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计算的教学反思7篇

来源:职场范文网 时间:2024-09-02 17:01:16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教学反思的写作,想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就要定期写好相关的教学反思,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数的计算的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数的计算的教学反思7篇

数的计算的教学反思篇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的复习还是掌握的比较好,但在运用知识整合的过程中,部分同学不能独立的完成变式训练中的习题,特别是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时,出现的问题比较多。

比如在列方程组求切线长的时候,不能优化方程组的解法;在变式训练三,求圆的面积的过程中,寻找解题的途径很多,但能很快找出思路的同学不多,而且在运用相似的知识选择比例式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的错误。

因此,在复习课中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还有待加强。在运用z+z软件演示图形动画的过程中,部分同学不能很清楚的观察到图形的动画过程,主要是因为课件中有几个图形的颜色设置不是很好,投影在屏幕上的时候由于教室内的光线太强,图形看上去就就显得有些模糊。

几点建议:

1。在复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最好先引导学生复习一下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有关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相互探讨交流,集思广益,收集归纳并整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把每一种思路都展现出来。在变式训练二中,运用面积法求半径,思维跳跃较大,可能学生要思考一会儿。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不用提示,但如果整班基础较差的话,教师可以在超级画板上提示一下辅助线的画法。

2。在使用课件的时候,要注意有几个顺次隐藏和显示按钮,在处理完问题一后要隐藏,再展示问题二,后面操作一样。在动画的过程中,一组习题是按序排列的,

3。演示图形变化可以把速度放慢,也可以重复演示,还可以邀请学生演示,这样让学生能清楚直观的感受知识的变化发生的过程。

4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还是要以探索归纳,动手练习为主。既要复习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在复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立。

数的计算的教学反思篇2

教学加减法、乘除法的运算定律,学生对单纯的运算定律能有个初步的理解,但是对实际计算中运算定律的运用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对这节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3.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的观点;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同时激发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

数的计算的教学反思篇3

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一件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在机房上课时的纪律问题。应对学生人数多,机子少,接触时光少,不少同学姓名也叫不出来,深入思想辅导教育难以落到实处,遇上一些不听话的学生,总不能因少数几个耽误大多同学的学习机会,因此难免会感到课堂纪律不尽人意,自我又累得要命。

这段时光,我一向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如何来管理好课堂的纪律?我也曾请教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他们说必须要严格要求学生,在他们心目中树立威信。说起来简单,要真正做到的话,可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究竟如何管理好课堂纪律呢?我一向在思考着。骂、惩罚那都是我自我极不愿意的做法,我期望的是学生们都能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学生坐姿端正,不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说话,举手发言等等,这被不少人视为良好的课堂纪律,开始时我也这样认为,然而,细心一想,却发现它的不足之处。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常常意味着他们能按教师的预想,教师的模式,教师要求的方法从事课堂学习行为,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的意图,顺应教师的思路,密切“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所谓教学任务。然而时代在发展,我们呼吁课堂的民主化、人性化,我们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发生改变,孩子是我们教育的对象,要给孩子充分发展的空间,老师也不能再用老一套的管理方法管理学生了。

经过一段时光的摸索,根据自我平时的实践,总结了一些维持信息技术课堂纪律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用心性

由于初中学生的好动,对于信息技术这一门能够动手实际操作的学科有很大的兴趣。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依据教材介绍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粗浅的知识后就反复不断地作同样类型的练习,那么学习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学生刚激发出来的那一点点的学习兴趣,以至成为一种新的学习负担。如果不及时调整,学生就可能做起小动作,甚至开始捣乱。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备课过程中深挖教材,改变教学策略,让教学过程更有吸引力。

二、精讲多练,集中学生注意力

“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我看得懂的、易理解的资料,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加强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精力就会集中到学习资料上去了。

三、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互动能够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优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差生尽其所能,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优、差生的用心性,将会明显的改善课堂纪律。

四、结合班级管理方法

有个别班级有些特殊,学生好像有些与众不一样,我用尽了我的对策,效果不尽人意,我就主动与班主任沟通,得知他们班有一套奖罚机制。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与批评,班干部进行登记,统计到班级中。我持之以恒发现这个班级纪律明显有了好转,不再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班级了。

五、发挥学生的自身作用

在我教学的班级里,我发现有部分学生有自身的优点:纪律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好、操作潜力强、在学生中有威信。我就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用心性,任命他们为小辅导员,让他们在自我学好的同时,辅导其他学生,并管好其他学生的纪律。

六、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要维持好课堂纪律,教师务必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而威信的树立又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七、合理运用学科资源

信息学科的课堂是一个电子课堂,学生的行动教师是能够随时监控的,透过远程控制,容易让学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刚开始,我经常听到这样的喊叹,老师好厉害啊,在讲台给我辅导;老师上课控制了我的电脑,有没有控制你的?老师网络水平好高啊!

其实那是什么老师厉害,什么水平高啊,只是将课堂教学软件很好的利用罢了!

可见,要根本上管理好信息技术的课堂纪律,我们教师就应立足于人的发展,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体现人文关怀。因此教师应要多一些人性,多一些理智,对学生多一分关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

数的计算的教学反思篇4

一、调整教材顺序,促进有效教学

“乘法交换律”与“加法交换律”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交换数的位置进行运算,结果不变。“乘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可以与“加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安排在共一课时。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讨论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然后再安排教学乘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对“加法交换律”概念的类比,推理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再以同一课时或者前后课时,安排教学“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c=a+(b+c),再通过讨论从而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再通过具体事例得出a×b×c=a×(b×c),再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的类比推理,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二、设计对比练习,促进有效教学

在新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新知识、新方法会对旧知识、旧方法产生认知障碍。因此,要设计对比练习,让学生从知识与方法的障碍中解脱出来。

学习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习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

如,463+82+18,463-82-18,463-82+18

9600×25×49600÷25÷49600÷25×4

三、进行逆向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逆向运用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

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

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对a-(b+c)=a-b-c和a÷(b×c)=a÷b÷c的运用在有帮助。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四、加强应用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例1、求下列图形“l型”菜地的面积;

9厘米21厘米9厘米

例2、学校合唱团99个学生,每人一套报装185元,后来再加上同等价格的指挥服装一套。一共需要多少元?

例3、学校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羽毛球12个,每筒羽毛球32元。又买了8个篮球。

1、学校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

25×12

=25×4×3

2、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元?

32×25

=8×4×25

3、每枝羽毛球拍多少元?

330÷5÷2

五、加强错例分析,促进有效教学

例1:25×32×125例2:32×125

=25×4+8×125=4×(8×125)

=4×8×4×125

例3:463-82+18例4:9600÷25×4例5:25×(400+4)

=463-(82+18)=9600÷(25×4)=25×400+4

数的计算的教学反思篇5

关于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上课效果还不错,可是作业中稍稍转弯就出现惨不忍睹的局面。曾经我把它定论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够,却始终没有从教师角度去反思,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由于准备的内容和新授的知识练习密切,学生往往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新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样会大大地缩小学生思维的空间,教学这个载体的作用如何发挥呢?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深度的思考?第二:新授内容的学习有老师帮助检索有关的旧知,离开教师,学生是否能独立解决问题呢?学生自己选择信息检索旧知的能力怎样培养?所以有的学生就会说:哦,简单,简单!上课都听得懂,回家自己做练习就困难了 ,经过反思与揣摩后,,我认为在教学关于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应从下面几点找手。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由于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分析能力偏低,观察也难于顾全大局,只着眼于数字。学生对于类似题目还是容易混淆。只注意数字,不注意运算符号和根据何种运算定律

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扮演数学医院医生的角色,让他们给就医的病人看病和开具药方,

例如:我出示:(1)125×( 8+10)=125× 8+10

(2)(25+7)×4=25×4×7×4

(3)(25×7)×4=25×7×25×4

(4)35×9+35=35×(9+1)

学生把每题的错例都剖析的清清楚楚, 这样就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

4、在各种教学中,其实我们要注意运用整合观念,从整体来观察。我们的教科书知识显得有点零散,不利于学生的整体思维。因此,象简算这种题目,我们可以把各种简算题型分类整理,让学生从整体认识到个别比较,加深简算的印象。我想,这也许更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思维吧?

数的计算的教学反思篇6

1、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两个班的学生(30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只有2人未用过计算器,其他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做补充的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价值与应用上。

2、巧妙安排,体验计算器的好处。

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好处,我设计一个数目较大的计算(统计表求合计)。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学生有的用笔算,有的用计算器算,在汇报时对两种方法我都呈现其计算过程。能主动用计算器计算的学生选择计算工具的能力较强,很有成就感;而用竖式累加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正确计算也显示了其较强的计算能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交流,自然发现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快捷、准确,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

3、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节课实践应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有口算、笔算、简算、估算、计算器算,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课堂设计较大胆,出示4个情景后让学生任选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刚学完计算器,所以很多学生都选用计算器算。在汇报中,当有的学生指出第二题口算更好时,学生们恍然大悟。于是有的学生说第三题可以估算,第一题还可以用简便算法。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渗透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的计算的教学反思篇7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例2教学用估算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在设计和教学本节内容的过程中,我始终是围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一、围绕具体问题的解决开展估算活动。

估算不是抽象的乘法估算,而是在解决问题的生动情境中因需求而应运而生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我从一开始的创设情境就开始进行着辅垫。课件演示的是会场座位的分配。我引导着:全校有350名学生能坐下吗?这一个引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有关估算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估算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估算产生一种亲切感,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在例2的教学中,我也是充分利用课本中所提供的问题背景,引导学生围绕“一共有多少个座位?”的'这个实际问题进行估算的。使学生体会到“22╳18≈”是为了解决我们实际问题而产生的.,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把数学与生活更好联系在一起,是我们的新课标的重要思想,也是让更多学生更爱学数学的一种途径。

二、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互相交流的广阔空间。

对于例2中“22╳18≈”的估算,学生中肯定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会有多种不同的估算结果。在教学中,我为学生精心设计了既能体现自主探索又能体现合作交流的估算活动。

具体操作如下:

①独立估算。在引出算式后,我请每个学生应用已有的估算经验独自估算“22╳18≈”,并写出估算的过程。

②小组交流。在独立估算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然后总结出本组认为比较合适的一种或几种估算方法。

③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让部分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估算情况。最后组织学生对交流出来的三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和估算结果进行评价,使多数学生形成共识,并找出符合问题实际、接近准确结果、计算方便可行的估算方法。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