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教师能够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写教案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课堂管理的策略,以便应对突发情况,职场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蒙氏优秀教案最新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蒙氏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朗读,较准确地评价作品人物,体味人性美;
2、过程和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特别能品味美文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表述并感受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
课文中几个人物的形象分析;品析优美的语言。
学习方式:
朗读、品味、讨论、质疑。
学习步骤:
一、导入:
a: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今天,让我们步入一个家庭,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
b:(或:我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我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请一位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散步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它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叙事散文——《散步》。)
二、第一遍阅读——理解文意(自读)
现在请同学们将课文读一遍,建议你用自己擅长的读书方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边读边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拟这个题目的理由。
(师生互动)
三、第二遍阅读——品评人物(品读)
课文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现在老师建议你再这样朗读课文:你把自己当作是作者,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
读后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本文一共写了几个人?哪一个最令你感动?为什么?请读出文中写的感动你的人的句子。
(师生互动)
母亲:“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信赖。哪一个地方写到了母亲的语言?“还是走小路吧。”母亲为什么改变了主意?那么母亲的这段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奶奶仁慈和善良、爱孙子)
爸爸:作者为什么令你感动?作者希望在母亲的有生之年能多出来几次散步。作者对这次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是很珍惜的。作者的这种感情在前面的哪一段中表露过?哪几个字应重读?——又、太。作者在内心深处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而高兴。这是什么描写?——心理。(爸爸孝顺、有责任心)
孩子:说一说孩子令你感动的理由。文中小孩说了两句话,谁来读一下?这个小孩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靠自己细致的观察得出的。说明这个小孩怎么样?——聪明。(我乖巧、懂事)
妻子:“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句话有怎样的含义?。为什么这个妻子在外面总是听丈夫的呢?那是因为她维护夫妻之间在外界的美好形象,她很给丈夫什么?——面子。下面我们把文章最后一段齐读一遍。(妻子 默默奉献、贤妻良母)
四、请谈谈这个家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
和睦,温馨。互相体谅、关爱家人。这是个互敬互爱,充满着骨肉之情的家庭。这个家庭是非常团结幸福的,他们都能顾全大局,为他人着想。
五、第三遍阅读——品味语言(跳读、析读)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美,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同位之间探讨一下。(提示:从景物描写句、含义丰富句、对称句入手,注意语言的品味)
教师举例子:“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你们看老师对这句话的品味:“散步”紧紧扣题,全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另外一个角度: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还可以品味,“我”这个字摆的地方非常重要。把“我”放在前面,就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且与后面“我”起的作用是相呼应的。还可以看,这个句子的句式很美,是一个倒过来的句子。这样写很庄重。表现了“散步”这件事在“我”心中很重要。你看。这个句子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品味。
再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比况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这种妙思来自何处呢?就是由甲说到乙,再由乙说到甲,便构造成这种妙句。
大家就选一个地方,找一找。(师生互动)
六、情感生成
说一说: 你记得父母的生日吗?在你父母生日那一天你是怎样做的?你准备怎样做?
七、结课
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啊!
八、布置作业
回到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孝敬父母的事。
蒙氏优秀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邮票的特征和用途。
2、通过亲自尝试设计邮票,对邮票产生兴趣。
3、产生长大后设计更多更好的邮票的愿望。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通过调查、观察、体验、合作探究等活动,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活动准备:
1、请幼儿从家中收集用过的各种邮票。
2、幼儿日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己阅读幼儿用书上各种有趣的邮票。
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了解邮票图案的含义。
教师:画面上有什么?这些邮票上有什么图案?引导幼儿欣赏邮票,并向幼儿介绍,邮票的图案很美,包括的内容很丰富。有些邮票的数量很少很少,所以有些人就喜欢集邮,把一些好看、有趣的邮票收集起来,放到集邮册里。
二、引导幼儿欣赏邮票,并向幼儿介绍。
1、想幼儿介绍邮票上的图案很美。包含的内容很丰富2有些邮票的数量很少很少。所以有些人喜欢集邮把一些好看的,有趣的邮票收集起来放到集邮册里。这样既可以欣赏到邮票上漂亮的图案。又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3、教师;邮票上除了有图案还有什么(价格面值)你喜欢这些邮票吗?为什么?
三、引导幼儿辨别不同的面值的邮票启发幼儿说出邮票的主要用途1知道邮票贴在哪里(信封上)表示的含义(表示已付邮费)2这些面值表示不同的邮费四鼓励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点来的邮票讲述邮票的图案以及面值。将幼儿带来的邮票布置成邮票展览会。
活动反思: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我在备课时就据此确定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达成较好,下面就具体环节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及体会。
一、课前交流,激发学生对邮票的兴趣。
邮票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它不仅是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随着电话、网络等通迅工具的普及,书信的联络方式很少有人用了,现在的学生对邮票的接触渠道也少,所以大多数学生对邮票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只知道它的实用性,所以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邮票,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使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对邮票形成一些新的概念,然后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印象。好奇和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邮票来历的传说故事,既激发了学生对邮票的兴趣,又在故事中让学生了解邮票的来历,一举两得。
二、典型作品欣赏,了解邮票的构成要素。
在前面学生自由交流观赏邮票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代表性的典型作品“黑便士邮票”“大龙邮票”,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邮票的.魅力,同时也讲解邮票种类纪念邮票、特种邮票、普通邮票等.使学生在认识到它们历史价值的同时和现代邮票进行对比,发现现代邮票的优点:主题突出、色彩明快、富于装饰性。
三、典型作品赏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我在‘欣赏“这一环节中,重点为学生讲解了邮票知识,学生们听的是津津有味。很多学生马上拿出自己收集的邮票,进行现场分析对照。看到同学们兴趣盎然,就顺手把“你的零用钱都做什么用了”这个话题抛给了学生,通过与其他一些活动的相互比较,特别是与“课间打闹”、“买小食品”等活动进行对比,同学们才发现集邮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还可以通过集邮认识朋友,增进友谊,锻炼交际能力;同时,集邮也是一项有趣的财力投资活动,可以在交换和买卖中培养敏锐的理财能力。有了这么多的优点,很多同学都表示要加入到集邮者的行列,做一件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四、亲手实践,体验邮票设计的乐趣。
经过前面的激趣、引导,学生对邮票的设计已经在头脑里形成一些想法,然后通过亲手实践使学生的设计意识及思路逐步清晰起来,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边做边想,体验创作的乐趣。音乐能激情。配上合适的音乐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所以,我选用了《邮递马车》这首歌曲做为背景音乐。学生自评、互评作品,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学会了发现别人的优点,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本次授课,我深深体会到要想上好一堂课,除了要精心设计教案,教师本身还要具备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我在这些方面仍有差距。本课我的评价的亮点少。文学家罗曼罗兰说:“不要只在乎事情的结果,只要曾经努力。”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留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上台评价,真正体会到在评价中学习。在评价中提高,而老师的评价只能体现画龙点晴。看到差距的同时也为自己指明了前进方向,相信在我的不断努力下,我的课堂教学会更加成熟。
蒙氏优秀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电是具有危险性的,了解生活中哪里有电。
2、在共同游戏中了解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有电。
3、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知道危险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逃生。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小白兔要搬新家了,它的家里需要放许多东西,我们一起来帮它出出主意,它需要哪些东西呢?
2、原来小白兔还需要这么多的家具,还要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灯这么多的东西。我们的家里有没有这些东西呢?
3、那怎么样才能让这些东西动起来呢?它们需要什么?
4、原来这些都是电器,只有电才能让它们动起来。他们是电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电器。
二、找电器
1、出示电的标志(宝宝们知道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吗?这是什么标志?这是电的标志)
2、在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用电的电器呢?
3、我们一起找找哪里有电器,找到之后把这个电的标志贴在它上面吧。
4、共同进行游戏。
5、我们一起来看看宝宝们有没有找对教室里各种各样的电器。
6、和幼儿一起检查。
三、危险的电
1、电也是十分危险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2、那我们平时有哪些动作不能做?(引导幼儿讲出不能去玩电器,不能去碰电插头的道理。)
3、幼儿了解触电的危险。
4、共同进行讨论除了电还有什么是危险的。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让小朋友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看见电线段落在路上,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蒙氏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越来越”造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有几个关于自然现象的谜语想考考小朋友们。
[课件出示] ⑴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雨)
⑵天上有面鼓,藏在云深处,响时先见光,声音震山谷。(雷)
⑶闪亮透明小圆球,不大不小像豆豆。花草树叶作摇篮,太阳出来就不见。(板书:露珠)
2、小朋友们见过露珠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美丽可爱的小露珠(板书:小)。
3、想不想见见这样的小露珠,听说你们说想,“小露珠”就来了。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小朋友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2、同桌相互检查生字的字音是否读准了。生字全部读准的小朋友,同桌可以在他的生字表旁画上小红旗或小笑脸。
3、现在我们“开火车”认读生字,先读一遍生字,再组一个词。其他小朋友认真听,如果读对了,请大家跟他读一遍。
[课件依次出示](学会的字:红色——临粒珍披植俊戴股袭奏,认读的字:绿色——露哇钻*秆喇叭蒸盈)重点强调“临”“珍”是前鼻音,“蒸”“盈”是后鼻音,“俊”是撮口音,“钻”是多音字。
4、认读新词
黄豆粒珍珠植物
露珠早哇草秆喇叭水蒸气水晶透明圆润喇叭花
5、课文中有几个句子,小朋友们能读准吗?要求:先读一遍句子,再读一读带点的词语。(指名读、齐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辨析、读准课文中的多音字、易错字)
“夜幕降临了,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出现了一颗颗小露珠。”[理解“夜幕降临”周围是黑....咕隆咚的,大地好象被一块巨大的黑色的幕布笼罩着,渐渐地,天气越来越凉了,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就凝结成了小露珠。]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强调“钻”是多音字,有两种读音,分别读什么,组个..词。]
“一会儿,太阳公公披着云霞,爬上了东山,染红了天空,照亮了大地。”.......“霞光中,小露珠光彩熠熠,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理解“光彩熠熠”]......“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她感到有一股热气袭来”....
“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强调“乐”是多音字]....
“小露珠向大伙儿一一告别,她笑盈盈地说:‘我明天还会来的。’”[理解“笑盈盈”微笑的样......子]
6、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呢?其他小朋友注意听,如果发现错误请帮他及时纠正。
7、指名分自然段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老师相机纠正。
8、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围绕小露珠形成的时间,出现的地方,形成的过程进行交流)
2、出示“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指名读。问:小露珠是一下子就变得有黄豆粒那么大了吗?引出“越来越()”这种结构的词,让学生说说这种结构的词。
3、创设情境用“越来越()”说话。
⑴早晨,天越来越()了,校园里的学生越来越()了。
⑵夏天到了,天气()了,蚊子()了。
⑶下雨了,雨(),地上的水()。
4、指导朗读。“越来越”稍慢,渐响读出“大”“亮”的样子,表达喜爱之情。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2、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重点指导:
临:左右结构,第二笔是竖,右下部分是横日。
戴:可与“载、栽、裁”等字比较。
植:右面直,有三横。
3、用钢笔描红
课本第84页第二题。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小露珠》一课中的生字,小朋友们正确、流利地初读了课文,认识了可爱的小露珠,大家喜欢小露珠吗?(喜欢)小动物们,植物们会喜欢可爱的小露珠吗?她们相处的怎么样?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六、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15小露珠
乐:lè快乐yuè音乐乐曲
钻:zuān钻山洞zuàn钻石
蒙氏优秀教案篇5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目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又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多积累,引导学生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对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了解甚微,所以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个难点。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抓住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观看录像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话,从中了解到爸爸介绍白杨的三个特点。
3、技术准备:
本教学活动策划是以文本资源(教材)为主,同时积极利用课外资料和电教多媒体平台进行有机地整合,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⑴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戈壁环境的恶劣,来进一步感悟白杨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戈壁滩上还生长的高大挺秀,说明白杨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⑵ 充分利用课外资料,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过去,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而更好的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决心。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的研究说明:
⑴ 在讲课之前,请学生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⑵ 通过收听广播、看报、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新疆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⑶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有效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作者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是写人,是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作者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赞扬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这是文章的一条明线。然后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⑵ 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⑴ 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⑵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爸爸两次陷入沉思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一辆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同学们,你们见过戈壁吗?让我们亲眼目睹戈壁滩的景象。
(出示录像)
2、提问:
你有什么感受?(荒凉,没有生机)你来读一读书上描写戈壁的段落。
指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二、品读课文
1、师:戈壁滩上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在书上。
(高大挺秀、易种植、适应性强。)
投影出示爸爸说的话,学生看投影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你都知道哪有白杨树?读出适应性强的特点。
指名读。
2、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是怎样生存的?(看白杨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一段录像)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3、齐读这段话,师:这段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
4、师:爸爸是在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这是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找有关的句子读读。(投影出示)
⑴ 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⑵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只有爸爸……还有……)
⑶ 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
⑷ 他们知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
⑸ 你对新疆了解多少?
师小结:新疆是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
5、爸爸在表白什么呢?
(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想让孩子做建设新疆的小白杨,自己做大白杨 。)
师小结:作者在赞美白杨,更在赞美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
6、师:是的,在千千万万个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
(投影)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7、配乐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投影配乐)
师: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爸爸又陷入沉思,课文中两次写爸爸陷入沉思,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这两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
(一次:想自己,想过去;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师:突然他们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
(未来新疆建设者正在成长,后继有人。)
8、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习白杨树,学习建设者。)
师小结:白杨树的品格也正是建设者的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9、结合板书小结:
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设计意图: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三、布置作业
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情况。
【板书设计】
写物:高大挺秀生命力强 小树成长
白杨
喻人:扎根边疆不畏艰苦后继有人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