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圆教案7篇

来源:职场范文网 时间:2024-12-16 15:01:38

教案的结构清晰有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梳理,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在撰写教案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进度,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职场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五年级圆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五年级圆教案7篇

小学五年级圆教案篇1

案例背景:

?白杨》被安排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北京版普通)教材中,本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其中,我把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感情作为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对下一代的希望作为教学难点。本课文典型的特点就是借物喻人,以神态描写为主线,结构全,在课文中几次出现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让学生扎住不同人物对白杨树的特点的理解,从而发现几个人对白杨树认识的不同,进一步了解“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与此同时,让学生划出爸爸神态的变化,重点体会两个“沉思”,从而突破难点。

课程片段:

生:齐读下列词语

戈壁、抚摸、介绍、表白、叙说、昏黄一体、高大挺秀、

师:高大挺秀什么意思?

生:高又大。

生:应该是向上的。

师:在本课文中“高大挺秀”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生:读文中句子“每隔几秒钟,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是作者对白杨树的描写。

师:我们能把高大挺秀换一个词语吗?

生:高大挺拔。

师:非常好!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两个词语,体会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生:高大挺秀有秀气的意思,应该是说白杨树长得比较细又高。

生:高大挺拔更强调向上。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不同的词语所描写的特点各有不同,那你们见过白杨树吗?白杨树留给你们怎样的印象?你觉得这两个词语那个更贴切,或者用别的词语来形容。

生:……

师:同学们,这是白杨树留给你们的印象。那文中的主人公分别对白杨树有怎样的印象呢?请你拿笔用“——”划出白杨树的特点。

生:(默读课文,动笔划。)

汇报:作者: 高大挺??

儿子和小女儿: 高 大 直

爸爸: 直、高 生命力强、适应能力强 坚强

师:分别读一读这四个人对白杨树特点的不同理解,有什么不同?

生:作者、儿子和女儿说的是白杨的外表,而爸爸不是。

师:那爸爸说的是白杨的哪些方面呢?

生:(读第十三自然段)体会爸爸说的话。

……

(结合第1、15、16自然段理解爸爸的话。)

……

(读第十七自然段,体会“借物喻人”的说法。)

……

(找到文中两次出现的“沉思”,进一步体会爸爸两次沉思的不同,加深对文中重难点的理解。)

分析:

为了让学生从抓住白杨的特点来理解课文,我从两个词语的区别,引出对白杨树的特点的描写。然后从不同人的不同角度归纳白杨树的特点,包括学生对白杨树的印象,从而体会爸爸的描述的不同,了解爸爸话语中的深刻含义,从而让孩子们体会到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这样的设计轻松的把学生带入课文情景中来,开始探索白杨树的特点,体会父亲的话。

小学五年级圆教案篇2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幽默机智的九岁小男孩用巧妙的语言应答客人的故事。篇幅虽小,但是精炼,出色地展示了小男孩语言的精妙,有利于学生初步接收文言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读懂读准课文。

2、正确理解和书写生字词。

3、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4、能在生活中发现精妙的语言,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体味文中语言的精妙。

2、在生活中运用精妙的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关于语言的小故事,大家想听吗?

繁华的街道上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家。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很多行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便离开了。后来一位法国著名诗人也经过这里。他看了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盲老人叹息地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

诗人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开了。

晚上,诗人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情况。盲老人笑着回答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诗人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下午给钱老人家的人多了呢?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有非常浓厚的情感色彩。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中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你们说诗人的语言是不是很精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语言也是同样精妙的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注音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

2、抽读,指名读,齐读,引导学生读准课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三、理解课文,加深认知

1、小组讨论,根据注释,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理解生字词

3、重点讲解文中与今义相差较远难理解的词语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4、请说说人物语言的巧妙性,你更喜欢哪个人物的语言?为什么?

(孔夫子“此是君家果”;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学生充分体味语言的风趣幽默)

四、有感情品读课文,背诵课文

1.带感情美美地读全文。

2.小组互相背诵全文。

五、课堂表演

小组内用白话文表演课文的剧情,请一些同学上台表演,演出人物语言的风趣。

六、拓展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像课文这样精妙的语言运用,如:一些提示语、广告词、幽默故事、谚语等等。你还知道哪些,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七、作业:

1、默写课文。

2、 收集整理一些生活中关于语言精妙的例子。

《杨氏之子》同步练习题

一、读拼音,写词语。

liáng guō cōng huì zào yì nǎi xiōng kǒng zǐ yuē

()()()()()

jiā qín

()

二、选词填空。

爱慕爱惜珍惜

1、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之心。

2、我们要()今天的幸福生活。

3、我们要()粮食,()农民用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闻:

(1)听见;

(2)听见的事情、消息;

(3)有名望的;

(4)用鼻子嗅;

(5)姓。

1、你号,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2、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3、你知道吗?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

4、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

5、闻家的人都拌到外省去了。()

四、认真读短文,理解下列词句。

1、聪惠:

2、此是君家果: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五、请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恰当停顿。

孔子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六、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杨氏之子》阅读练习

一: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sì shì)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1选自朝的,该书是一部

2、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3、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

甚聪惠()

孔指以示儿()

4、标注句子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翻译文中最后一句话

6、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很精妙,妙在何处?

?杨氏之子》阅读练习二:《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孔君平其父,父不在,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

1、按原文填空,并解释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杨氏子立刻回答说:“从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字词理解解释:

甚:惠:

诣:乃:

示:禽:(见课本)

3、联系上下文填空:

(1)为设果。

(2)孔指以示儿曰。

(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孔指杨梅以示儿曰)

3、结合阅读体会,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他能委婉地反用孔君平的姓氏,巧妙地反驳孔君平,又不失礼貌。)

4、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通过品读上文,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精妙。试着读读下面的话,你能否像杨氏之子一样用精妙的语言回答。

阿凡提骑着驴,来找本城的法官。法官望见了,就大声招呼道:“欢迎你们两位一同光临!”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 。”

(阿凡提回答说:“我的驴跟我纠缠个没完,要我带它出来找它的朋友,我就决定带它来找您了”。)

?杨氏之子》随堂练习题

一、仿照下面句子,以四季的水果作内容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杨梅吮吸着甘露,在雨水中欢笑。

夏天的西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橘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悟

1)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杨氏之子的回答会怎么想?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拓展题

下面的句子可以用不同的标点表达出不同的意思,试试吧。

1)上海队打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2)哥哥说我是好青年。

3)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四、趣味阅读题

主考的批语

——摘自《幽默与智慧》

古时候科举考试,考官要在卷面上加评语。相传唐朝时,一次欧阳修做主考,有位考生名字竟与他相同。在当时盛行为尊者讳,欧阳修看了便有点不悦,在评批后加了一联,语曰:“司马相如蔺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不想此考生接卷后立即对曰:“长孙无忌魏国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对仗工整,情趣盎然,欧阳修看后也拍手称绝。

请把故事里的对联抄下来,并加上正确的标点。

?参考答案】

一、示例:

夏天的西瓜敞开了火热的胸怀,滋润人们燥热的心。

秋天的橘子急不可耐地摇晃着身体,等待着人们将它采摘。

二、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2)孔君平发自内心地感觉到这个孩子的聪明,心中赞叹不已。

3)此题没有标准答案,意在考察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这一问一答是否真正理解,答案无论是喜欢“孔君平”的话还是杨氏之子的话都可以,只要能说出为什么以及话的意思即可。

三、

1)上海队打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上海队打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2)哥哥说:“我是好青年。”

哥哥说我是好青年。

3)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四、

司马相如、蔺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长孙无忌、魏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将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4、翻译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时习之。

5、选择《世说新语》中有趣的故事阅读,并与伙伴交流。

小学五年级圆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安全常识,熟悉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能够安全上学。

2、发展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活动准备

学生:搜集了解常见的交通标志,并观察自己上学路上的交通情况。

教师:一段“上学路上”的录象;制作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牌及表演用的`头饰。

活动过程

一、录象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今天,我们也来当当“小交警”,大家高兴吗?

2、“小交警”正式执行任务了。我们来看看这些“小交警”做得对不对。(播放录象,让学生进行评价)

3、在上学、回家的路上,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二、联系实际,明理导行

1、你们平时是怎么,上学回家的?能跟大家说一说吗?

2、你能把你的“上学、回家路线图”画出来吗?请在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做个记号!

3、交流各自的路线图。

(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请学生说出排除危险的办法。)

4、大家的表现真不错,交警叔叔特意送来一首儿歌鼓励大家。

小朋友,记心上,

马路不是游戏场。

行人要走人行道,

马路中间不乱跑。

三、认识标志,加深理解

1、你们认识这些标志吗?

2、在马路上,我们遇到不认识的标志该怎么办呢?农村马路上一般没有交通标志,怎么过马路呢?

3、请大家拿出自己搜集到的交通标志去考考你的小伙伴吧。要对他说的答案作出判断哦。说对了,表扬他;说得不对,你教他。

(学生下位活动。)

4、在你的“路线图”上画上交通标志吧。

(学生动手,小组交流。)

5、红绿灯,像哨兵,下命令,大家听!(教师手持红绿灯指示牌,学生回答并做动作。)

师:绿灯亮——

学生:向前行!

师:红灯亮——

学生:停一停!

四、情景表演,巩固深化

1、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过马路,怎样才能安全过马路呢?让我们来玩一个过马路的游戏吧。

2、请各小组自由分配角色,合作演一演。

3、小朋友的表现老师非常满意,下课的时间要到了,老师希望大家每天都能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小学五年级圆教案篇4

教学要求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会认4个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有关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成为习惯。

4、感受演讲稿的情真意切,乐于模仿迁移运用,体会“学做真人”,交流陶行知其人其事,激情。

5、学会用“即使……也……”,“既要……也要……”造句。

教学难点:

1、真实性、鼓励性、礼仪性

2、陶行知为什么作这篇演讲,写读后感

3、模仿合作写演讲稿,参加演讲赛。

养成教育训练点:

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实事求是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

1、录音带;配乐背景音乐《钢琴曲》

2、陶行知资料,“学做真人”演讲稿

3、话筒,录音机录制磁带,演讲稿四人合作一份。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介绍生平,了解演讲常识,初读知大意。

教学难点:音:稳韧

形:堡垒陶炼彼

义:堡垒、源泉、造福、坚忍不拔、彼岸、鞭策、长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作者的生平。

4、初读课文,了解每天四问的内容。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每天四问的内容。

教学设计

一、板题、交流资料、听范读

1、板书解疑,陶校长(交流资料)

原名文睿,安徽翕县人,近代教育家,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小先生制,育才学校,“公德”和“私德”。

2、听演讲(录音范读)

小结: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主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

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

1、谈演讲的特点

(1)真实性(贴近生活,讲真话)

(2)鼓动性(激烈感情,感召力)

(3)礼仪性(称呼、交流、有祝语)

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自读(1)通问正音(2)划标题

三、检查初读理思路

1、出词正音

2、按四部分抽个读,点评后四人组分别读,并解疑。

3、交流分段知大意

(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

(2)是分哪儿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3)填充概括段意

一(1)开门见山提出了()

二(2—5)分别要求学生从()、()、()、()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了多少,并讲了这样问的()。

三(6)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的好习惯,争取在()取得()。

4、引读全文

5、质疑留疑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孩子们,作为一名学生,作为一个渴望进步的人,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各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会详细地告诉你。

揭题:陶校长的演讲

介绍陶行知:我国近代的教育家,创办了“晓庄”、“育才”等一批学校,培养了一批批、一代代人,创作了一部部教育著作,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不朽的贡献。

二、初读课文

出示:这是一篇演讲稿,那什么是演讲,演讲又有什么特点,文章中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是分哪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呢?(听录音)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读通句子,作好记号,回答问题。

2、讨论理解演讲的特点。

(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演讲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和鼓动性。演讲的内容贴近生活,讲的是真话。演讲中带有强烈的感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

(主要谈的是“每天四问”,分别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谈有没有进步这个问题。)

3、出示词语

健康本钱寻求崇高理想否则持久锻炼合理作息树立筑起坚固堡垒造福专心致志坚忍不拔意志力彼岸担任影响承担值日值勤管理培养责任心基础稳定公德私德激励鞭策即使……也……既要……也要……

三、指名读课文

1、叫六位同学起来读课文,其他同学听他们读,并思考每一段分别写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

3、逐段齐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四、检查初读理清思路

1、出示生字词正音。

2、理清文章脉络

交流分段知大意

(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

(2)是分哪儿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3)填充概括段意。

第一段(1)开门见山提出了()

第二段(2—5)分别要求学生从()、()、()、()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了多少,并讲了这样问的()。

第三段(6)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的好习惯,争取在()取得()。

3、按四部分抽个别读,点评后四人小组分别读,并解疑。

4、质疑留疑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性学习,结合自身实际,感悟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

2、了解演讲的特点,在有层次的阅读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

2、学会使用关联词。

一、复习大意,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二、教学第一问

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默读圈画中的词句)

2、交流导读卡片:健康第一健康是生命之本健康堡垒

3、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

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

4、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

5、三读本段(引读)理清层次:先问什么?再问为什么这样问?最后提出什么希望?

三、教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

1、默读圈画方法同上

2、交流讨论,学生为主

(1)问什么?

(2)为什么要这样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3)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有进步?

3、点拨关键处

(1)公德——公共道德,观念

(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

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

1、各组派一代表读(同内容的挑战读,点评有层次)

2、男女生各派代表读,并谈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3、填空总结

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筑起(),学习上认准(),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认真负责地做好(),要学做()。这样就可以()。

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

4、激情齐读出这种关怀、爱护和演讲的语气。

5、倾吐练习

a、《陶校长的演讲》读后感

b、《我也要每天四问》

c、陶校长,您听我说……

五、作业:填空(课后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陶校长的演讲第一课时,谁来说说陶校长到底讲了些什么?哪你有没有这样问问自己呢?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陶校长的演讲〉。

过渡:在陶校长的演讲中第一问问的是(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二、精读课文

(一)讲读第二自然段

1、速读:思考,为什么要先问这一问题呢?

2、指名回答出示:

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

3、请同学们找一找这句话中的关联词:因为……有了……才有……否则……都……

4、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你能不能用一个句子,代替“否则”?

5、很好,那谁能用有了……没有……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有健康的身体和没有健康的身体的区别呢?

6、健康是如此重要,所以陶校长希望我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有好的身体真好啊!那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呢?

7、“两个离不开”,只有这样,才能筑起坚固的“健康堡垒”。

8、指导复述,顺便归纳学法。

a这一段文章,先是设问,然后是解答,再是希望。

b我们学习的时候是这样学的。

①看清设问的是什么。

②读一读,找出解答。

③标出关联词,体会有和没有的区别。

④找出怎样才能提高,标出关联词,朗读理解。

⑤找出陶校长对我们的希望。

⑥读读背背,复述。

过渡: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首先我们来看看设问的是什么?(自己的学习有没有进步)

2、找出解答

3、标出关联词:因为……有了……才能……

4、找出怎样做才能提高,标出关联词,朗读理解要想自己的学问有进步,就要专心致志,就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

5、希望:这样我们就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

6、读读背背,复述。

(三)自学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

1、交代方法。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3、检查自学效果:说说这两段的内容,指名读,齐读。

(四)学习最后一段

这篇课文是总分总结构,课文的最后一段,陶校长再次要求我们养成每天四问的好习惯,请同学们读一读,找出关联词,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每天这样地问问自己,这样地激励和鞭策自己)弄清激励和鞭策的意思,进一步理解“每天四问”。

三、总结课文

1、这篇演讲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和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2、结合陶行知生平事迹,体会这篇演讲的感情。

四、复述训练:

1、略作准备,同桌试述。

2、指名复述。及时评议,强调要抓住要点,特别是每一问中“解释原因”的内容。

小学五年级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习作使学生明白读书有益的道理。

2、能把要推荐的一本书的名字、作者及推荐的原因写清楚。

3、培养学生评价与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习作使学生明白读书有益的道理。

2、能把要推荐的一本书的名字、作者及推荐的原因写清楚。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评价与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请把这本书介绍给大家吧。

生畅所欲??

师:这次习作就是向大家推荐一本书。

板书:推荐一本书

?设计意图:在轻松的谈话中引入“书”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的欲望。】

二、明确要求。(出示课件2)

1、读习作要求,把握习作重点。

内容上:推荐一本喜欢的书。

2、思考,我们推荐哪些内容才能让别人接受呢?

生畅所欲言(出示课件3)

明确:可以推荐书的内容、推荐书中吸引人的情节或者推荐个性鲜明的`人物等。

3、思考文章的写法:

板书:

写法上:写出书名、作者及推荐原因;写后读给大家听一听,评一评,再修改。

4、小结:

不管你怎样介绍,书名、作者及推荐的原因是一定要说清楚的。

?设计意图:明确要求是习作的第一步,只有读懂了要求,学生习作的时候才不至于跑题、偏题,这样也就是降低了写作难度。】

三、小组活动,交流选材。

将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大家:(出示课件4)

1、要介绍清楚书的栏目、内容。

2、要说清楚你的推荐理由。

3、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推荐自己的书,听的同学可以给他提问题或者意见。

4、评价他的介绍。注意是否说清楚了推荐的原因。

5、学生独立完成习作。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书,实现组内资源共享,形成奇文共赏。组内交流,还给予每位学生一个口语交际展示的机会,在交流中完善学生的说话过程,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一个铺垫。】

四、交流收获,习作评改。(出示课件5)

1、请学生读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2、师: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哪一句话或是哪些词语用得好,用得准?是否写清了推荐的原因?你对他的书是否感兴趣?

(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从而提高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结语。

让我们和书成为朋友,让我们在书的陪伴下快乐成长吧。

板书内容:

内容上:推荐一本书

推荐一本书写出书名、作者及推荐原因

写法上:

听一听,评一评,再修改

教学反思:

1、在这次习作教学中,我先提出习作的要求,让学生在要求的指引下读题,了解写作的目的,紧接着,我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及时做出评价,并针对评价做出修改,这样的流程使学生的作品更加完善。

2、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小组活动的方式能最大程度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让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在“交流收获,习作评改”这个环节用的时间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统筹安排时间,让每个教学环节都能清楚明了地展现。

小学五年级圆教案篇6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判断下面各式是不是方程

30+x=150 x-54>80 65—45=20 7x=56

2、根据题意列方程

(1)山东省高中学历的人数是1002万人,是大专学历的3倍,大专学历的人数是x万人。

(2)山东省总人口是9079万人,其中男人4595万人,女人x万人

(3)山东省乡村人口是5629万人,比城镇人口多2179万人,城镇人口是x万人。

二、合作探索: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看图及下面的信息,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004年6月1日黔金丝猴数量已从1993年的600多只,增加到860只。)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问题板书出来:2004年比1993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只黔金丝猴?

根据提出的问题,同学讨论应该怎样列式解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个别学生老师指导。指名回答。用算术方法解答:860—600=260(只)除了算术方法你能根据题意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吗?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1993年的只数+增加的只数=2004年的只数。用x表示增加的只数,可列方程:600+x=860)

3、合作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个方程怎样求出x呢?

让学生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可以借助天平来研究一下:在天平的左边放上一瓶啤酒,要使天平平衡右边也要放上同等重量的东西,天平才能平衡。如果在左边加上10克重的物体,要使天平平衡右边也要加上10克重的物体,反过来在左边减去10克的物体,要使天平平衡右边也要减去10克的物体,看教材62页图,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同桌看图讨论: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是x,右边的盘子里是20 ,这时天平平衡那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x=20的时候才能使天平平衡,也就是等号两边正好相等。

师小结: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发现来求出方程里面的未知数x。我们把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就叫做方程的解,x=10是x+10=10+10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4、解方程,体会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有什么不同?

我们来解600+x=860这个方程,教师一边板书,一边指出解方程的步骤;

先写个“解”字,然后根据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同时减去600,理解解方程过程的简化书写,并且解题时适当运用简化书写。

教师示范解题过程,关注“解”和“等于号”书写要求。

指导检验:x=860是不是正确答案呢?如何检验?教师板书检验过程。

5、课堂练习:出示:x―30=80 反馈,关注书写过程并说说检验过程。

三、综合练习:

1、完成书本第64页自主练习1题,学生完成后同桌交流

2、括号里哪一个x的制式方程的解?

43+x=62 (x=105 x=19) x-56=37 (x=19 x=93)

先独立思考,学生回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看图列方程。

出示自主练习的第2题,学生看图列式。

提问: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解出上述方程。

四、学习回顾:

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个人课堂学习表现如何

学生选择两题(加法方程和减法方程各一个)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检验过程,反馈计算情况。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自主练习1、2、3

2、拓展作业:一点通:部分练习

板书设计:

解简易方程

解;:设大约增加了x只黔金猴。

600 + x = 860

600+x-600 = 860-600

x =260

检验:方程左边=600+x

=600+260

=860

=方程右边

所以,x=260是方程600+x=860的解

小学五年级圆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省编教材小学信息技术下册《遨游因特网》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第一课中internet的基本操作方法,如:浏览器的打开,网址的输入,链接等操作的基础上而设立的高层次的学习任务:是教会学生在internet上信息搜索的方法,处理信息的能力。考虑到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感兴趣的任务“做个小导游,介绍九寨沟”,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出如何在internet上搜索信息。以查找“九寨沟有哪些特色”为任务明线,搜索的技巧与方法为暗线,两条线路同时进行。通过任务的完成,来驱动搜索方法的学习,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贯穿着基于internet的资源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原则,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在网上搜索“九寨沟”的有关信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内学生各有分工,合作查找所需的信息,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有用的信息。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同时也扩展了他们的社会知识,培养了他们信息素养、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

2、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学习成绩可能有差距,天才学生和一般学生及后进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

3、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在internet上搜索信息的意义,了解搜索信息的基本方法。

2、掌握简单的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和保存网页信息的简单操作,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搜集、筛选、整理、加工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的综合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利用internet查询、收集信息的习惯;用关键词检索信息的方法;将收集到的信息加工处理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2、协作学习法

3、分层教学法

4、赏识教育法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以此来实现让课堂活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目的。

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本课尝试引导学生置身于网络这一开放的信息化资源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升学生探索能力。

1、任务一――搜索信息的方法

(1)任务启动: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自然便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结合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学过的《九寨沟》一课,书中介绍的九寨沟是一个人间仙境,非常得美!如果老师现在想更多地了解一下九寨沟,你有什么办法吗?怎样才能在包罗万象的信息海洋里快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呢?随即引出“搜索引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探求的氛围之中。

(2)操作指导:在网上查询信息也需要一个工具―搜索引擎,但是在我们自己的计算机中是没有的,他一般在一些大型的站中才有,比如有名的网站:搜狐、雅虎、新浪等,那么同学们可以跟我来看一看。打开两个搜索窗口,让学生观察他们有什么异同点?一个是ie浏览器自带的搜索窗口,一个是大型站上(如搜狐)的搜索窗口。搜索引擎常用的查询方法有两种:关键字检索服务和分类检索服务。教师解说以上两检索的区别:目录检索适用于按主题(某一类别)查找信息,而关键字检索适用于按只言片语查找的信息。教师演示操作过程。

(3)学生操作: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进行操作,也可通过教师提供的可自主交互的网络课件平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有搜索引擎的网站,某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如分类检索、关键词搜索。还可以请同学们进入某站首页,看一看,想想如何在这里搜索信息(他们可以通过网站上的搜索帮助,了解搜索的方法,锻炼学生的自学与信息获取能力。)

(4)信息反馈:学生就进入具体的操作过程,在实践与体验中,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在大量的信息源中选择有效方式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会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类检索的区别之处,个别学生操作演示给大家看,他是用什么方法,如何来查找信息的;信息搜索记录有几条,查找到了哪些九寨沟的资料等等。

(5)归纳总结:网上的资料浩如烟海,纷繁复杂,我们只有通过关键词搜索、分类查询的方法,才能很快地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素材。大家通过访问不同的网站,都能发现有自己需要查找的内容,那么想把它为自己所用,又该怎么办呢?

2、任务二―加工处理信息的方法

(1)任务启动:把网上搜索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加工,把自己需要的内容保存到下表。

九寨胜景

九寨文化

九寨物产

九寨气候

九寨动物

九寨线路

(2)操作指导:学生在保存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时,可以将鼠标移到被选中的文字或图片上单击右键,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复制”命令,再打开word新建一个文档,将光标定位到新文档中,通过“粘贴”命令,被选中的文字或图片就被复制到word文档中去,再保存word文档。教师操作演示。

(3)学生操作:学生认真观察老师每一步的演示并聆听老师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去尝试新的创作,同时上课环境是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这样就使得学生除了获得老师提供的信息资源外还可获取大量新的信息,通过整理加工形成自己所需的信息。

(4)信息反馈:学生将搜集到的各类信息填入老师布置的表格中,形式一份调查报告,以小组合作汇报或展开答辩会等形式。展示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语言组织能力,这也是与语文学科知识的结合,通过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

(5)归纳总结: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学生在展示作品时,教师多给学生扬长性地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

本课是对任务驱动和基于internet资源型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的一次尝试,教师由学科专家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学习的主要资源不再是课本而是internet这一拥有相对无限信息的资源,学生更注重问题,强调学生发现信息的过程。由于学习是由学生的计算机及网络运用能力控制的,因此我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认识信息资源的特点,指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最直接相关的信息上,以最快的速度,查找最准确的信息。

3、分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一方面我在提供的课件中的辅导区里明确分类,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对学生调控过程中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让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因为本节课的特点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基本知识学生已经在前一课学习过,因此本节课,教师讲解少,主要任务是适时适当对学生加以组织调控,所以我留给了学生极大的空间,让他们去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4、评价总结,再次深入展开,周而复始

最后用1-2分钟的时间简单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内容,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提升。并对学生在网络中产生的新问题到下一课再次展开研究,让研究再次深入,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做到研究不止追求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的侧重点在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对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协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