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全面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奖补政策,严格执行禁牧、草畜平衡等制度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加强草原生态修复保护。三是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培育田园综合体等现代农牧业新模式,着力推进农牧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特色小镇、乡村民宿、牧人之家、康养基地。积极引导群众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观光旅游、农牧业采摘、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让旅游产业成为我市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引擎。

(三)围绕“乡风文明”要求,深入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乡村落地生根。一是加强农村牧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理论学习。依托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学习讲堂”,组建“新时代讲习团”和“草原学习轻骑兵”队伍,结合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建立覆盖苏木乡镇、嘎查村的网上“学习讲堂”微信群,推送“每天一句”“学习微视频”等网上理论学习产品,提高群众知晓度认同度。二是弘扬农村牧区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指导各地科学策划、组织开展节事活动,打造乡村文化名片,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风、一村一韵”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着力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苏木乡镇、嘎查村两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到x年,实现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覆盖,达标率达到95%以上。继续推动苏木乡镇文化站、嘎查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苏木乡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嘎查村综合性文化服务站建筑面积不低于120平方米。

(四)围绕“治理有效”要求,打牢基层基础,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一是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发挥其带头人的引领作用。选派第一书记到村党组织,提升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加强执纪监督,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牧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二是加强农村牧区法治建设。推进农村牧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开展平安乡村创建行动,严厉打击“村霸”、宗族恶势力等农村牧区牧区黑恶势力。大力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将政府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大农村牧区普法力度,提高农牧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牧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健全农村牧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牧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三是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深入挖掘和深入宣传本县乡村人物的道德模范,发挥其激励和模范作用,引导农牧民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牧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并通过司法途径着力调解村与村之间、邻里之间、家庭之间的关系,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到x年,实现有村规民约的嘎查村占比达到95%。

(五)围绕“生活富裕”要求,加强改革创新力度,增强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活力。一是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推进现代特色农牧业示范区建设,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加强“互联网+”在农牧业生产上的应用,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农牧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农产品,促进特色产业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二是强化产业扶贫。按照优势特色产业规划、产业扶持范围、“菜单式”扶贫项目补贴目录标准进行全面梳理,采取科学划分类别,因户施策,“量身定做”针对性强的产业扶持措施,建立各类扶持措施档案。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工作,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项目实施及补贴资金支出进度。完善贫困户和龙头企业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人口产业全覆盖。三是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健全覆盖旗县市、苏木乡镇、嘎查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和打造一批劳务品牌。精心组织开展“引家乡人、建家乡”,通过加强产业建设,辐射带动更多的农牧民增收致富,增强农牧业农村牧区活力,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乡村振兴工作队工作报告篇4

xx乡是行政区划调整由原xx乡和xx乡合并而成,在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乡人大监督和支持下,我们团结和依靠全乡人民,重塑xx发展版图,响亮提出“美丽羌乡·生态xx”发展定位,融合聚力、开拓创新、锚定方向、打牢基础,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为我乡乡村振兴奠定牢固的基础,现将我乡乡村振兴特色亮点总结如下。

一、经济发展空前活跃

(一)农业经济稳步提升。全乡新建苔子茶、皇帝庙等村茶叶种植示范基地2个、茶叶初加工厂3个、手工制茶工作室及体验培训室1个、茶园观光长廊2处,改良新式茶园3000余亩,新栽良种无性系茶树45万株,茶叶年产量超过7万斤,“古羌红贯”“古羌香芽”两个茶叶品牌喜获“国际博览会金奖”;着力打造羌民族传统食材村,新发展林埝、民权、茶马、九龙谷、清溪等村的高山生态缓季节蔬菜700余亩、樱桃200亩、优质魔芋1800余亩、花椒种植300亩、黄连种植600亩、青梅种植500亩;西羌黄牛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年出栏西羌黄牛超800头;“xx四宝”—土鸡、腊肉、豆腐干、土蜂蜜品牌逐渐响亮。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6个,培养高素质农民400余人次,规范流转土地93.2亩。

(二)乡村旅游热点纷呈。与xx旅游开发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总投入1100余万元,建成集休闲养生、嬉水游玩、美食品鉴、漂流游乐于一体的xx风情谷旅游综合体,并成功举办两届“xx嬉水纳”活动,解决本地就业200余人,带动周边群众通过农产品销售、住宿、餐饮等实现多渠道增收。瓦壶沟村“一半壶缘”民宿从20xx年xx月签订协议,经过两年左右筹备、建设工作,迎来试营业,刷新了游客对xx民宿的认知,品牌认可度和影响力正逐步提升,更为宝贵的是,瓦壶沟村为农文旅融合、整村开发探索了一条路径。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一)交通基础设施加速成网。争取并实施旅资产路建设、村组道路建设、通村公路安保工程、道路加宽、水毁道路及堡坎修复、入户路建设等项目,硬化路通到了群众家门口,这是五年前群众不敢想象的变化。“主动脉”——s313和大多数村组道路的通达性经历了去年洪灾的考验,串联平武旅游资源的锁桂路即将贯通,通往九龙谷、瓦壶沟的旅资路结束了xx不通油路的历史。

(二)电力、通讯等条件逐步改善。xx场镇100余户将淘汰老化电路,使用新型配电箱。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用电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新建通信基站3个,全乡基本实现网络全覆盖,通信难问题得到大幅度改善。xx社区污水处理池改造升级,生态环保理念在山区扎根落地。

三、改革开放硕果累累

(一)重大改革落地见效。坚决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和县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各项任务;扎实稳妥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建制村减少5个,减幅38.5%,全乡整体布局更优、效能更高、要素配置更集中。社会体制、农业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接续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二)对外开放成果丰硕。围绕“美丽羌乡·生态xx”的发展定位,主动对外联系xx天农生态、瑞丰中升、欣瑞商贸、烟雨溪民等多家企业到乡返乡进行实地考察洽谈,民宿开发、水上漂流、生态黑猪养殖等项目落地建成,为全乡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牢牢守护安全底线。打好疫情防控持久战,精细化、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截至目前,本乡内接种第一剂疫苗人数达到2489人,第二针疫苗接种2412人,实现了新冠疫情零传播、零感染、零病例,现正在组织开展加强针疫苗接种工作。面对百年难遇的xx月中旬特大暴雨洪涝地质灾害严峻汛情,我们科学研判、周密部署,全力打好防汛减灾硬仗,做好紧急避险和临时转移安置,做到应转尽转,应撤尽撤,千方百计做好群众安置工作,实现因灾零伤亡。面对高发频发的地质灾害,我们积极行动,全力防控,在全乡16个点位均设置地灾监测员,全力对上争取地灾治理项目,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持续加强地灾治理防护,筑牢防灾减灾的“钢铁堤坝”。

五、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一)科学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强化干部政治理论、现代经济、社会管理、科技法律等知识学习,努力打造一支善学善用、真学真用的干部队伍。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竖牢服务意识。完善《村社干部管理办法》,健全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

(二)服务群众更加优质高效。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结合“大走访、大调研、大排查”“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同时,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共建和谐美丽新农村。

乡村振兴工作队工作报告篇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部署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而乡风是一个由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和文化习性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是人们精神家园的底色。透过乡风,人们往往可以感知当地百姓的思想修养,道德素质和文化品味。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今年以来,区妇联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走访群众、开展寻找最美家庭、美化庭院(阳台)等活动,对全区乡风文明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1、村民法律意识逐步加强,乡村社会治安形势较好。特别是通过近年来争创安全社区、扫黑除恶、七五普法等行动,村民遇事靠法的行为更多了。各镇村治安形势逐年好转。

2、有文化娱乐的平台和载体。各村均有读报亭、宣传栏,有的村还有文化广场、党群服务中心、妇女儿童之家、日间照料中心,各村都有由妇女为主体建成的广场舞队伍。文明风气日渐浓厚。

3、正能量、家风家训引导村民树立正确价值观。各村每年评选出本村的好公婆好儿媳、最美家庭、助人为乐先进个人等,搜集党员、群众家风家训,共产党员一句话承诺等,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良好的乡村风气形成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4、开展了受农民欢迎的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每年通过农口部门、人社部门、工会、妇联等部门开展各色各样的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帮助村民们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民生工程深入人心。诸如残疾人优抚政策、老年人优抚政策、贫困母亲、困境儿童等政策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拉近了党群距离。

6、城乡环境治理美化家园。每季度评选十佳十差,对乡村环境治理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环境优美的家庭越来越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群众主体作用有待发挥。作为乡风文明的主体,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一些不健康的乡风民俗、陈规陋习、生活方式还有市场、厕所、圈舍、河流、沟渠等卫生死角仍然存在;一些群众存在依赖思想,不主动想办法创造财富,而是万事找政府;群众的自我纠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作用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助人为乐、邻里守望、孝敬老人等传统美德仍然有待强化。

2、干部带动有待加强。重点人群作用发挥不明显,部门、镇(街)、村(居)干部模范引领不够。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以及丰富的内涵认识不足,认为乡风文明建设做起来见效慢,在实际工作中措施和力度都不够。

3、长效机制有待健全。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必不可少。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需层层传导,共建的合力需有效统筹,指标体系需逐步完善,先进经验需及时总结,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法可想、有标可对,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延伸宣传触角。村(居)、组干部与群众接触最多、影响最直接,要通过集中学习、外出参观等形式让最基层的村组干部深化认识、入脑入心;利用“坝坝会”广泛宣讲,散发宣传单、宣传车流动播放等接地气和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式深入发动群众。

二是扩大宣传范围。让在家的群众知道乡风文明是什么、怎么做,同时通过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去影响对家庭经济、决策有话语权的在外务工人员。

三是丰富宣传方式。充分利用每个村都有的广场舞队伍、关工委队伍等,宣传正能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组织以乡风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节目,借助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到各镇(街)展演。制作乡风文明专题片(宣传片),在公共汽车、市政led上滚动播放。

(二)进一步美化人居环境。

一是加强农村垃圾分类工作,让群众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发动群众参与河流、道路等公共区域垃圾的义务或有偿清理。三是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河道整治等工作,引导群众规范打造庭院、房屋周边景观,美化家庭居住环境,力争“一户一风景、一村一画卷”。

(三)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

一是区乡风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区乡风文明建设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督导考核。乡镇(街道)党(工)委切实担负领导责任,村(社区)党组织发挥主力军作用,市政、教委、妇联、卫计委、建委、环保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二是区委区政府与各成员单位、镇(街)党委政府与镇属单位、村(社)“两委”签订目标责任书,将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列为年度单项重点考核内容并加大考核权重。三是督查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优秀单位予以表彰,对重视不够、推动不力、效果不佳的单位采取书面通报、媒体曝光、责任追究等方式进行警示。

(四)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党员示范。通过设立“宣传发动岗”“文明劝导岗”“帮扶引导岗”等岗位,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二是巾帼示范。通过表彰“好媳妇”、“巾帼示范户”、“最美家庭主妇”等活动,激励女性在美化家庭环境、化解家庭矛盾、融洽邻里关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学生示范。通过征文、演讲、绘画比赛等活动,表彰“文明少年”“好习惯标兵”等,通过学生影响家庭。四是工作示范。通过表彰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工作突出、效果明显的工作人员和单位,激发干事激情。五是“村、组、户”示范。按一定比例开展“示范村—示范组—示范户”三级同建,表彰“最美庭院”“文明户”等,并在显眼处张贴公示评比结果,形成落地开花的局面。

(五)进一步倡导文明新风。

一是培育优良家风。广泛开展诚信、孝道、勤劳等教育,

建立健全评比奖励机制,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爱、老有所养。二是培育新乡贤文化。广泛挖掘本地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事迹,潜移默化影响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三是培育文明乡风。引导农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加大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整治农村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突出问题。促进“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的转变。利用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系列民间文化活动,传承和展示地方民俗文化,留住乡韵、记住乡愁。

乡村振兴工作队工作报告篇6

加入中心的大家庭已有1年多的时间,为做好本职工作我积极主动向同事学习,向领导请教,基本上很好地完成了领导和股室交办的各项业务。在中心内,时刻谨记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出勤,不做违反规定及有违中心形象的事。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就自己目前的情况而言,积极熟悉和掌握所在股室的业务,担起自己的职责,最重要的我是学会了怎样以一个平常心去对待任何事情,给自己重新定了位,树立了奋斗目标。在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爱与关怀中,我体会着成长的快乐和感动,用心收获着这份宝贵的人生财富。下面对我这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作一下总结:

一、信访工作

严格按照信访条例,及时处置各种电话、来人、网络信访,确保各类信访事项在时限内上报分管领导知晓和处置,及时上报各类报表和信访材料。一年来共收到群众电话、网络信访、论坛舆情事件共计15件,均按照有关要求完成办理,未出现扶贫领域重大信访舆情事件。

二、乡村振兴工作

在股长的带领下,顺利完成2002年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创建任务,xx市级创建xx镇等3个乡镇、xx村等16个村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乡镇、示范村。xx市级成功创建xx镇1个乡镇、xx村等6个乡镇为xx市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乡镇、示范村。完成了年初目标。同时,2019年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项目顺利实施,目前已对新安黑滩村和太平普照村项目进行了验收,其它村正项目施工收尾阶段。

三、其它工作

较好的完成领导安排的其它工作,完成了2019年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审计、整改工作,xx市级经责审计资料报送工作,完成了2020年脱贫攻坚年度交叉检查相应资料的归档,迎检工作。同时,完成了上报xx和省级乡村振兴相关文件的送签、报送工作,积极配合专项股完成脱贫攻坚项目验收,日常检查等工作。

四、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我深知在业务工作和写作能力上,与本职工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相关政策还不是很精通,工作方法上还存在经验主义,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困难的能力还不足。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业务学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克服自己的不足,在各级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更好的为乡村振兴这一宏伟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村振兴工作队工作报告篇7

为助推全市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根据全市人大工作会议的要求和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度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于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赴商都县、化德县等全市最后一批7个摘帽国贫旗县就全市脱贫攻坚及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脱贫攻坚进展情况

(一)总体情况

我市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全自治区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主战场。全市2个区贫县、8个国贫旗县,750个贫困嘎查村,20xx年底识别贫困户6·1万户、13·7万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区的20·4%、17·1%。其中商都县、化德县、兴和县被列入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十三五”期间实施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以来,

全市按照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精心制定脱贫规划,动员全市各方力量,凝心聚力扎实推进“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为重点的各项脱贫措施。在中央、自治区等直属机关定点帮扶和全市各级各条战线干部群众的共同艰辛努力下,全市相继分期分批实现了贫困旗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丰镇市和凉城县、察右后旗三个贫困旗县分别于20xx、20xx年贫困退出。剩余7个贫困旗县也在20xx年底前通过了自治区第三方检查评估验收,并于20xx年3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告退出,我市取得了区域性整体脱贫攻坚战决定性胜利。全市75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由20xx年底的6·1万户,13·7万人减少到20xx年底的1180户,2460人,贫困发生率由6·83%下降到0·12%。识别边缘户7908户,14503人。

(二)主要成效

1·“一达标、两不愁”目标基本实现。全市努力推进产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全面落实兜底保障政策,贫困户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农村牧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xx年底的2532元增长到20xx年的6865元,稳定超过国家脱贫标准,基本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的目标。

2·住房和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1)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20xx年到20xx年,全市按照“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全达标”的要求,同步推进就地危房改造工程和易地移民工程,贫困户全部住上了改造或新建配套达标的新住房,住房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危房改造方面: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7·5亿元,“4类重点对象”实施危房改造63369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060户。

易地搬迁方面:新建移民住房36769套,新建农村牧区敬老院16所,互助幸福院509处,安置搬迁36769户、7979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005户、贫困人口45785人,占全部搬迁人口的57·4%。同时,加快配套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落实产业扶贫、生态补偿等措施,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2)饮水安全基本“清零达标”。20xx年到20xx年,全市累计多渠道筹集投资5·7亿元,新建饮水安全工程598处,改造饮水工程382处,覆盖贫困人口2·9万人。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80%,目前,全市209个村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已全部完工,农村牧区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常住人口饮水安全基本实现“清零达标”。

3·教育扶贫得到全面保障。我市严格兑现义务教育保障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进行动态监测、跟踪管理、精准控辍,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通过定向资助、送教上门、随班就读、特校入学的方式使贫困学生全部接受义务教育。20xx到20xx年,全市共发放义务教育资助资金6526万元,资助贫困义务教育学生29427人次,其中特殊教育学生3140人次,有效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问题。

与此同时,拓展资助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户学生能升学,有书念。发放普通高中(中职)资助金6147万元,13800人次;发放高等教育资助资金13248万元,14670人次,为贫困户困难家庭非义务教育学生升学就业提供了有效救助保障。

4·多种措施推进医疗保障。我市普遍创建了“精准筛查、靶向治疗、慢病管理、大病兜底”的乌兰察布健康扶贫模式,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民政大病救助、大病商业补充保险、大病慢病基金五重保障制度,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报销”等多项医保政策。全市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重大病住院及慢性病报销比例均达到90%。

5·产业扶贫稳步推进。全市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措施,持续扶持马铃薯、蔬菜、杂粮、中草药和肉牛、肉羊、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和“先建后补、先买后补、先种后补、自建直补”的“菜单式”扶贫方式推动产业扶贫,截至20xx年底,我市菜单式扶贫项目国家、自治区投入专项资金53133万元,覆盖贫困户52517户,贫困人口106839人。

与此同时,实施二、三产业扶贫项目。截至20xx年底,全市网络零售额总达13亿多元,带动贫困户11445户;全市农特产品进京销售额达到4·03亿元,带动9427名贫困人口增收;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户3711户,8944人;建设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6个,总规模16·6万千瓦,覆盖贫困户6639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70个,总规模27·8万千瓦,覆盖贫困村592个;发放扶贫金融贷款12·22亿元;就业扶持贫困人口25147人,其中生态护林、乡村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就业11216人。

6·社会兜底保障政策全面落实。我市将动态出现的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20xx年,全市落实贫困户低保对象11万人次,发放贫困低保资金33110万元,做到了应保尽保。

7·京蒙扶贫协作不断深化。京蒙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北京市在产业落地、干部交流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给予我市大力支持。20xx年—20xx年,京蒙扶贫协作资金累计投入7·6亿元(其中区及区以下投入帮扶资金13984万元),实施京蒙项目307个。各贫困旗县还分别与北京的8个对口帮扶区在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的结对帮扶机制,在社会扶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8·强化领导,压实责任。全市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的总要求,层层压实责任,充实加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驻村帮扶力量。组建了厅级领导带队划片负责的18个脱贫攻坚专项工作推进组,92个驻乡镇(苏木)的脱贫攻坚督导组。共派出驻村工作队1318个,驻村工作队队长兼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5792人,充实加强了基层一线脱贫攻坚力量。

(三)存在的主要短板弱项问题

由于我市处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贫困地区,相对底子薄、基础差,稳定解决贫困问题、巩固脱贫成果乃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问题。

产业市场化程度低。种养加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总量少,带动辐射面不够宽广,相当数量的“菜单式”扶贫种养业农畜产品销售处于自产自销状态。

贫困群体中因病致贫和老弱病残比例大,劳动和就业能力低。加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贫困户增收普遍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乡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落后、专业医护人员缺乏,农牧民就近就医不方便,小病大看的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

贫困旗县财力普遍困难,一些移民工程随迁人口比例大,配套资金存在缺口,有的旗县产生了新的债务。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普遍不够完善,整体推进工作处在起步阶段。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部分村“两委”班子成员老龄化严重,文化程度低,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还有差距。

二、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一)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脱贫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

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指引,结合制定“十四五”规划,完善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的引领性总体规划,重中之重是产业发展和生态屏障规划。要完善全市生态功能区、特色产业区规划,体现县域特色、民族特色和田园特色,并尽量做到产业规划、生态规划、田园规划、环保规划等多规合一,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脱贫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二)突出产业振兴重点,建立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脱贫成果巩固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重在产业振兴。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和提升一批能带动全市马铃薯、牛羊等种养主导产业链式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借助京蒙扶贫协作机遇,探索长期合作机制,注重从资本投入、技术引进、市场开拓方面深化京蒙合作,提升民丰(薯业、燕麦)、蓝威斯顿、凯达、海高、赛诺、雏鹰、大红门、伊利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夯实供应链、提升加工链、稳定市场链,推动城乡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使之成为利益紧密、风险共担、覆盖农户的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要围绕巩固我市国家级脱毒种薯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以及京津地区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积极争取认定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要扶持铺天盖地、数质并举的专业合作社、农牧场主、经济联合体、村级集体经济等,通过公司+农户订单合同、托管代养、资产收益、劳务就业等形式,提高产业市场化组织程度,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

(三)突出补齐乡村公共卫生短板,建立多级卫生医疗保障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不断拓宽社会商业医疗保险渠道。加强同各类社会商业保险机构合作,拓宽医疗费用报销渠道,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和个人支付费用,并逐步由贫困户受益拓展到乡村常住人口普遍受益。二是强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要借助疫情常态化防控建设需要,充实加强基层卫生设施建设,招聘一批专业化医护人员,增强基层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一般常见病医治能力。三是建立上联区外、下联乡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远程诊治的公共卫生医疗网络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效率,形成多级支撑的卫生医疗保障的长效机制,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突出污染治理难点,建立乡村生态宜居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持续推进乡村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污水垃圾、残膜污染治理的综合整治工作。要推广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镇)处理”运转模式。要将全市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地方立法重点,细化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形成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法治长效机制。

(五)突出抓好“两委”建设,建立基层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要以提升基层党支部战斗力为核心,落实自治区党委《贯彻》实施办法和市委《关于鼓励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和回村创业通知》要求,敢于破除基层干部选拔任用体制上的障碍和机制上的梗阻,不拘一格多形式选拔人才充实到基层“两委”班子,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要依靠党支部强化理想信念和使命教育,开展群众性感恩教育,不断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要提升村民委员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形成支部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创建和谐安定、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六)突出监测体系建设,建立预防返贫的长效预警机制

要把剩余贫困人口脱贫、脱贫不稳定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外出返乡人口致贫列为重点监测对象,建立脱贫信息监控平台,专人负责,专人跟踪,形成防止返贫的预警机制。要严格落实“四不摘”的要求,确保政策不变、队伍不散、干劲不松,持续指导好产业扶持、培训就业、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工作。

(七)突出抓好产业扶持和就业工作,克服疫情对收入的影响

要加快落实产业扶持资金,加快落实扶贫企业各项减负优惠政策,组织好企业的复工复产和农畜产品市场销售,加大贫困户进厂务工、公益岗位就业扶持力度,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的收入,为脱贫攻坚国家收官提供有效保障。要做好乡村振兴项目申报工作,变疫情危机为发展机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投入力度,在发展中增强地方财力,提高化解债务能力。

(八)做好整改完善工作,迎接国家脱贫普查验收

要认真开展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务院扶贫办对我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意见的“大排查、大整改、大落实”专项行动工作,要做到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核实,对各项漏洞再排查,对各项措施再加固,对各项要求再落实,确保贫困户“机卡”一致,账实相符,所有问题整改清仓见底,确保顺利通过国家普查验收。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