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道法”与“技法”

来源:职场范文网 时间:2019-10-03 07:36:12

教学设计的“道法”与“技法”

   要正确理解教学设计,首先要厘清教学设计的概念。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曾在《教学设计原理》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定为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而当代教学设计理论家赖格卢特则把教学设计称为教学科学,他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不难看出,教学设计的重要特征是教学系统”“有利于学习”“旨在开发人的才能”“达到预期。正因如此,我们的任何教学环节、教学行为都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系统要求,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思维发展的规律,遵循知识接受、积累的规律,遵循知识结构、知识运用及能力培养规律。因而,教师的教学就必须有着一定的预设性,才可能有预期目标设定,但是又不能忘记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要保证课堂的实际性和有效性,才能有利于学习”“开发人的才能,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初入讲台的教师也许要在教学设计中多讲究一点,强调教学设计的方法、步骤和环节,重视技法;但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重视,这样才能超越对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琐碎具体的定位、教学方法细节僵死的规定、教学环节呆板机械的预设,从而根据教学的根本目的和本质规律去思想,去架构,绝不是如人们通常所倡导推崇的紧针密线式课堂缝制。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有关《陈情表》的两篇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难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2.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3.讨论法。师生、生生研讨,发掘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3分钟)

1)生字词的读音解释,积累文言词句。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听朗读(2分钟)

3.学生读课文并思考问题(5分钟)

1)问题一:李密为什么要写《陈情表》?

2)问题二:李密在文中了哪些情?

3)问题三:找出文中李密阐述要尽孝原因的句子,并分析这些句子在表达技巧上的特点。

4)问题四:找出文中李密表达对司马氏尽忠的句子,并分析这些句子的艺术特色。

5)问题五:李密为什么能说服司马氏?试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4.师生讨论问题(10分钟)(ppt出示问题,逐题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引导点拨)

参考答案(略)

5.再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情感(2分钟)

6.拓展延伸(学生分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讨)10分钟)

[参考答案]

1)如何理解古代的忠孝问题?

2)你是如何理解李密在文中表现的态度和心理情感的?

3)今天我们该怎样尽孝?

7.师生归纳总结(6分钟)

1)总结归纳文章的重点词句

2)总结归纳文章的写作线索

3)总结归纳文章的情感主题

4)总结归纳文章的艺术技巧

8.全班朗诵结束(2分钟)

9.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说理艺术,陈事循情察理。

2.学习掌握若干文言词语,推敲词语,体会作者的言内言外之意。

3.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复杂感情;激发学生情感,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好孝道

【教学重难点】

了解本文的说理艺术,陈事循情察理。

【教学方法】

诵读体会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多媒体课件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暖场:舒缓情绪,激活热情。

1.相机导入,陈事言忠孝。

2.推敲语句,循情识忠孝。

3.追问探究,察理析忠孝。

4.厘清思路,归绾明忠孝

5.诵读涵咏,体味至孝文

6.设疑激趣,传承孝道义

这两个教学设计哪一个更科学?

第一篇教学设计考虑到了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设定了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并设定问题的参考答案。暂不论时间设置是否合理,但我们可以想象,教师的设计中完全是把教学过程当做一个流水线生产的过程,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讨论完全是在教师的操控下完成,并一定要符合预设的参考答案。那么,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哪还有一点点自主、主动性?要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完全遵循教师设定的思考路线,不可脱离教师预设的轨道,当学生思维有所偏离,教师定会强力将其拉回正轨。这样的教学设计,完全是一种技法设计,不仅会让课堂教学变得呆板,缺乏灵动和生气,也完全桎梏学生的思维,僵化学生的情感,可能生成一套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于是,所谓的生成也是教师预设的生成,学生的思考探讨也只是一个表象而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迁移运用能力,可以说都是在教师的掌握之中。

第二篇教学设计重在对教学目标的正确设定,对课文内容的宏观解读,对知识系统的重点把握,对教学方法的大局思考,对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规范,重在教师教学的道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只要把握一条教学主线,紧扣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行为。这样,不仅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生成空间,也留给了学生一片自由翱翔的天地。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迁移思考,探讨质疑,探寻文本的核心问题。教师则可以在设定的教学目标引领下,根据学生的学习反应、思考结果灵活增删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时间,有的放矢,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有预设,有生成,有教学系统、预期达成,又以生为本,旨在开发人的才能。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是不可少的,只是教学设计的根本性质、内容和形式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研究和规范。

教学设计的本质以全面系统的观点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需求做出预设性的计划,进而预设相对应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并设计能评价教学成果的教学环节。而不是在课前完全设定好学生的思维结果和教学环节的每一细节,更不可以将课堂的教学过程固化成为一种模式。

特级教师李镇西曾在湖北宜都市外国语学校给初一学生上了一堂公开课,由于主办方失误,李老师只好临时根据学生课本选了一篇从未读过的文章《山中访友》,和学生同时打开课文,一起当堂研读。李老师读完课文,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确定教学目标:第一,通过这堂课让学生初步具备一种科学的阅读态度,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第二,在快速阅读的时候,发现并体会这篇课文所表现的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三,作者在写作上最主要的特点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但作者用拟人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感情使然。于是,李老师将这几点作为教学重点,尽可能从学生的角度揣摩他们可能不懂并会提出的问题,打算在教学中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掌握。而教学方法,李老师拿出的是看家本领”---和学生一起平等地研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完全是依据学生的理解和师生的交流碰撞生成的,始终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生活的理解水平,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方向,有引导,有点拨,但没有先入为主的强制灌输和着意诱供,有时甚至以学生的灵感闪现带动课堂教学,整个课堂教学行为就在教学目标的世界中流转。教师给学生勾画的是一个粗略轮廓,建构的是丰硕骨架,而课堂的血肉和经脉完全是依靠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师对整个课堂的设计是一幅写意画,用笔不苛求工细,形简而意丰。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这节课)成功的标志不是带着事先设计好的圈套,让学生去钻,让学生去表演,而是真正把自己当做学生,和他们一起平等地研讨。

李老师在这节课的反思文章《和学生一起平等地研读——我教<山中访友>》写道:我不喜欢把课堂填得太满,而喜欢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些空白给自己。让教学的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而自然推进,教师的思路和学生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走进课文的深处。

我们不能说这节课是没有教学设计的,这节课展示给我们的是大写意,是在对文章与学生的总体把握基础上进行框架式的构建,是遵从语文学科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的系统方法和教学过程。

不少名师总是说我是用一生在备课。教学设计就是的体现。李镇西老师在这节课的确体会到,真正的所谓备课,绝不仅仅是课前翻教参与写教案,而是日常生活中知识的日渐积累、经验的不断提升、视野的无限拓展、观念的及时更新、自我的勇敢超越……”

教学设计必须摆脱过于模式化的套版,真正体现教学之道,教学方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刊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CN61-1031/G42016年第1-2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