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能让我们在工作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写心得体会时,保持开放的心态,乐于接受不同的观点,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心得体会优秀5篇,感谢您的参阅。
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心得体会篇1
在学习小覃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我深受感动。十四年如一日守在生病的丈夫身边,照顾着他,希望他能早点康复,不离不弃。十四年如一日,小覃同志用自己柔弱肩膀撑起了一个家。她的心地善良、称职担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为妻子的角色,小覃同志体现了作为一个妻子的:责任。十几年的不离不弃照顾生病的丈夫,一直坚信自己的丈夫能好起来,从不失去信心。人间真情无处不在,十几年来她一如既往,无怨无悔,无微不至,不离不弃,给了丈夫一个妻子能够给予的一切。我曾经试想过,如果我是她,我能像她那样扮演好这个妻子的角色吗?也许会?也许不会?证明我在试想的时候就已经不确定。但她能纹丝不动的那样坚强守着自己的丈夫,这就是我们该向她学习的精神。把一件看似平凡又看似理所当然的事做到不平凡,那就是不平凡的事。此刻,我们无不为之感动,真情无处不在,温暖时刻包围。从此,我们要学会多给予身边人一份关爱,一份理解,一份无私。学会给予、学会付出,而不是学会计较、学会自私。
作为儿媳的角色,小覃同志体现了作为儿女的:孝老。对丈夫的父母如同自己亲生父母一样的孝顺。不仅仅要照顾生病的丈夫,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在自己公公精神崩溃中风住院的时候,她一直以乐观的态度去安慰公公,无微不至的照顾公公让他们对生活恢复信心。家庭的重任依然没有打倒她。她仍然坚强的面对一起困难。做好每一件她觉得她该做的事。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同是为人儿女,在我们面对父母的唠叨,我们体现的是不耐烦。在我们远行时,是否想起家中的父母,是否时常抽空回家陪父母。小覃同志对自己公公婆婆如同自己的父母细心照顾、关爱倍加、和睦相处是体现我们中国传统:百善孝为先。所以我们要向小覃同志学习,对父母孝顺,对长辈关爱。
作为母亲的角色,小覃同志体现了作为父母的:爱亲。小覃同志自己背负重任同时,对女儿教育也毫不松懈。她非常注重自己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时常教导女儿,认真学习,只有今天的你比昨天更优秀就是最大的进步。女儿叛逆期,她在第一时间请教老师,并用朋友的方法处理好母女关系,如今女儿念高中,乖巧懂事,跟小覃犹如好朋友,无话不说。小覃同志在孩子面前已经树立很好的榜样了,潜移默化的已经教会她如何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深刻向学习小覃同志学习,学习她心地善良、称职担当、坚韧不拔。
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心得体会篇2
12月8日,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榜样6》(建党100周年特别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首播。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榜样就是一种力量、一面旗帜、一座灯塔,这些“榜样”是中国的脊梁,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引领者,为我们树立起了风向标。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会以榜样为“镜”,做对党忠诚的“老实人”、为民服务的“贴心人”、担当作为的“带头人”,从而奋勇拼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
以榜样为思想之“镜”,做对党忠诚的“老实人”。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无论是“1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还是“把家安在边境线上”的退休职工魏德友等,他们都是信仰的守护者和践行者。党员干部要以榜样为思想之“镜”,除去灵魂之“垢”,拂拭精神之“尘”,擦净理想之“旗”,打开心灵之“窗”。要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加强党性淬炼,坚持不懈强化理论学习,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课题,做到信一辈子、守一辈子。要不断夯实“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思想根基,真正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爱党、在党护党,确保“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要对标党章党规的要求经常进行“政治体检”,不断检视自己的党性纯不纯、修养够不够、觉悟高不高、作风好不好,确保思想上一尘不染、作风上一丝不苟,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做对党忠诚的“老实人”。
以榜样为初心之“镜”,做为民服务的“贴心人”。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无论是“让牧民脱贫、让草原变绿”的“草原之子”廷·巴特尔,还是“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当代愚公”黄大发等,他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要始终把群众装在心里,立足实际谋发展,立足岗位做贡献,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要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及时把群众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消除、疏通,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指数和幸福指数。要常怀为民之心、常思利民之策、常行惠民之举,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在一枝一叶中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要急要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用心用情用力做群众的“贴心人”。
以榜样为实干之“镜”,做担当作为的“带头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无论是“为国铸盾”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陈定昌,还是“用生命托起大山希望”的“燃灯校长”张桂梅等,他们都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党员干部作为民族复兴的最强主力军、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更应该大力发扬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用好我们党艰苦奋斗的重要传家宝。要在思想上破冰、在行动上突围,以榜样为实干之“镜”,不断剔除惰性之“疾”、破除行动之“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不得半点“虚功”,做不得一丝“假把式”,要多些“真抓实干”,少些“光说不练”;多些“马上就办”,少些“特事特办”;多些“责任担当”,少些“搪塞敷衍”。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凡事冲在前、干在先,在关键时刻绝不掉链子,在危难关头绝不左顾右盼,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绝不畏首畏尾、逃避推脱,要以“舍我其谁”的勇气魄力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做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心得体会篇3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身边的榜样比比皆是,有无私奉献的抗疫战士,有辛勤付出的教师,有忠于职守的警察,有学习优异的同学……但最让我敬佩的还是那个毫不起眼的。
以前,每当看到手拎垃圾的样子,立刻就会有一种厌恶之情席卷全身,见到垃圾桶也是屏住呼吸飞奔躲闪。但是通过那几件事,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有一天天刚蒙蒙亮,我便被妈妈从床上拉起来开启晨练模式。沿着城市的街道跑了几千米,我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嚷着让妈妈背着我,妈妈无可奈何地答应着。走着走着,我突然看见不远处有一位奶奶正在有条不紊地打扫马路,在这黎明之际,这身影显得异常模糊和渺小。我一扫前后的马路洁净如新,便异样地问妈妈:“这个奶奶得起多早呀?看,那么长的马路都清扫了一遍?”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是城市的美容师,他们需要在人们上班前把城市清理干净。如果起晚了,就会给行人带来不便。”妈妈简单的一席话触动了我,不禁让我惭愧起来,赶忙让妈妈把我放下来。我心想:不辞辛劳起早贪黑,不怕脏不怕累,为我们带来优美舒适的环境,不由得让我佩服起来。而我跑跑步,怎么能够叫苦连天呢?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对关注得多了起来,在马路上总是有这群身影出现。有时候他们会穿过川流不息的'车辆,冒着生命危险走到马路中间清理纸屑和垃圾。在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车窗旁扔过垃圾,这也渐渐成了一种习惯。
再后来,我知道了的薪资很低,工作时间长,风吹日晒的,又脏又累,却依然能够十年如一日地服务于这座城市,服务于城市里的人们,让我从心底感谢他们为我们创造的洁净的生活环境。
是我最好的榜样,他们普通而又崇高。每当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绊脚石时,我就会想起我的榜样,他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奋勇前进。
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心得体会篇4
学完《身边的师德》这一专题的内容我感触颇深。《讲台上的我》这一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从中加深了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cochen这样一个有着疾病的孩子有幸得到了校长的正确引导从而树立了自信。也正是受了校长的影响,身为人师的cochen铸造了一片绿荫。作为学生人生成长路上的重要角色,教师既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又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因而,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
教师身上的灵光应该是从有一颗爱心开始。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许多教师行为偏差,也正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造成的。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因此,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灵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向上的心灵。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学生:他生性好动,性格怪癖,每节课上手都是不停的在玩东西,看似不在听课。有一次,我在课上讲授着新知识却看到他在不停的玩玩具。于是我一讲完新知识点就马上提问他,他站了起来还没来得及回答,班上的同学就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老师,他是个神经有问题的人。老师,你不要问他,他是不会回答你的。......听到同学们的话他暴怒了,双手捏紧拳头捶打着桌子,眼中冒着怒火......一副要杀人的样子。我对着其他同学喝令道:你们不能这样子说任何一位同学,每个学生都有着个性特点......听我这么一说,全班鸦雀无声,那位学生也松开了拳头,深情的注视着我。课后我单独找了他聊天,还打了电话跟他的父母沟通了解了他的情况。从那以后,在我的课上,他虽然还是在玩中学但是他已经能积极回答问题了。他父母打来电话对我说:孩子说他最喜欢黄老师了,因为黄老师欣赏他!
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要使教师真正具有一种富有实效的教育行为,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
在学生心灵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教师的辅助,教师对学生的帮助要得体,爱学生,而且要会爱学生。爱,不仅仅只是一种付出和给予,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灵巧的艺术,爱是奉献,爱也是理解;爱可以通过满意而传达,爱同样也可以通过不满意而流露;做为教师,就要体察学生心灵的变化,学会附耳细说,学会正面暗示。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其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终生的,也是短期内难以忘怀的,无意伤害是无心的结果,但无心之过变有过,归根到底,还是与教师的素质有关。
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心得体会篇5
忠诚执着守初心,无私奉献担使命。6月29日,省委宣传部在昆明举行“云岭楷模”专场发布会,授予张桂梅同志“云岭楷模”称号,大力宣传弘扬她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格,激励全省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向她学习,凝聚万众一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斗志。
1974年10月,张桂梅响应党的号召,随姐姐从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此后的时间里,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
1996年,丈夫去世后不久,张桂梅放弃了大理优越的工作环境,申请调到深度贫困山区华坪县。来到华坪后,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选择在全县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并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语文和政治课教学任务。
1997年4月,她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已经像5个月胎儿那么大,需立即住院治疗。但为了不耽误初三毕业班的教学进度,她偷偷把检验结果藏起来,继续坚持站在讲台上,直到7月份把4个班的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住院接受手术。手术后,医生反复叮嘱,一定要静养6个月以上,可仅仅24天之后,张桂梅又站在了她热爱的讲台上……
1997年8月,张桂梅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入党20多年来,她始终爱党、护党,忠诚于党。
20xx年,张桂梅一边在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兼任“儿童之家”院长,成了众多孤儿的“妈妈”。建院第一天,“儿童之家”就收了36个孩子,最小的仅有两岁,最大的也才12岁。
20xx年,张桂梅送走了一个特殊的班级。这个班有的学生转校,有的学生辍学回家,有些男孩子还在网吧过夜,老师们对这个班都失去了信心,纷纷要求调离。随着中考临近,张桂主动请求接下这个班,担任班主任。她横下心来,把行李搬进了男生宿舍,和32个男生住在了一起,既当师长又当家长……她的辛劳没有白费,这个班有22名学生的中考成绩在500分以上。
20xx年,维持“儿童之家”的资金面临短缺。为缓解窘境,张桂梅到华坪各部门筹措资金,当年暑假又从华坪“转战”昆明,虽然把各种证书、媒体报道都带上了,却仍被很多人认为是骗子,有人还辱骂她、驱赶她。
“求人很丢人,但如果孩子们生活得不好,我这个义务院长更丢人。”筹款期间,张桂梅累了就在路边歇一会儿,渴了就讨口水喝,饿了就啃几口干粮,20xx年至20xx年的寒暑假,张桂梅在昆明为孩子们筹措到两万多元。对此她说,一切辛苦都值了!
有人说,张桂梅除了一副瘦弱的身躯是自己的以外,她没有孩子、没有亲人、没有家。她却笑着说:“不,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有一颗火热的心,这颗心里面有党、有人民、有学校、有国家、有千千万万的孩子,我什么都有!”
20xx年9月1日,在张桂梅的倡导下,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和社会各界捐助下,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开学了。女子高中是全国第一家全免费的高中,是践行教育公平的改革先遣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一切费用,同时也在党和老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开学那天,一些家长放声哭起来,激动地喊出了:“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感谢全社会好心人!”
在女高建校10年中,张桂梅老师先后失去了三位亲人,但每一次,都没能回去看一眼。但即便如此,在募捐中,她还是会遭到一些不解。甚至有次被人放狗出来追咬。小脑萎缩的她本来就不能很好的`保持平衡,自然跑不过恶狗。一番撕咬后,看着被狗撕破的裤腿和流血的脚,想着自己的委屈,她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还有一次,在人群中募捐,被以为是骗子,被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口水吐到脸上。张桂梅为了心中那份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默默承受着。
办校10年来,身患重症的张桂梅,与学生同吃、同住,陪伴学生学习。她亲自走访了1527名学生的家庭,还把捐给她治病的钱、奖金和工资,共100多万元捐献出来修建乡村校舍。
女子高中的高考成绩始终保持全市第一名。从这里毕业的八届学生, 全部进入大学的殿堂, 实现了飞越大山的梦想。
参加工作以来,她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永动机,用初心和信仰,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一辈子对党忠诚、一辈子为民奉献、一辈子坚忍执着、一辈子于己克俭的大爱情怀。她总是以自己的思想、人格、情感、行为和学识起到先锋引领作用。以共产主义信仰为办学教育模式,改革创新锻造了丽江教育史上的奇迹,展示了锐意改革、敢打敢拼的光辉形象。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张桂梅同志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矢志不渝、执着追求,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她心系困难群众,投身教育扶贫,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坚持树人先树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校之本,用红色教育为师生铸魂塑形。
她长期拖着病体,坚守工作岗位,以实际行动兑现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始终艰苦朴素、甘守清贫,却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